科技领军人才之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张永双

图片
张永双
中国地质科学院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
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主编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和《地质学报》副主编
国际工程地质协会新构造与地质灾害专委会秘书长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泥石流滑坡防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曾任原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主任
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获得者
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专家
自然资源部首批科技领军人才
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杰出地质人才
在青藏高原复杂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方面
结合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
(青藏铁路、滇藏铁路、川藏铁路、
大瑞铁路、成兰铁路、中缅管道等)
提出了区域构造尺度的地壳稳定性
与工程尺度的地质稳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继承和发展了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与方法
大大增强了
传统学科的生命力和实用性
率先
基于深埋隧道实测
地应力和岩石力学试验数据
完成了
不同工况铁路隧道岩爆灾害的物理模拟试验
揭示了
不同应力状态下的深埋隧道岩爆特征
率先
开展青藏高原构造结合带粘土化蚀变软岩
及其引起的隧道和边坡变形破坏问题研究
提出了蚀变软岩的工程判别指标及测定方法
系统总结了
穿越活动断裂带的隧道变形破坏特征
提出了山区线状工程选线技术和优化方案
构建了活动构造带工程地质理论
在铁道设计部门得到推广应用
相关成果曾入选
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
并获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二等奖
在活动断裂带地质灾害效应研究方面
先后参加了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2008年汶川8级地震
2010年玉树7级地震
2013年芦山7级地震
应急地质灾害调查和地震地质科学考察
提出了
北川县新城选址应着重考虑的5个因素
被纳入汶川震后重建选址的基本原则
提出了
活动断裂及地表破裂避让宽度计算方法
为相关国家标准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探索建立了
地震地质灾害InSAR快速识别方法
为震后应急调查和重建选址提供了科技支撑
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
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
在地质灾害成灾机理与监测预警研究方面
主持完成“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
开展了地震扰动区地质灾害区域预警研究
建立了龙门山地区震后泥石流预警指标体系
提出了不同地带泥石流预警的降雨量阈值
为汶川震区地质灾害防范提供了科学依据
秉承
从工程实践遇到的疑难地质问题中
提炼科学问题
通过地质调查、实验和综合研究
再将成果应用于指导工程实践
真正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图片
牵头完成
《地质灾害应力应变监测技术规程》
《地质灾害InSAR监测技术规程》
《1:5万工程地质调查规范》等行业标准
先后主持完成
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
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
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150多篇
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i自然全媒体
编辑:李卓聪
审核:兰圣伟
审签:赵晓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