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国教师报》2020年度读者出炉!

虽与大部分读者无缘相见,但文字让我们引为知己,这份信赖是我们2020年最珍贵的纪念。
2020年即将过去,许多读者来信谈及自己的故事,那些字眼充满了真诚和温暖。与往年一样,我们从千千万万读者中选出了5名“年度读者”,记录下他们与《中国教师报》的一点一滴。与大部分读者无缘相见,但文字让我们引为知己,这份信赖是我们2020年最珍贵的纪念。
图片
成长的力量
杜 静
图片
同样是这样一个静谧的午后,同样是这样一种清净且美好的心境,我在键盘上一点点敲击文字,心中的情感似山间清溪,汩汩流出。
9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已经从初登讲台的青涩、紧张中走了出来,变得坚定而有力量,也有了自己的教育梦想,这要感谢当初一个不经意遇见了《中国教师报》,有了一段缘分、一份坚持,也有了一路的成长助力。
素来喜欢读书,学校的读书广场是我最爱去的地方。无论工作忙碌与否,也无论心情舒畅或是烦闷,来到读书广场便能让我立刻安静下来,如一尾畅游在大海中的鱼,浑然忘却天地万物。就在那时,《中国教师报》进入了我的视野。刚刚读完一本书,颇有感悟,遂写下一篇小文,不想被学校领导投到《中国教师报》。过了一段时间,居然收到样报,这对我而言真是一份非常大的触动。
从此,我开始有意识地阅读《中国教师报》,一期一期读下来——名师带班经验介绍、班级文化展示、高效课堂实践操作……都让我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思考教师在课堂内外应该扮演的角色。当时学校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遇到不少问题,有些可以根据以往经验进行修正,但也有一些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这时候,《中国教师报》的系列课改报道如迷雾中的灯塔,为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改变从来都是困难的,尤其是对结果没有清晰明确把握的情况下。经过两年尝试,课堂形态终于从个别学生的“展示台”变成了大多数学生的“稻花田”。展示即分享,学生在展示中暴露的问题让我洞悉学生的思维盲点,继而进行点拨指导,帮助他们从“概念获得”走向“迁移运用”。
《中国教师报》不仅助力我的课堂教学改革,还促进我的专业发展。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怎样的课堂设计才算出色,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应该如何落到实处?这些一直困扰我的问题终于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中找到了答案。当时,我代表学校与多名外校名师一起上课,虽然每名教师都有自己对教材的不同解读,但是大家的原则是相同的——依据课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语文要素的落实情况。后来,这节课的教学反思也在《中国教师报》上发表,我的内心再次泛起涟漪。将两张发表了我文章的报纸放在一起,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中,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中国教师报》立足课改,无论是迫切需要经验指导的新教师,还是稳中求变的老教师,都可以在《中国教师报》中寻觅到前进的方向,获得成长的力量。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艾瑞德国际学校)
对心灵的安抚
单 欣
图片
大学毕业时,因为我在学生会的出色表现以及热爱写作的特长,学校拟推荐我留校,后因特殊原因以失败告终,我被分配到现在的乡村中学,成了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当时,有些伤感和自暴自弃,以至于我有当班主任的心愿,学校都不允许。
幸运的是,2016年我遇到了《中国教师报》。那时,《中国教师报》刊发《湖北巴东:好老师这样炼成》一文,报道了一个“红烛”教师群体,我是其中之——“山里孩子的‘男妈妈’”。从此,《中国教师报》成为孕育我思想的温床,我希望自己完成从学校“名师”到乡村“人师”的转身。
《中国教师报》零距离贴近教师,有一群热爱教育的教育人散发出的芬芳和温度,让热爱生活、安心从教又不甘凡俗的教师听见真诚的声音。召唤、倾听、引领、陪伴、相送,《中国教师报》像我一直等待着的知己。我有了倾诉的欲望,我希望人生有怒放的瞬间,让同行听见我的声音,见证我日新月异的成长。
毕业后,我用智慧去教书,凭良心去育人,从班主任做到学校德育主任、副校长、校长。我坚信,只要找对了路,就不再怕路远。我的团队,特别是学校的年轻教师,我有时候会感到他们不够成熟,这是我对他们最大的辜负和愧疚。为了让他们尽快成长,学校推行多种举措奖励年轻教师阅读、思考、写作——每年为他们订阅《中国教师报》便是举措之一。
早已到了“知天命”之年,每当心绪不宁之时,阅读《中国教师报》就成为对心灵最好的安抚。在这里,我不仅读懂了教育,也读透了人生。在长期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随记、散文、教育思考、人生感悟,这些文字没有碎片化地瘫倒在我的电脑,而是与我的教育生命融为一体,我需要系统,需要提升,需要方向,需要精神家园。
感恩相遇《中国教师报》,我相逢了美好的自己,我的心依然年轻,热血依然沸腾。在一所农村学校,我希望自己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我愿意在教育的世界里,成为最灿烂的那一朵花。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巴东县沿渡河镇罗溪坝初级中学)
驿站
方 沫
图片
校园里的许多记忆都与书籍、报纸有关。有一份报纸,在我的生命中,是一个心向往之的驿站,那就是《中国教师报》。
刚参加工作时,我在学校文印室工作,办公室隔壁就是学校阅览室。阅览室由一间教室改成,几张办公桌拼成的阅览台摆放在教室中央,沿着墙摆放了一圈简易的书柜,墙上还钉了一排用来放报刊夹的大钉子。我没事就会去阅览室看书读报——学校订的报纸很多,2003年后《中国教师报》也在其中,因为它是教师自己的报纸。
