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年前的今日,歼20一飞冲天!

2011年1月11日下午1时11分——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代机歼20首飞成功!虽然已经过去整整十年,航空人依旧清楚记得歼20首飞当日的每一个细节。
图片
歼20飞机(朱鹏 摄)
那一天,在祖国大西南的一隅,一架黑色涂装、外形科幻的战斗机正静静地停在起飞线上。在它的周围,机务人员正在做着最后准备。不远处的观礼席以及周围站满了人群,在现场紧张而神秘的气氛中,有的在翘首以待,有的在屏息静观,一个个眼神坚定地投向起飞线。
图片
歼20首飞(张志冬 摄)
12时30分,试飞员从机务手中拿过放飞单,在试飞科目郑重写下“首飞”两个字。
12时48分,伴随着项目行政总指挥首飞指令的下达,瞬间,发动机发出了巨大的轰鸣声。只见飞机拖着长长的尾焰,呼啸着从现场的无数双眼睛前滑过。加速,再加速,一眨眼的功夫,天空中的歼20飞机如一道闪电,带着呼啸,腾空而起,直插云霄。原本安静的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下来啦!下来啦!”眼尖的人们已经远远地看见了飞机的着陆滑行灯,语气显得异常激动。顺着目光所指,在机场跑道上方,飞机犹如一个凯旋归来、威武霸气的战士,由远及近,一个蜻蜓点水,后轮在跑道上擦出两个白色的烟圈,前轮同时稳稳地压在跑道线上,安全着陆。
刹那间,掌声雷动。
刚刚精神还处于紧绷状态的人们,顿时沸腾了。大家深情地握手、拥抱、祝贺,眼含热泪地高呼着。时间在2011年1月11日下午1时11分被定格。
图片
舱盖试验(朱鹏 摄)
对于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而言,歼20飞机的横空出世无疑意义重大。
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以隐身、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超视距空战、综合航电及自保障等诸多全新技术为典型特征的四代战斗机,成为掌握空中制胜的利器,同时对我国空中安全构成威胁,加快第四代战机研制、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迫在眉睫。
图片
歼20“威龙”战机参加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航空开放日飞行表演(周闽 摄 )
为了有效支撑国防和军队建设,当中国的第三代战斗机研制尚处在攻坚之时,航空工业已经在“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方针指导下,思考、研究如何发展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先后完成四代机总体方案确定、提出工艺制造技术攻关项目、完成相关功能样段的设计与制造、完成四代机1:1全尺寸展示样机制造,以及数字化协同平台、三维仿真设计装配、内埋式主武器弹仓等一系列前瞻探索,为后续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伴随着技术储备日益成熟,中国四代机研制正式立项,命名为歼20飞机。
图片
2018年珠海航展(岳书华 摄)
面对巨大的技术跨代压力和紧迫的研制周期,航空人随之踏上了一段前人从未走过的征程。
歼20飞机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研制单位党委在关键时刻吹响了“亮创先争优旗帜,夺型号研制胜利”的号角;研制全线实行“609”“711”甚至“724”工作制,无论何时随叫随到……
在国家利益面前,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航空人以赤子丹心终无悔的精神,披星戴月、呕心沥血,负重前行、愈难愈进。在设计、试验、制造、试飞各个领域,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让自主创新成为了中国航空工业飞跃时代的精神符号。
图片
歼20飞机(宋奎 摄)
然而,首飞成功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作为大国重器,如何增强作战效能,打造一代名机,成为了航空人勇攀高峰的首要目标。在电子、兵器等行业内外数百家研制单位的紧密协同下,经过研制全线的共同努力,歼20飞机的研制在万众一心中快速推进,各阶段的飞机性能状态不断提升。
图片
设计发图(朱鹏 摄)
时间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2016年11月1日上午10时20分,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两架歼20飞机编队飞过金湾机场。短短的一分钟亮相,向世人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
2017年7月,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式上,三架歼20飞机“米秒不差”通过阅兵台上空,首次以战斗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
图片
歼20参加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岳书华 摄)
2017年9月28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向外界宣布称,歼20飞机已经列装部队,标志着中国空军向着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
2018年2月9日,中国空军发言人发布消息称,歼20飞机开始列装空军作战部队,向全面形成作战能力迈出重要一步。
2018年11月6日中国航展上,歼20飞机首次以“新涂装、新编队、新姿态”三机编队以及空中挂弹开舱进行了展示。
2019年10月1日,歼20飞机以五机编队亮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
图片
歼20飞机(朱鹏摄)
十年来,歼20飞机实现了我国航空工业研制能力和航空武器装备建设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特别是“20系列”的集体出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空装备的傲人成就,也标志着航空工业实现了航空科技研发从跟踪仿制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工人日报记者 记者 李娜 通讯员 徐博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