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贫困·五年攻坚路丨三宝搬迁,从山乡旮旯到舒心小镇

“易”出广厦千万间,“搬”出火红新生活。2015年12月,贵州率先在全国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乌蒙山脉、武陵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区,一场壮阔大迁徙全面铺开。“十三五”时期,全省建成安置点946个,累计建成住房45.39万套,188万贵州山乡百姓告别深山搬新居,把安居乐业的梦想扎根在城市新家园。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大迁徙中,坐落于黔西南州晴隆县望云山上的三宝彝族乡,是唯一一个整乡搬迁的极贫乡镇,也是贵州易地扶贫搬迁最具代表性的缩影。从2016年到2020年,记者见证了1233户5853名三宝人搬出望云山、他乡觅新路的过程,也见证着三宝人挥别“老三宝”,成为“新宝人”的转变。
图片
阿妹戚托小镇全貌(图片由晴隆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在晴隆县城东面一块占地1400多亩的土地上,一栋栋红墙灰瓦的特色民居依山而建,房屋结构雕梁画栋,房前屋后鸟语花香。这里,就是三宝人的新家——阿妹戚托小镇。
站在小镇的制高点远眺,新修的晴隆县第六小学操场上,同学们正在冬日暖阳下踢足球;新修的金门广场上,身着民族服饰的老人正倚靠在廊柱上,一针一线做着刺绣……
图片
鳞次栉比的黄褐色小楼中,位于新塘社区84栋的就是杨登贵的家。下午五点,三十一岁的杨登贵刚刚从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下班,骑着摩托车从晴隆县老城区回到家。这是一栋80平米的两层小楼,打开门,电暖炉散发着热气、电视里播着新闻,妻子正在厨房里开着油烟机炒菜。转角沙发背后的白墙上,贴着一张写着“家和万事兴”的装饰画。杨登贵兴致勃勃地带我们参观着他的家,楼上是两间卧室,楼下是客厅、厨房、卫生间。2019年2月,杨登贵专门挑了个良辰吉日搬进了新家。
图片
杨登贵(左)
“当时看到觉得有点惊讶,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好一点,特别开心。然后就杀鸡、煮饭吃,大家就在一起玩了一天庆祝一下,终于有自己的新房子了。”
“住进新房子”是三宝人杨登贵盼了好几年的事。在他家新家的墙上,挂着一个相框,里面是两张照片:左边,是过去位于三宝彝族乡的老房子,简陋破旧;右边,是如今在小镇的新房子,古色古香。看着照片上的老房子,我们的思绪被拉回到五年前,第一次见到杨登贵的那个冬天……
图片
2016年记者采访杨登贵
那是2016年一个雾霭沉沉的冬日清晨,不到五度的气温让海拔1840米的三宝彝族乡笼罩在云雾之中,恍若仙境。车子穿过层层迷雾后停下,一个依山而建、满是破旧房屋的村寨把人拉回现实。这里是三宝彝族乡干塘村,一个一半以上村民靠低保生活的极贫村。
走进杨登贵家的老屋,昏暗的日光灯下,侄女正在写作业;一张红色的“福”字贴在没有粉刷的青砖墙上格外显眼;寒风透过窗户上用来遮光挡雨的旧床单吹进来,让屋里的人不禁打起了冷颤。
图片
杨登贵以前的家
在杨登贵的记忆里,家乡的穷苦似乎与生俱来。山旮旯里的细碎地块原本就出不了几颗粮食,再加上旱涝、冰雹的不时侵袭更是雪上加霜;三宝彝族乡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92亩,作为当地最大资源的林业每年产值仅60万元,全年2/3的时间处于干枯状态;全乡苗族和彝族占总人口的98.7%,40岁以上的村民全是文盲或半文盲;不与外族通婚的民族风俗,让当地早婚早育甚至近亲结婚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多数村里的已婚妇女生第一胎时只有十八岁……
图片
数年来,贫困与落后在这片土地上轮回不散。先天匮乏的资源禀赋和后天欠账的基础设施,让三宝人有种“叫天天不应”的无奈,扼杀了5853名三宝人脱贫致富的梦想。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2016年8月,贵州省委省政府经过反复的测算和论证决定:搬!整乡搬!彻底解决三宝彝族乡的脱贫问题。这个消息,让当时刚从兴义师范学院毕业不久的杨登贵眼前一亮。
“只要是我家愿意搬我是没话说的,这地方就是太落后了,我是不可能一辈子待在这儿的。”杨登贵眼神坚定地说。
图片
用塑料布当窗户
可在杨登贵的父母眼里,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模样。对未来生活的迷惘、对失去土地的担忧等等,让这个只会说苗语的母亲眼里写满拒绝。
