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偃师缑(gōu)山,探访“升仙”的故事

博古致知:透史明理,透物见人
图片
缑(gōu)山夜月
缑山夜色月澄清,四野无尘花露凝。
白鹤不迷仙岛路,碧云空锁滑王城。
光摇古殿松楸老,字灭残碑涧户明。
可惜翠裘相拟似,教人徒忆凤笙鸣。
缑(gōu)山位于偃师市,海拔308米,景色清秀神奇,四周平畴无际。清乾隆皇帝在住跸(bì)缑(gōu)山时做《登缑(gōu)山》,充分概括了缑(gōu)山秀丽风光和迷人景色。
诗中写到
缑(gōu)岭茏葱嵩岳连,传闻子晋此升仙;
割来太室三分秀,望去清伊一带绵。
缑(gōu)山简介
中文名:缑(gōu)山
别名:缑(gōu)岭、缑(gōu)氏山
所属地区: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府南村
海拔:308米
著名景点:升仙太子碑
有关名人:西王母、王子晋、武则天、刘彻、刘秀、唐玄奘、乾隆帝、杨勉斋
图片
缑(gōu)山
相传,西王母姓缑(gōu),曾在此修练,故得名缑(gōu)氏山,后简称缑(gōu)山。周时又称“抚父堆”。由洛阳到嵩山,必经缑(gōu)氏镇;由嵩山到洛阳,也必过缑(gōu)氏镇。
周灵王太子晋在此驾鹤升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缑(gōu)山之所以声名远播,就是因为周灵王太子晋在此升仙而去。
《列仙传》记载,王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他爱好吹笙,喜欢吹凤凰鸣叫的声音。有一次,他在河南的伊水和洛水漫游时,遇见仙人浮丘公,他就跟仙人上了嵩山。
在嵩山,他一住就是三十多年。后来,家人桓良终于在山里找到了他。他对桓良说:“请转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那天在缑(gōu)氏山上等我。”
图片
王子晋驾鹤升仙
到了七月七日那天,人们来到缑(gōu)氏山上,果然看见王子晋骑着一只白鹤停在山头。他只是远远的看着人们,并不靠近大家。他举手向人们致谢意。几天后,他才骑鹤飞走。
后人为了纪念他,在缑(gōu)氏山和嵩山为他立了祠庙。因此,缑(gōu)氏山在道家天下72福地中,被列在第60位。
历史记载,汉武帝曾亲临缑(gōu)氏县,并依礼登上中岳太室山举行祭祀。在到太室山前登上缑(gōu)氏城看到了“仙人遗迹”。
图片
升仙太子碑
唐朝时,著名僧人玄奘就出生在这里,女皇武则天曾在此立碑建庙,纪念王子乔。
名人故事
1、西王母
宋代《太平广记》记载,道教至高无上的女神西王母,曾在缑(gōu)山修道。正是因为西王母姓缑(gōu),这座山才得名缑(gōu)氏山,简称缑(gōu)山。
图片
西王母
2、王子晋
王子晋,春秋晚期人,字子乔,周灵王的太子,博学多识,生性好道。周灵王二十二年, 子晋遇到道士浮丘公,随上嵩山修道。相传,几十年后的七月七日,子晋在缑(gōu)山上乘白鹤升天。
3、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五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多有建树的封建帝王。他晚年多病,疑神疑鬼,为寻长生不老药,于公元89年又一次出巡山东沿海,寻找神仙,见到的只是大浪淘沙,无望回程。
图片
汉武帝刘彻
归途路经缑(gōu)山,登高膜拜,被太子升仙所感动,情不自禁的对大臣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4、汉光武帝刘秀
汉光武帝刘秀,在朝拜中岳途径缑(gōu)山,被子晋体恤民情升仙的故事所感动,说“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而行之”。即恢复奴婢的平民身份,分田给地,减刑轻税,并官省职,和谐君臣,吏民关系。
5、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则天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于缑(gōu)山升仙太子庙,一时触景生情而撰写碑文,并亲为书丹。
图片
女皇武则天
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作为唐代飞白书遗存中的佼佼者而被书法界推崇。
6、唐玄奘
唐玄奘是我国唐代著名高僧,杰出的翻译家、旅行家,佛学理论家。13岁出家,28岁游学天竺,声震五印,成为全印度公认的第一流佛教大学者。45岁带着657部佛经返回祖国,并用19年时间翻译经论75部1335卷。前后半个世纪只回家一次,拜祖迁母坟。不忘再登缑(gōu)山,游陈河,回味铁青。
7、乾隆帝
乾隆帝用他的文治武功亲手勾画了清帝国的辽阔版图,是清帝国统一繁荣局面的开创者。公元1750年,他因两个儿子和皇后死亡,常起烦恼。在皇太后的劝说下,出巡游览嵩山,夜宿缑(gōu)山,视察升仙观,漫步控鹤里。
图片
乾隆皇帝
8、杨勉斋
杨勉斋被称为“中州才子”。在缑(gōu)山脚下建讲武学堂,培养了吴佩孚、刘茂恩等一批将才。
缑(gōu)山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曾招徕无数文人墨客,他们在饱览缑(gōu)山胜景的同时,留下了大量赞美王子晋的篇章。
从东汉的蔡邕、刘向,魏晋时的阮籍,南朝的谢灵运,乃至唐代的宋之问、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李商隐,宋时的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金人元好问,以至明清时期的刘基、王铎、王士槙等,他们无不对缑(gōu)山清秀神奇的仙景和升仙太子王子晋作了生动的描述和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