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孔乙己:汉字“十廿卅卌”的本质是啥?解密古人背后的文明

创作汉字类的文章多了,粉丝朋友们有时称我是现代“孔乙己”的,对于这个外号,我并不讨厌。毕竟孔乙己的身上还是有一点优势的,那就是“爱专研”。我们今天就用孔乙己的精神来研究一下“十廿卅卌”这四个汉字,看看它们背后的古人智慧文明。
图片
数字汉字的了解:
汉字“十廿卅卌”分别对应所表达的意思为:“十、二十、三十、四十”,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管这类汉字叫做“数字汉字”,正确读音为:十(shí) 廿(niàn)卅(sà) 卌(xì)。大家知道:阿拉伯数字(123456789)等,并不是咱们中国人创作的,而是公元13世纪才由伊斯兰教徒带入中国的,但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推广。直到明末清初随着西方商品大量地进入我国,中外交流逐渐增多,中国学者在翻译西方相关数字作品时,接触的才更加广泛,里面的阿拉伯数字相对应的就写成了中国的“数字汉字”。 那么几千年以来先辈是如何发明改造我们自己的汉字数字的呢?
图片
今天我们就以“十廿卅卌”举例,看一看关于这类汉字,我们的先辈是如何进化汉字的?
数字汉字“十”:背后的造字原理
十,大家都非常熟悉。在商代的甲骨文“十”就存在了。我们看下图(汉字演变),它的甲骨文原本就是一个简单的竖,像一个绣花针一样,也像一个闹钟的时针一样,悬挂在那里。到了商周的鼎盛时期,当时的青铜器制作技术非常发达,为了使文字更方便地在青铜上镌刻和铸造(十,金文)竖的中间加粗了,中间粗,两头尖,像一个梭子一样。到了周朝的末期,竖的中间慢慢地变成了一个点,至于为什么会变成点?查阅资料得知: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区别汉字中的基本笔画“竖”。以至于到了春秋后期,中间的圆点,直接变成了横,发展到今天,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一横一竖。大家看,孩子的进化过程是随着当时社会发展不断更新的。所以,汉字的改革没有停止过,一直在进行。
图片
廿”表示二十,日历上常见。
汉字“廿”niàn,我们对它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都知道它代表的是“二十”。说它陌生,是因为有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读? “廿”和汉字“甘”长得很像,有些人一遇到不认识的汉字就读字边,看着像什么就读什么。再强调一边它读:“廿”niàn。
图片
尤其是再我们的日历上,比如:三月廿niàn七,就表示三月27日。还有就是原来写信落款日期时,经常写这个字代表二十。可以说“廿”的字形出现得比较早,它的甲骨文是两个竖底下一个横连在一起的,两个竖表示两个十,连在一起指的是二十。到了战国时期上面又增加了一横。这个廿niàn字在早期的古文中并不读niàn,而它单个字读双音节“二十”。可以说,一个汉字是双音节在当时也不多见。尤其是到了后期,随着古诗词中的发展,更不适合这样的发音,因为古诗词都有都有字数和音律的限制,于是直接改为单音节:读廿 niàn。
图片
数字汉字“卅”:
卅(sà),是数字三十的中文代用字。举个例子:历史上在上海著名的五卅惨案,就是发生在1925年5月30日,其中的“卅”就表示数字“三十”。卅,在甲骨文中像一个山字,就是“竖向三画”,即“三个十”并列卅(3*10=30)。《说文解字》中说:卅,三十并也,解释得也比较合理。
图片
同理,以此类推:那么关于数字汉字卌( xì)表示数字“四十”。它的汉字演变原理与以上三个情况类似,这里我就不列出了。
图片
结束语:大家看,通过对以上4个数字汉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外表枯燥的汉字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文明进化的历史,学习我们的汉字,传承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