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日本为何决定要和俄国开战,而且最终还取得了胜利?

19世纪中叶以前,沙皇俄国侵略的重点在欧洲和中亚地区,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俄国通过与清王朝签订《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开始修筑远东铁路。这些行为深深地刺激了正在逐步崛起的日本,于是在做好充分准备以后,日本决定先下手为强,在1894年7月悍然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图片
甲午战争清朝惨败后,日本不仅获得了巨额赔款,还占据了辽东和朝鲜。对于这样的结果,俄国是难以忍受的,这也就有了后来戏剧性的一幕——在《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六天,俄国便联合德、法两国共同干涉,要求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给清朝,只因为俄国之前早就将清朝的东北地区纳入了自己势力范围。
此时的日本也因为甲午战争消耗巨大,根本无力对付三国干涉,所以最终只得与清朝签订《辽南条约》,从而让清朝以3000万两白银的代价赎回了辽东半岛。
图片
由于此次俄国干涉有功,清政府便将其视为亲善邻邦,为此还派李鸿章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条约除规定双方一致对日以外,更允许俄国在辽东修筑铁路。1898年3月,俄国借口德国强占了胶州湾,也出手强租了旅顺与大连这两个港口城市,同时还将其设为辽东铁路支线。不仅如此,俄国还开始插足朝鲜事务,这从根本上危及了日本在朝鲜的“统治”利益。
图片
俄国这样一连串的举措使得日本倍感压力,于是日本开始在国际上寻求支持,并最终与英国签署了《日英同盟条约》,正式和英国结成同盟以对付俄国。此举也让俄国感到异常震惊,迫于压力他们只得保证在18个月的时间里分三期从清朝的东北撤军——事实上俄国除了在1902年10月完成了第一期的撤军外,之后就再也没有撤军,却反而提出了各种要求。
图片
日本虽然对俄国的这一系列行为恨之入骨,但终因自己实力不足,没有贸然采取行动,但也从此开始了“卧薪尝胆”式的积极备战。在这期间,双方还曾不断的进行着各种交涉,比如1896年5月,山县有朋借出席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的机会,对俄提出以汉城(今首尔)为分界线,南面归日本,北面对沙俄,但遭到了俄方的拒绝。
到了1903年7月28日,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电令驻俄公使栗野慎一郎,向俄国政府正式提出进行谈判,俄国表示同意。8月12日,栗野向俄国政府提出诸多作为谈判的条件——无非就是日本要求俄国承认日本在“满洲”已享有的各种特权和未来可能取得的权益,特别是日本在朝鲜半岛独有的特殊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地位。不料俄国对此直接提出反对,所以两国之间虽经多次谈判但毫无结果。
图片
既然通过谈判不能实现日本的既定侵略目标,再加上随着日俄之间的交涉日益恶化,为了侵吞朝鲜和从俄国手中夺回辽东半岛并进一步扩大在“满洲”的势力,日本政府终于下定决心对俄开战。
为此,日本早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开始积极备战。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更是决定继续扩张其军事力量,从1896年到1903年,其军费开支猛增,陆军人数增加了2倍多,军舰吨位增加了3倍多——扩军计划实施期间,所需费用的一部分是来源于清政府的赔款。
除了利用赔款外,日本政府每年的预算支出也不断膨胀,因为日本陆军扩充到了13个师团,同时还增加了两个骑兵旅团和两个炮兵旅团,使得陆军的兵力达到了20多万人。当然,日本海军也进行了大量扩充——除了新建了一些海军基地以外,军舰数量也得到了爆发式增长。
图片
不仅如此,日本在军事工业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陆军装备方面,早在甲午战争后没多久,日本便已经能够独立制造山炮、野炮、加农炮等各种口径的炮弹(此前有一部分为进口),特别是东京炮工厂甚至还专门请来了多名欧洲的炮火技师,开始独立研究枪炮的制造技术。
海军装备方面,日本开始大规模使用当时发明的一种名为“下濑炸药”的高性能炸药。这种炸药的爆炸力很强,用它装备的海军军舰极大地增强了日本海军的火力。
图片
除军备以外,日本在战时补给方面也提前做了准备。早在1902年起,日本的参谋本部就在宇品港修建了巨大的仓库储存各种军需物资和器材以备战时之用,到了1903年12月下旬又向朝鲜仁川运去大麦,其目的就是为日本的先头部队准备粮食。
那么在日本积极备战的时候,俄国有没有做战争的准备呢?答案是肯定的。虽然俄国此时在财政上已经非常困难了,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俄国政府为了增加军费,扩军备战,不惜大借外债。又由于每年的国家预算只有依赖外债才能取得平衡,因此外债不断增加,这也使得其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图片
比起日本可以得到美、英的贷款,俄国的情况则与此相反,所以虽然日俄战争前俄国就总的军事力量来说要强于日本,但又因为其大部分兵力常驻在欧洲,所以其在远东的兵力实际上只是与日本的兵力大体相当。而且除了陆军之外,俄国在远东的海军与也处于劣势,所以日俄战争爆发之初,日本在军事力量对比上已具有明显的优势。
如此一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日本在远东有足够的实力与俄国开战。果不其然,战争开始后俄国各种劣势逐渐暴露,而最终取得胜利的日本则从此正式跨入世界列强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