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权发布)《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5)

四、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中国通过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事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改善基础设施,推进工业化进程等,为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积极贡献力量。

(一)助力消除贫困

消除贫困,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国际社会的共同使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就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中国通过援建农村公益设施、分享农业治理经验和开展技术转移等方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减少贫困、改善民生。

——开展减贫示范。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推进减贫进程,在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开展减贫示范项目,在村级社区示范“整村推进”等减贫经验,强化村级组织能力建设,支持农民生产协作,帮助当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脱贫思路。通过举办研修项目、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共同举办研讨会等,同发展中国家分享精准减贫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

——带动增收致富。积极帮助有关国家改善农村地区生活环境,满足当地交通和生产生活需求。帮助毛里塔尼亚贫困三角洲建设公路,促进当地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结合当地实际,通过技能培训等方式传授手工艺技术。在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莱索托、卢旺达、中非共和国等国援助的菌草种植示范项目使农户掌握菌草种植技术,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在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分享竹藤编技艺,让农民利用当地竹资源进行家具制作,提高了农村人口手工艺技能和收入。

——关注特殊群体。特殊群体是消除贫困需要重点关注和帮扶的对象。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制定残疾人政策、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使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为蒙古国、厄瓜多尔、利比亚等国举办特殊群体社会保健政策和康复护理研修,提高了政府在特殊群体扶贫和医疗保健方面的治理能力。援建的萨摩亚残疾人培训中心,可接纳学习和培训的残疾人人数将由原先的150人增加到400余人,为残疾人提供更多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机会。

(二)提升粮食安全

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中国因地制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快农业发展,实现粮食自给、保障粮食安全。

——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截至2019年底,共向37个亚非国家派遣了81个农业技术专家组、808人次,在非洲国家援建22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有关国家试验并推广高产新品种,指导农民提高生产能力,增强发展信心。援格鲁吉亚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合作专家向农户推广日光温室种植技术,提高了当地农业产量,解决了当地蔬菜难以自给自足的难题。为吉尔吉斯斯坦、乍得等国援助农业灌溉系统改造项目,提供农用机械设备和物资,缓解农业生产物资短缺问题。在老挝、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乌干达等国遭受蝗灾等自然灾害时及时援助,帮助快速恢复农业生产。帮助柬埔寨开展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支持柬埔寨芝格楞河水资源发展项目,使灌溉用水保证率达到80%,水稻种植由单季提高到两季。

——培养农业科研和技术人才。农业产业发展升级需要人才支撑。通过援建柬埔寨桔井农业技术学校、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等项目,在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克、格林纳达等国开展农业技术合作项目,为有关国家培养农业技术力量搭建了平台。派遣专家赴境外为科特迪瓦水稻增产、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水产养殖、东帝汶咖啡品种改良加工等提供技术培训,使更多人员掌握了实用适宜技术。开展中非科研机构“10+10”合作,围绕适用非洲大陆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开展联合攻关和研究开发,为非洲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

——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中国重视农业生产后环节援助,通过援建古巴猪牛屠宰厂、佛得角农产品初加工中心、赞比亚玉米粉加工厂、东帝汶粮食加工和仓储设施等项目,帮助提升粮食仓储能力,减少粮食产后浪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在汤加、萨摩亚等国推广沼气技术和“猪-沼-菜”循环农业生产技术,以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平台向其示范农业生产、储存、加工和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分享农业综合经营经验,支持农业生态循环和可持续生产。积极响应和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倡议和活动,帮助有关国家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三)推动卫生发展

中国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积极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帮助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助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进一步加强非洲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建设。中国派出疾控专家,为非洲多次疫情应急指挥、流行病学分析、疾病控制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疟疾、血吸虫病等传染性疾病防控方面,实施一系列疾病防控与人群健康改善项目。为坦桑尼亚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提供技术援助,帮助设计了防治规范,降低了当地感染血吸虫病的概率;在科摩罗实施的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使当地实现疟疾零死亡、疟疾发病人数下降98%。

——提升医疗卫生基础能力。在刚果(布)、卢旺达、津巴布韦、柬埔寨、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建设50余个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为保障民众健康、培养医学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向有关国家提供医用设备器械、药品及医用耗材,缓解了医疗资源紧缺状况。通过医疗机构对口合作,帮助20多个国家建立专业科室能力。帮助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组建显微神经外科和内镜神经外科、驻多米尼克医疗队开创微创手术先例,为当地带去了先进理念,填补了加勒比地区多项医疗技术空白。

——增强医疗卫生服务力量。2015年至2019年,中国共派出202批次3588名援外医疗队员,累计诊治1100万名患者,并对当地医务人员带教培训,开展巡回义诊、药械捐赠等,1500多人获得有关国家颁发的总统勋章等荣誉,1名医务工作者为援外医疗工作献出了宝贵生命。中国还组派短期医疗专家组开展专科行动,在博茨瓦纳、厄立特里亚、摩洛哥、加纳、巴哈马、马尔代夫、安提瓜和巴布达等25个国家开展了42次白内障手术“光明行”活动,实施9752例手术;在加纳、坦桑尼亚等国实施了170台“爱心行”心脏病手术。

(四)保障优质教育

教育是发展之本。中国通过援建学校、培养师资力量、扩大奖学金规模等方式,提升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让民众享有更优质、更公平的教育机会。

——支持基础教育。“有学上、上好学”是发展中国家青少年的普遍诉求,也是提升人口素质、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在尼泊尔、亚美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秘鲁、乌拉圭等国修建了一批中小学校,并提供计算机、实验室设备、文体用品等教学物资,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教学环境。向南苏丹提供教育技术援助,为南苏丹小学量身打造英语、数学、科学三科教材,编印130万册教材,15万名师生受益。为北马其顿27所学校提供的远程教育设备,提升了当地特别是山区、农村的教育水平,促进了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发展高等教育。中国积极帮助有关国家改善高等教育设施、培育高素质人才,援建了瓦努阿图南太平洋大学埃马路斯分校、马拉维科技大学、阿富汗喀布尔大学中文系教学楼、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图书馆、马里巴马科大学卡巴拉教学区等项目。在肯尼亚肯雅塔农业科技大学中援建的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开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资源遥感等专业,帮助提升相应领域的科技水平。继续提供在职学历学位教育,2013年以来,共资助4300余名发展中国家人员来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开展中非高校间“20+20”合作计划、设立“原子能奖学金”项目等加强科研合作和师生互访,联合培养高水平人才。

——推动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能够将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口红利,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中国为老挝、柬埔寨、尼泊尔、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卢旺达、乌干达、马拉维、埃及、苏丹、利比里亚、赤道几内亚、瓦努阿图等国援建了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为阿塞拜疆、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等国提供职业技术教育物资,帮助改善职业教育质量。援苏丹恩图曼职业培训中心成为苏丹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在吉布提、埃及等国设立“鲁班工坊”,由中国职业教育学校对口建设,为当地青年提供实用技术培训。援布基纳法索职业培训中心技术援助激活了当地职业教育市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