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182天,DEVT试验结果重磅发布——直接取栓非劣于桥接取栓!丨第一视角解读

2021年01月19日(美国时间),由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庆市新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杨清武教授科研团队联合全国32家医院协同开展,旨在优化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救治方案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DEVT试验结果在世界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在线发表。并受邀于2021年03月17日在美国丹佛举办的第46届国际卒中大会(ISC 2021)上汇报结果。医脉通有幸邀请到了文章的第一作者资文杰教授对研究进行解读。
图片
(资文杰教授提供)
研究简介
当前,脑卒中是我国第一大致死致残疾病,每年新发卒中患者超过250万人,导致约150万人死亡,给国家和家庭造成极其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DEVT试验目的是探讨当前脑卒中救治领域中的临床关键问题——严重致死致残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能否跨过静脉溶栓直接进行血管内治疗。跨过静脉溶栓、直接进行血管内治疗,可减少救治环节,加快救治速度,更快实现闭塞血管再通,有效降低卒中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这不仅是脑卒中救治领域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同时也是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图片
(资文杰教授提供)
本研究结果有力支持跨过静脉溶栓,直接进行血管内治疗,为急性卒中救治提供新策略,为卒中管理指南更新提供新证据,为减少个人和医保费用支出,减少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提供新方法。
DEVT试验研究的发布,丰富了目前脑卒中的治疗方案
急性缺血性卒中及时恢复血流再灌注是当前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的理论基石。早期进行血管再通,恢复血流再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近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五项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奠定了桥接治疗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治疗中的一线治疗地位。然而,能否在符合静脉溶栓指征的患者中直接进行血管内治疗还存在争论。DEVT试验结果为此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直接进行血管内治疗的疗效不劣于桥接治疗。
DEVT试验设计的独特性与优势
在样本量估算方面,本试验较其他5项类似试验,采用了更加保守的统计学设计。DEVT试验设置了独立的数据及安全性监查委员会、影像核心实验室、临床事件评估委员会及临床功能结局评估核心实验室,最大限度地保证试验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试验采用基于网络平台的随机化系统,隐蔽性极好。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及90天随访(除了41例死亡病例)相关神经功能评估资料均以视频形式记录,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影像资料均以DICOM格式保存,永久地保证了试验数据真实性、可溯源性和可评估性。
DEVT试验的临床启示
该研究提示对于首诊于具有血管内治疗条件的患者来说,在血管内治疗之前进行静脉溶栓并不是万能的,尽管可能仍然有益处。对于符合静脉溶栓适应症的患者来讲,该研究的结果提示不应强制进行静脉溶栓。但对于首诊于不具备血管内治疗条件的需要转诊治疗的患者,必须认识到准桥接策略的潜在优势,包括更早地开始溶栓,如果静脉溶栓成功的话,不仅可以加快再灌注,而且可以避免血管内治疗的需要,避免增加成本和潜在风险。此外,即使静脉溶栓失败,它也可以通过促进近端血管再通,改善闭塞血管远端残余动脉的再灌注,减少下游微血管血栓形成来优化血管内治疗。然而,静脉溶栓对于较大的血栓负荷或串联闭塞的再通率低。另外,可致栓子崩解逃逸、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及系统性出血的风险,增加治疗费用。因此,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定制我们的决策似乎是合理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治疗中心的当地现实情况,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任何特定选项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成本效益。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试验只提供有关采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的信息。静脉溶栓治疗效率的提高将改变采用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脑卒中的优势平衡。提高溶栓效率可以通过使用新一代纤溶剂或添加糖蛋白IIb/IIIa抑制剂或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但这些问题还需要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专家简介
图片
资文杰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主任助理、副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临床研究团队PI;
重庆市卒中学会急救医学专委会主委,重庆市卒中学会脑血管介入及急诊介入专委会秘书长等;
擅长脑血管病的介入诊治及脑血管病多中心临床研究;
以执行PI参与BASILAR、DEVT、RESCUE-BT、ASSIST等多中心RCT,研究成果在JAMA、JAMA Neurol、Stroke、EJN、JNIS、AJNR等发表SCI论文30余篇;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重庆市自然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重庆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项目1项,陆军军医大学临床研究项目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