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白马寺,因何成为第一古刹?佛教地位崇高,引两国总统前来!

图片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白马寺,古称金刚崖寺,位于洛阳东12公里处,距今1900多年历史。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素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被中国佛教界尊称为“释源”“祖庭”
图片
▲ 图为白马寺
白马寺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极其崇高,佛教传入中国并在国内大盛,便是与其息息相关。白马寺初建后,洛阳佛寺开始兴盛。西晋全国128寺,仅洛阳就占了三分之一,在当时是名副其实的佛都中心。
图片
图片
▲ 图为白马寺
这里有中国第一座舍利塔;初来中原的印度高僧居于白马寺内;最早的译经道场;诞生了第一本中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和戒律;第一个汉僧于白马寺受戒……
整个白马寺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部分:白马寺、国际佛殿苑和比丘道场。建议参观顺序:比丘道场白马寺和国际佛殿苑。因为参观完了国际佛殿苑,便是白马寺的出口,一般不太会愿意再次折返参观比丘道场。
比丘尼道场
L U O Y A N G
图片
▲ 图为比丘尼道场
白马寺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拥有中国第一座舍利塔“齐云塔”;同时,它也有着中原第一座的比丘尼道场(尼姑庵)。
图片
▲ 图为比丘尼道场
图片
▲ 图为比丘尼道场
比丘尼道场位处白马寺东面,道场内景色怡人。未至庵前圆亭处广植牡丹,每当牡丹花季,届时成片牡丹争奇斗艳,竞相盛放。
图片
▲ 图为比丘尼道场
图片
▲ 图为比丘尼道场
相比庄严肃穆的白马寺而言,比丘尼道场更显清幽雅致,通过桥阁进入比丘道场,便可见大雄宝殿和放生池。比丘尼道场巍峨佛殿,假山流水,秀丽而幽静。
图片
图片
▲ 图为比丘尼道场
虽说之前齐云塔是第一比丘尼道场,但是院内却没有比丘尼修行的佛殿。是于2005年,白马寺筹资兴建大雄宝殿。大殿共三层,高约17米,旨在为中原尼众提供修行之处。
图片
▲ 图为比丘尼道场
图片
▲ 图为比丘尼道场
时值冬季,殿前的放生池均已结冰。寺前少人行往,俨然世外之地,偶有几只野猫和白鸽在此驻足,凭添几许生机。整个比丘尼道场有两个地点比较重要,可谓一观,分别是狄仁杰墓和齐云塔
■ 狄仁杰墓
图片
▲ 图为狄仁杰墓
狄仁杰墓位于比丘道场外,为一圆形土丘。墓前两侧置有四角碑亭,碑亭内各有碑石置于其中。其中东侧碑石上刻"有唐忠臣,狄梁公墓",西侧碑石上刻"唐宰相狄梁公墓道诗拜序"。
图片
▲ 图为狄仁杰墓
图片
▲ 图为狄仁杰墓
关于此处是否是狄仁杰之墓,争议挺大。有人认为此墓可能是白马寺住持,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之墓。薛怀义曾被封为"梁国公",史书曾载:以辇车载尸送白马寺,证实其埋于白马寺内。
■齐云塔
图片
▲ 图为齐云塔
齐云塔,始建于东汉年间,又称“释迦舍利塔”。据碑文载:汉明帝敕建佛塔,芨若岳峙,号曰齐云。
图片
▲ 图为齐云塔
图片
▲ 图为齐云塔
齐云塔初建时为木塔结构,后因雷火之故被毁。现如今的齐云塔是于金朝重修,又名“金方塔”。整个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总共有13层。清时,白马寺住持如琇禅师将其改名为“齐云塔”。
图片
▲ 图为齐云塔
图片
▲ 图为齐云塔
齐云塔主要是以砖块为主,塔身保存较为完整。第一层以仿木结构,正中写着“释迦舍利塔”五字,与地上石阶浑然一体。每层的塔檐轮廓做直角层递状,挂以铜铃,风吹作响。塔身于四五层处开始逐层往内收敛,直至顶部覆以宝瓶式塔刹。
古塔线条别致,塔身厚重朴实却又不失玲珑秀丽,整体挺拔俊秀,高耸入云。佛塔四周地上缀有莲花图案,绕佛塔一圈可将烦心之事,尽抛脑后。白马寺L U O Y A N G
图片
▲ 图为白马寺
《事物纪原》云:“汉明帝时,自西域以白马驮经来,初止鸿胪寺,遂取寺名,置白马寺,即僧寺之始也。”
图片
图片
▲ 图为白马寺