“哎,他们怎么都不愿意搬,他们考虑到搬去城市,不要说吃了,可能连块种菜的地都没有。”杨登贵无奈地翻译着母亲的话。
村子里,像杨登贵母亲一样对搬迁一片迷惘的人不在少数。怎样做才能尊重当地村民的意愿?由省、市、县、乡组成的脱贫攻坚工作队三天两头就往村里跑,开群众协商会,听取村民意见;开工作协调会,修改搬迁方案。可有的村民见工作队一来就开跑,来不及跑便钻到床底下躲起来。搬迁工作一度陷入僵局。时任三宝彝族乡人大主席王忠雄:“一是不理你,二是不跟你说话,再到后面一步,见到你就关门走了,谈话的余地都没有。政策是一个好政策,但是在我们实施的过程中群众不认可、不理解,我们的干部心里面是很痛的。”
怎么破解这一僵局,工作队没少想法子。当地村民比较认同乡亲情谊,工作队便抽调三宝籍在乡外工作人员和各级各部门善做群众工作的精兵强将,入驻乡里,全面培训、精准包保。王忠雄:“52名抽调干部,他们回来说话就比较有说服力,他们的工作重心从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兄弟姐妹开始,把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都签订了,才能去做别人家的工作。”
想让村民们相信搬迁政策的好处,光靠一张嘴是不够的。乡里想了一个办法,每隔一段时间,就组织村民去兴义、晴隆等地已经入住的安置点,实地看看别的搬迁户们的新生活。
时任晴隆县副县长、三宝彝族乡党委书记龙汉勇:“我们带他们出去看不是逼他们搬,我们是让他自己想。你看一看,然后你想一想,你再比一比,最后算一下账,经济的账、家庭的账,你还要算子孙的账。”
图片
抽调干部正在劝说杨梅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慢慢地,以前躲着不见工作队的人开始主动打听起搬迁的政策,原本坚决不搬的村民一个个松了口。村民杨梅:“他们搬去,如果真的生活很好,我们还不是可以搬的嘛。”
做通村民思想工作的同时,位于晴隆县城区东观街道办内的搬迁点——阿妹戚托小镇正在热火朝天地修建。这块占地1400多亩的土地上,一栋栋彝族风情浓郁的黄褐色小楼依山而建,台阶式的建筑布局让民居楼错落有致。木窗、木门、牛角、虎头,三宝人熟悉的民族元素随处可见。
图片
正在建设中的阿妹戚托小镇
图片
阿妹戚托小镇设计图纸
安置点工程建设指挥部项目负责人龙剑杰:“因为三宝是苗族彝族杂居的一个乡镇,我们在这里也是完全按照他们以前的习惯设计的。周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比较齐全,医院、客运站、妇幼保健院也在旁边。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全部都已经配套齐全了。”
图片
搬迁当天媒体报道照片
2018年8月27号,晴空万里,这一天对三宝人来说是个大日子。161户、800多名三宝人收拾好行囊,期待又忐忑地搬进新家,成为阿妹戚托小镇的第一批“业主”。三宝彝族乡三宝村的高国云和老伴就在其中。对两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来说,这个决定并不容易。最终考虑到几个孙子上学的问题,二老决定,搬!高国云不曾想到,这个决定不仅方便了孙子上学,更几次挽救了年迈多病的老伴的性命。
“她患有高血压和脑梗塞,好几种病,血糖也高。犯脑梗塞的时候,如果在老家根本抢救不了,在这里,当天晚上就打电话给医院,抢救就好了。这一次胃出血,如果是在老家,还是抢救不了,搬上来就有医疗保障了。”
图片
高国云
原来,城里的生活不仅没有打乱自己大半辈子的生活节奏,反而让晚年生活多了份保障。今年四月,在外打工的二儿子回到家乡办起了小规模养殖场,高国云和老伴就在养殖场里帮忙照料上百只小鸡和鸭子,加上社区安排的公益性岗位,一年下来,老两口也有一两万元的收入。慢慢地,两位老人再也不把“回老家”挂在嘴边了。
“政府也给我们这个城市待遇,现在也住习惯了。来这里两年多,我们也不想回去。”
图片
新市民服务中心
高国云口中的“城市待遇”,正是每一个住进阿妹戚托小镇的三宝人都有的新身份证件——“黔西南州新市民居住证”。这张小小的蓝色证件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搬迁户就业、就医、入学、社保等方面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的凭证。
如今,三宝彝族乡724名中小学生全部搬迁到县城集中就读,在2019-2020年第二学期的全县统考中,一年级学生的平均分比搬迁前提升了75.37%。
