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酷刑“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人?

披甲人看起来耀武扬威、身份尊贵,实际上只是清朝满族巩固江山统治的棋子而已,那披甲人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图片
清朝披甲人常年生活居住在东北地区,这里对于入主中原统治天下的满清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这里是满族的发家之地。这样的现象很常见,比如朱元璋称帝后在家乡大兴土木建造都城。
满清同样如此,东北地区作为龙兴之地,不管是从江山稳固安全角度,还是从荣耀祖先庇护角度,对龙兴之地的保护和发展都是必要的,因此满清派披甲人帮助他们守卫边疆。
在清朝时期,满族人将人进行等级划分,汉人自然是最低级的,和朝鲜人共同被称为阿哈;更高级的是披甲人,主要是各民族投降人员和战争俘虏;最高级的是旗人,是由女真人组成的。
图片
从清朝统治者对等级的划分,可以发现满清更信任亲近游牧民族,而对汉族是更为排斥的,这其中有生活方式和理念的原因,因为满清是马背上的民族,具备游牧民族的特点和思维习惯,与农耕民族的差异更大。
披甲人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在出现战争时,披甲人就是纵横沙场的铠甲将士,在和平时期,披甲人就是解甲归田的农民或者猎人。披甲人的生活方式基本延续游牧民族的特点,同时这也是减轻清朝统治者军费负担的好办法,披甲人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披甲人是中等阶层,他们还要受到旗人的管理,当时负责治理的中枢设置在宁古塔,最高职位是皇帝指派的宁古塔将军。宁古塔地处于苦寒之地,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所以清朝有一种惩罚方式是“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人们对这种惩罚的恐惧感丝毫不亚于满清十大酷刑。
图片
给披甲人做奴隶并不是可怕的事情,甚至是相对幸福的事情,为什么人们充满恐惧心理呢?
恐惧来自于耸人听闻的描述。当时人们对流放宁古塔存在很多的传言,有人曾这样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由此可见宁古塔的恐怖程度。
关于宁古塔恐怖的记载还有很多,比如“宁古寒苦天下所无”,正是这些关于宁古塔的传言让人望而生畏。
宁古塔的恐怖之处关键在两个,一是气候寒冷,二是路途遥远。
宁古塔由于地处高纬度苦寒之地,这里常年低温,按照吴兆骞的说法,宁古塔在八月中旬时候已经开始下大雪了,九月的时候河水已经全部结冰,到了冬天更是茫茫白雪。
流放宁古塔的人都要经过长途跋涉,这期间要受到痛苦折磨,流放宁古塔的人一般都曾经是达官贵人,娇生惯养从未受到这么大苦难,首先在心理上就是巨大打击,很多人对于这种落差是难以接受的,最终很可能导致犯人根本走不到宁古塔就选择放弃。
图片
古代人流放宁古塔是全靠步行赶路,按照王家祯的记载,宁古塔距离京城有八千里远,犯人在路上是要戴上脚铐手链,防止犯人中途趁机逃跑,并且犯人还要时时刻刻受到看押官差的刁难,毕竟官差的心情一定是低落的,他们肯定不愿意做这样辛苦又不讨好的差事,只是迫于无奈才来的,自然会将脾气撒在犯人身上。
实际上,宁古塔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苦,虽然宁古塔是苦寒之地,但是仍然有大量人群生活在那里,为清朝镇守边关,由于犯人从未受过这样的寒冷导致不适应,所以会在主观上夸大宁古塔的寒冷,如果努力适应后发现也是可以生活的。
披甲人真的如同传说中说的那样可怕吗?实际上并不是的。
披甲人在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上,都较大程度地沿袭游牧民族的习性特点。
披甲人具有很强的捕猎本领。在边关没有战事的时候,披甲人和普通的农民猎人没什么区别,他们捕猎为生,自给自足地过生活。虽然宁古塔四季都是冰天雪地,但披甲人丝毫不惧,早已习惯四季打猎。
图片
披甲人随时可以外出打猎,而且时间长短不确定,有可能是一天就回,也有可能是十天半月不见踪影。披甲人能够根据野兽的踪迹追踪几十里路,其中最勇猛的披甲人能够独自杀死一头猛虎或者黑熊,当然这样勇猛的披甲人只是少数。
犯人到宁古塔是给披甲人做奴隶的,那他们的下场很惨吗?答案可能真的出乎意料,因为披甲人对流放此地的人还算善待。
假设流放宁古塔的犯人借机逃跑,很多时候披甲人根本就不去追赶抓捕,更不会去报告官府,往往是让犯人自己随便逃跑,如果犯人逃跑了,也并不关心,如果犯人运气差没能逃出去,最后无奈回到这里,披甲人还会帮助犯人说好话减轻罪责。
图片
清朝时期的流放宁古塔政策,让披甲人的名字在中原地区闻名遐迩,但也有很多流放宁古塔犯人与披甲人和谐生存的例子。
前文提到的吴兆骞先生,他在文学上的造诣颇为深厚,当他被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后,吴兆骞利用自己的特长开始在宁古塔发光发热,创建学馆传授知识,不久之后,吴兆骞的名声传遍宁古塔,变成人人皆知的大明星。
吴兆骞经常被披甲人请回自己家中,大家同吃同乐,吟诗唱歌,天天生活非常潇洒。后来,吴兆骞的朋友疏通关系将他召回中原,回乡养老,但是吴兆骞经常想念起在宁古塔的岁月,心中非常渴望能够回到宁古塔再喝酒唱歌。
图片
披甲人的生活习性是游牧民族,宁古塔虽然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但是这里的经济与社会并不发达,仍然保留着落后的生活方式,而流放犯人的到来,无疑是给披甲人带来了更为先进的技术和生活方式。
清朝有位绍兴人士杨越,他与妻子因罪流放宁古塔,适应严寒气候之后,杨越夫妇二人脑筋转得很快,在当地开始售卖家乡特色美食,生意非常旺。
后来,杨越继续在宁古塔扩大商业帝国的规模,开始用江南地区产的布帛与当地人交换貂皮,杨越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清朝皇帝将部分中原人流放苦寒之地宁古塔,是将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文明传播到宁古塔,改变这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让传统的披甲人逐渐学会耕种以及经商,
流放犯人带给宁古塔的是逐渐发展的经济,这对稳固清朝的边疆是很有帮助的,也可以从中看到中原文明的融合能力和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