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我35岁成普林斯顿分子生物学的终身正教授,你们谁能做到

 “我35岁拿到分子生物学的终身正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我是它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你们有谁能做到像我这样?”————施一公
前言
“人才生世元如此,不为无人不肯芳。”新中国建立以来,就有过科学家脱颖而出,而一个国家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科学的发展。
江山代有人才出,随着中国的发展,也诞生了许多卓越的科学家。
图片
▲ 施一公
   天才施一公
在1967年出生于河南郑州的施一公就是让人羡慕的存在,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但是他并不是一路顺风,虽然出生环境很好,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1969年时,施一公跟随父母来到农村劳作,并在这个地方度过自己的童年。
要知道农村的发展略微逊色城市,其中的教学质量也不是很优秀的,但是好在父母都有文化,而施一公又聪明好学,凡事一点就透。
图片
▲ 施一公
天资聪颖的施一公在1981年顺利的考上河南省实验中学。环境的改善,身边教学质量的发展,在中学时代就充分的发挥了施一公的能力,尤其是物化生方面。
随后不久,施一公又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获得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的好成绩,拥有如此耀眼的成绩,施一公也被受到重视,正赶上清华招生,因此在1985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的生物与科技技术系。
图片
▲ 清华大学
又是一场求学之路,清华无论是从教育还是设备方面,都远远高于其他学校,因此施一公来到清华也是如鱼得水。
而施一公又是清华大学生物科学技术系复系的第一批学生,也自然而然的成为学校重点培养对象。
后天的努力先天的聪颖环境的改变老师的重视等种种因素相加让施一公更为努力学习知识而他的成绩也是一直名列前茅。
图片
▲ 施一公竞走
    全方面发展
本以为这么学习用功的人会是一个书呆子,或者就是一方面领域发展为佼佼者,其他领域就是弱者,但是施一公可不是。
他极其注重自己全方面的发展,除了学习本专业以外,其他方面也是施一公着重培养的,都说数理化不分家,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生物学以外,施一公还拿到数学系的学位证书,体育方面也不甘示弱,在清华大学万米竞走中也创下一个新纪录。
后来在1989年施一公从清华毕业,于1990年前往美国约翰.霍普斯金大学继续深造,攻读生物物理学博士。
图片
▲ 约翰.霍普斯金大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施一公远在国外,独在异乡却并不感到伤害,反而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学习与研究的方面。
施一公从不因为自己的能力而骄傲,在奔波于学习路途中,施一公从不觉得自己优越他人反而虚心求教从各个方面弥补不足
而在这求学之路上,施一公凭借自己的能力赢得导师的尊重,甚至声称施一公是自己见过最优秀的学生,可见施一公的能力确实惊人。
图片
▲ 普林斯顿大学
   年轻的教授
1997年,因为施一公杰出的能力,在他没有毕业的情况下,就被破格应聘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的教授,为了能够更好的留住施一公,普林斯顿还为他提供了良好的住宿环境还有200平米的实验室和进百万元的启动资金,而提供这些便利条件就是为了能够留下施一公。
面对如此多的诱惑,施一公依旧醉心于科研的道路,从来不会因为金钱和欲望停下脚步,而正因为施一公这种坚持不懈,不爱金钱的精神,让年仅35岁的他成为普林斯顿的终身教授。
图片
▲ 回国后的施一公
施一公也并不是金玉在外败絮其内的,在学术方面,施一公也是拿的出手的。
因为学的生物学,施一公一开始就在钻研癌症方面的研究,后来在2003年,施一公成功的攻克生物学上的细胞凋零难题,也因此成为了第一位获得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的华裔科学家,随后又是一路过五关斩六,轻松拿下更多的奖项。
有着如此多傲人的成绩,施一公从没有骄傲过,他决定离开桃源般的生活,回国效力。
于是在2008年,40岁的施一公回到中国,并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的副院长,就此展开他为国效力的路。
图片
 ▲ 施一公
综述
“年轻有为”这四个字形容施一公最合适不过了,他曾表示自己的成就,谁能做到?正因如此的豪言壮语也提醒了众人,中国人才缺乏的现状。
【参考资料】《改革开放海归40人》、《中国海归70年70人》
【文案编辑】目海志露瀛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