建筑面积1200多平米的阿妹戚托小镇卫生院建成投用,可满足1.5万人的基本医疗卫生综合服务需求。
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是关键。在阿妹戚托小镇,三宝彝族乡专门成立了“搬迁新市民服务中心”,教育、卫计、民政等单位都派驻了工作人员在这里集中办公,为搬迁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一本群众就业需求台账上,已经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数百个求职意愿。
图片
晴隆县三宝街道组织委员彭永贵
晴隆县三宝街道组织委员彭永贵:“我们通过与宁海的有效沟通和衔接,组织劳务输出,把有意愿又懂点技术通过我们培训走出去的这部分群众送到沿海地区去就业。另外我们三宝总的有350亩的一个产业园,目前引进了9家企业,其中有4家是我们的扶贫车间,老百姓就近实现了就业。现在我们整个三宝彝族乡劳动力是3527人,目前已经就业了2903人,相当于户均就业是2.4人。”
彭永贵口中的三宝产业园离居民区不远,现在,服装厂、鞋厂、电动车制造厂等企业已陆续进驻投产。
图片
图片
贵州建隆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
在面积1万平米的贵州建隆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们身穿蓝色工装,正在各自的流水线上组装电动摩托车。
图片
贵州建隆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吴明德(左)
公司副总吴明德说,他们中很多都是“老三宝人”:“我们工厂大部分都是搬迁户,有210多人,占近60%。对面的车间就是我们的焊接和涂装线,涂装线已经正式投产了,预计还会增加30个岗位。”
图片
晴隆·中天智选假日酒店
三宝人的机会还不止于此。去年10月,耗资2亿元打造的“晴隆·中天智选假日酒店”在阿妹戚托小镇开业,酒店内,90%的员工是来自阿妹戚托小镇的搬迁居民。
图片
中天智选假日酒店总经理胡春华
酒店总经理胡春华说,一年多来,从一开始手把手培训时的生硬,现在不少员工已经对酒店服务工作轻车熟路。“他们主要就是做客房服务员,还有负责公共区域卫生的保洁员。经过我们的培训,有三位同事之前都是做客房服务的,感觉表现还不错,所以又调到了餐厅和前台。”
搬离大山的三宝人越来越适应新市民的生活,而一些人却偏偏又向大山挺进。实施整乡搬迁后,通过土地流转,三宝彝族乡可以腾出5000多亩耕地、2.5万亩林地以及1200多亩荒山。曾经出不了几颗粮食的细碎地块,正悄悄萌发出新的生机……
图片
这几天正是天麻大规模采收的时节。趁着天气放晴,晴隆县聚源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杨斌,带着七八个村民,正在三宝彝族乡干塘村的山坳里忙着采挖天麻。2018年2月,三宝人杨斌看中村里林地多、气候高寒的特点,和几个合伙人一起“杀”回老家,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种植天麻。按照协议,天麻种植项目实行保底分红,覆盖全县搬迁户887户4555人。
图片
晴隆县聚源农业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杨斌
“我们的天麻种植项目从2018年启动至今,整个种植面积保留有1200多亩,到现在总的分红是72万元左右。直接分给老百姓800多户,分得少的有400多元,分得多的有1200元。除此之外,劳务支出将近有300多万,带动劳务就业200多人次,人均的劳务收入15000左右。”杨斌说。
除了天麻种植,三宝彝族乡还发展了林下鸡养殖、生态肉牛养殖、中药材种植等扶贫产业,基本覆盖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各种山地特色种养殖产业,在大山深处遍地开花。
图片
记者采访陈红珍
三宝彝族乡干塘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红珍:“好好把这个产业发展起来,让老百姓真正的搬得出,在县城里面住上新房子,在老家分到钱票子。”
图片
夜晚的阿妹戚托小镇
图片
晚上八点,阿妹戚托小镇的金门广场上,篝火晚会如约而至。围着熊熊火焰,踩着欢快的节奏,身穿彝族服装的小镇居民和各地游客一起,手拉着手,欢歌笑语不断。如今,三宝彝族乡三宝村已经更名为三宝街道办新宝社区,在篝火映衬下,一张张“新宝人”的笑脸朝气蓬勃,一切都欣欣向荣。
(贵州综合广播 黄瑾 李想 陈杉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