公元64年,汉明帝因梦见神佛自西方而来,故此派大臣蔡音、秦景出使西域,以求佛法。后蔡、秦二天在西天求经途中,偶遇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其身带佛经和佛像,便恳请高僧一同回中原弘法。 之后高僧便和使者一同返回洛阳,汉明帝大喜,在洛阳城外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故命名为白马寺。
图片
▲ 图为白马寺
寺前的左右两匹石马,形象温驯和善,也颇有来历。据说原本是宋太祖之女永庆公主驸马咸信墓前之物,后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大师将其搬迁过来。
图片
▲ 图为白马寺山门
白马寺的山门为牌坊式,一门三洞。象征了佛教的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的三解脱门。在古代,由于寺院多建于群山之中,故而又称为“山门”。山门正中的门楣青石石刻“白马寺”三字,乃东汉遗物。
图片
▲ 图为鼓楼
图片
▲ 图为摄摩腾冢前石碑
进山门之后,便是钟鼓楼和正中轴的五重大殿。钟楼初建于元代,于明代重修。但现今的钟楼是为近代建筑。在钟鼓楼两侧,还有着印度高僧摄、竺的坟冢
图片
▲ 图为白马寺
图片
▲ 图为白马寺
白马寺几建几毁,安史之乱时,唐朝诗人张继投宿白马寺,曾写道: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除此之外,白马寺在文革期间亦是毁坏严重。现今寺内现存的古迹和佛塑像多为元、明、清所留。其中大雄殿内的一组“夹纻干漆”群佛像保存完整,堪为镇寺之宝
五重大殿
白马寺呈中轴对称的院落建筑风格,两侧的建筑讲究方正对称。五重大殿居中轴线位置,从南向北五重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殿。
天王殿
图片
▲ 图为天王殿
天王殿是寺内的第一重大殿,单檐歇山式建筑,顶部为九脊歇山式,正中饰以佛光,两侧塑有龙头和鸱尾。
图片
▲ 图为天王殿
天王殿供奉了弥勒佛,四大天王和韦陀像。其中弥勒像为明代的“夹纻干漆”造像。在其上方的雕龙贴金佛龛,可谓是雕工精湛,富丽堂皇,引人惊叹。佛龛上群龙飞舞,虽已斑驳陈旧,却栩栩如生,不掩其光。据说这座佛龛是从故宫远运而来,值得一观
大佛殿
图片
▲ 图为大佛殿
大佛殿为明代重建,顶部为九脊歇山式,两侧鸱尾。殿内供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人以及观音像,其中一佛二菩萨为明代泥塑像
大雄殿
图片
▲ 图为大雄殿
大雄殿为元代重建,殿内供奉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共23尊佛像,是为整个白马寺的镇寺之宝。这些佛像群形态各异,均为“夹纻干漆”工艺,是国内现在仅存的一套,引人惊叹。所谓夹纻干漆,是由麻木覆于泥胎外,最后再把泥胎取空,其重量质地非常之轻,殿内的每尊佛像仅为3-5公斤
图片
▲ 图为大雄殿
除此之外,殿正中还有巨大木雕贴金双层佛龛,雕工精湛。佛龛正中雕有大鹏金翅鸟,两侧则是金龙缠绕,和天王殿中的雕龙贴金佛龛一样属于清朝佳作。
接引殿
图片
▲ 图为接引殿
接引殿供奉的是阿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菩萨,这三尊造像均为清代泥塑造像。同治年间,接引殿被焚烧,破坏严重,直至光绪年间重建。
毗卢阁
图片
▲ 图为毗卢阁
毗卢阁为白马寺六景之首:兰台画阁碧玲珑,皓月清风古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爽籁落空濛。
图片
▲ 图为毗卢阁
图片
▲ 图为毗卢阁
毗卢阁又名清凉台,始建于唐,后经元明清重修。是白马寺最后一个大殿毗卢殿的所在。殿阁为重檐歇山楼阁式,供奉的是华严三圣。在其东西两侧为藏经阁和法宝阁,院内植有两株古柏,为明代所植。
图片
▲ 图为毗卢阁
图片
▲ 图为毗卢阁
除此之外,清凉台自成一院。原是汉明帝年少读书纳凉之所,后来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来白马寺弘法,便是一直居住于清凉台内直到圆寂
图片
▲ 图为毗卢阁
图片
▲ 图为毗卢阁
东汉时期的佛经大多部都是译自洛阳,而白马寺中的清凉台便是当时最重要的译经场所。相传第一部《四十二章经》便是在此译出
版权声明:图文版权为原作者原创,请勿商用,如有发现,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有转载请联系作者,在作者许可后转载并完整标注作者和文章来源。若有来源信息标注错误或侵权,请留言联系小编。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