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守护平安!成都公安打造“1362”防控体系

成都公安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在市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公安部《全国公安机关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为指引,围绕平安成都战略,打造成都特色的 “1362”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通过“1362”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2020年,全市违法犯罪警情同比下降2.7%,盗抢汽车立案同比下降44%,盗窃电瓶车警情同比下降13.9%。
社会面治安防控
强化“圈层防控,重点守护”
日新增数据超过2亿条
通过建立立体化监控体系,推进区域封控和重点区域监控全覆盖。共汇聚各类视频监控图像资源10万余路、治安卡口设备1万余套、治安感知设备4800余套,日新增数据超过2亿条,社会态势感知能力全面提升。构建了市、区(市)县、街道(乡镇)三级巡逻队伍体系,设立162个治安卡点和8个常设110警务工作站,建立完善公安武警混编巡逻、无人机巡控和特警快反工作机制,实现对社会面的网格化布警、“空地一体”巡逻防控。研发应用“街面智能巡防管理系统”,以智能巡防推动网格化巡组“情勤”对接、精准防控。探索实施“警种融合、多警联动”警务模式,完善多警种协同、多部门联动机制实现街面警情有效压降、道路交通更加畅通有序,街面六类侵财性警情同比下降15%。
图片
增强重点区域安全防范
建设人员流量监测预警系统
自主研发的天府广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系统、春熙路“云防”系统成为全国综治创新亮点。依托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重拳整治易致乱肇祸的突出违法行为,有效保障了道路交通安全。对大型活动的申报、审批、评估、预警、处置等全过程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图片
在网红打卡点、大型商圈、广场、车站、寺庙等人员密集区域建设人员流量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重点区域的人流动态监测,防止发生公共安全事件。将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固化公共交通行业智慧防控全国试点工作的成都“1134”模式,让地铁成为群众的放心地、安全区。
重点行业治安防控
完善传统重点行业管控
创新新兴重点行业管理
加大对旅馆业单位实名登记制度检查力度。加强对网吧、娱乐服务等场所安全管理,坚持定期检查督导。充分利用视频监控、治安卡口系统、车辆GPS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危爆物品生产、销售、运输、储存、使用等全过程动态监管。
图片
加强与企业合作,督导落实实名寄递、收寄验视等安全制度。与空管部门、民航部门建立数据共享和联动处置工作机制,实现无人机数据接入公安网,加强对扰飞等行为联动处置力度,2020年依法处置无人机违法违规飞行事件142起。打通信息传输通道,将交通运输局TOCC(交通运行协调中心)汇聚的地铁、公交、出租车(网约车)三大行业和共享交通工具的数据完成实时、传输对接。定期对全市持证保安员逐一进行背景核查,清理法定不适宜担任保安员人员,消除队伍安全隐患。
社区治安防控
院落小区安防小区不断提升
“1+3+N”专群联动
完善基础数据建设。健全“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维护常态机制,全市累计采集录入“实有人口”基础信息2200余万条、“实有房屋”信息1100余万条、“实有单位”信息58万条,实现全市人口“见底”。强化大数据智能应用,整合公安内外部数据676类、1500余亿条。
图片
完善基层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全市共建设完成1149个省级智慧安防小区、社会化信息采集点位2723个。通过在院落小区内显著位置设置“民警温馨提示栏”和 “微信”“微博”等新型网络平台作为宣传阵地,扩大了防范宣传的社会覆盖面,2020年全市入室盗窃警情同比下降20.54%,院落小区安防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居家安全感显著增强。
建立高素质社区安防队伍。通过机关警力下沉、警种调整、招录协辅警等方式,配齐配强驻社区(村)警力,实现“一区(村)一警”市域全覆盖。推动社区民警进社区“两委”班子,并将其纳入到全市社会治理工作要点。创新建立“社区民警+辅警、网格员、综治队伍+N支群防力量”的“1+3+N”专群联动模式,打造“枫桥经验”的“成都版本”。深入推进网格力量整合,合理调配网格员,实现一格一员或多员的网格工作架构。创新推动警务工作深度融入社区治理,“商居联盟”“百商联勤”等治理模式被评为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何良 供图 成都公安 编辑 蔺虹豆 校对 杨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