我到德育处兼职时,报纸开始按科室征订,最新鲜的报纸放在落地的报刊架上,过期的就用几个大塑料筐分类存放。德育处在办公楼的二楼拐角,许多教师上下班之前会踱步到这里来读一会儿报刊。安静下来的时候,只听见报纸翻页时“哗啦啦”的声响。读报客中有一位爱写文章的张老师,他和我一样喜欢阅读副刊,还喜欢拿个小本做笔记。有一次,他发表在《中国教师报》的一篇文章被复印下来粘贴在学校的宣传橱窗里,还配上了个人简介。我带着羡慕和崇拜读了许多遍,也开始偷偷关注《中国教师报》,关注报纸的投稿信息。
在这样一个流量飞速、信息爆炸的时代,读报是让人心静下来、慢下来的好办法。校长喜欢读书读报,经常在工作群里提醒我们去取报纸、读报纸,也鼓励我们写稿投稿。试试看,我想,其实这个想法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潜伏在心底。几个月前,我选出几篇文章,怀着忐忑的心情投到了《中国教师报》的投稿邮箱。
中了!从编辑那里得知消息的我心跳加速,甚至欣喜若狂。2020年,《中国教师报》终于不再只是我读过的一份报纸,而是成为我生命行进中停留过的站台。《中国教师报》接纳了我,把我的文字留在了那里。我还知道,《中国教师报》会一直在那里,等待我随时靠站停泊。
(作者单位系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学校)
交集
谢海波
图片
我一直以来是知道《中国教师报》的,但仅仅知道而已,与之接触甚少。美好有缘的事物只会迟到,不会缺席——2020年春季,我与《中国教师报》终于有了交集。
在疫情导致的线上教学期间,我反复学习《中国教师报》的文章,希望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一个学生在线上学习时与父母闹了矛盾,我去家访后成功调和了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当晚深有感触,写下《疫情下的“温度”家访》一文,后来发表在5月20日的《中国教师报》上。我深受鼓舞,也向同事推荐了这份有温度的报纸,希望一起努力学习。
我曾写过一篇回忆刚当教师时的文章,编辑回复:“故事是好故事,只是从一个职业教师的角度……对错误有思考,对正确有接受,这才是成长之道。”我那时惊讶于编辑的精准答复,更羞愧于自己对工作的反思不足,尽管文章几经修改后还是因“最终成文的效果依旧不好”而被否决,但《中国教师报》教会我教育要有高度。
得益于学习《中国教师报》的相关文章,我在班级管理时会注意用故事陶冶学生的情操。根据班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我特别写下一篇班级叙事《我向学生“索要”道歉》。但是文章投出不久便到了暑假,报纸要休刊一个月,我那时甚是惆怅,希望假期快点结束。意想不到的是,该文刊发在9月2日的报纸上,对我而言真是一份开学的大礼。
参与过《中国教师报》的活动才更明白,报纸上的文章是多么贴近教师生活,全国各地教师遇到的事情又何其相似。我根据“有问有答”栏目征稿,结合自己的教育思考写下《因地制宜免尴尬》一文,后来刊登在报纸上得以与全国同行进行交流。
随着不断接触,我时常鼓励班上学生也多参加《中国教师报》的活动。国庆节时,我指导学生参加《中国教师报》公众号发起的“3X教师时光影像计划——致敬平凡人记忆深处的好老师”活动。学生走上街头,组团采访陌生人,记录了一份份访谈。
2020年就要过去了,我从《中国教师报》中获益良多,如果没有报纸的帮助,我或许会一如既往的浅薄。现在已经有了交集,那便深交下去,祝这份友谊越发浓厚深沉。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信宜市信宜中学)
理想读者
范敬祥
图片
2019年11月27日,《中国教师报》刊载了阿根廷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随笔《理想的读者》,读来颇觉耐人寻味。作为一名纸质阅读的坚守者,我不敢确定自己是不是《中国教师报》的理想读者——我希望我是。
有些文字是用来打发碎片化时间的,但我不愿将《中国教师报》归入此类。碎片化阅读总难使我抵达含英咀华的境界:等公交时怕错过公交,在业务大厅排队又太喧闹……《中国教师报》是我的深度阅读素材,时间要宽裕,空间要安静。
大概是教语文的缘故吧,对文笔的挑剔是我的职业习惯,而这恰恰是我阅读《中国教师报》的首要原因。忠于事实是传媒界的行规,但在此基础上应该追求最妥帖的表达,洗练、知性、率真、新鲜、不落俗套。这使我注意到一些人——《中国教师报》的各位记者,他们的文笔风格各异,却有着同样的张力和穿透力。素昧平生但备感亲切,钦羡敬佩之感油然而生——多么可爱可敬的教育媒体人!
一份报纸由不同版面、不同栏目组合而成,这就相当于同一个席面上冷热荤素的不同菜肴。徜徉神游在各个周刊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我对时空的感受也一下子丰富起来:身处沂蒙革命老区的一所农村小学,我被乡土气息十足的娃娃包围着,他们笑着听我讲课;我又读着这样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字,而这些文字的作者正与我相距千里万里,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相信他们就像我的知己一样,困惑着我的困惑,着急着我的着急,快乐着我的快乐,幸福着我的幸福。
我也开始试着学他们的样子动笔写一写,理性的笔端发出的沙沙声竟然引我发现教育教学的另一面。我在慢慢靠近真正的教育教学,慢慢创设真正的语文课堂。如果说阅读是读别人,那么写作就是读自己,写作的最大价值是给了我思考的凭借。我曾写道:“不是因为知道、相信才去写,而是写着写着就知道了,就相信了。”这大概是写作的最大魅力所在。
我知道,我是《中国教师报》的千千万万分之一,可我愿意把《中国教师报》当作我的百分之百。
我大概是一个理想读者。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半程镇中心小学)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姜玥
《中国教师报》全年45期,定价1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