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一种乡土中国的缩影,一部真实动人的史诗

图片
「如何能够不为题材所局囿,用一气呵成又颇富张力的视听艺术真正体现“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山海情》交出了它的答卷,或许不够完美,但足够真诚。」
近日来,由正午阳光出品的剧目《山海情》,在浙江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东南卫视、宁夏卫视“五星”黄金档开播,并于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三家网络平台同步播出。
“山海情“中的“山”代指宁夏,“海”代指福建,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人响应国家东西协作扶贫政策的号召,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一路闯关、攻坚克难、不断探索,用劳动创造价值、靠奋斗获得幸福的故事。
图片
相比其他同类作品,《山海情》少了些脸谱化的人物,悬浮感的剧情,多了些“毛边感”和“颗粒感”,在豆瓣开分当天即斩获9.1分,并且评分日益走高。这部别具一格的主旋律影视作品“破壁”背后,让我们看到了当下政策红利中蓬勃发展的扶贫剧创作背后所传达的信念感,及其背负的时代使命。
#相信真实的力量
《山海情》剧情大开大合,细节发力,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命构成的时代群像。
其中,观众的一句:方言版“好上头”,体现了剧中最直接的真实感。古往今来,语言的历史反映了人类创造活动的历史,加速了人类的社会化,因此有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因为原声版中方言的增色才使剧情和人物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村民操着浓厚的关中方言嬉笑怒骂、尽显当地生活的喜怒哀乐,给观众以沉浸式的剧情体验。而字正腔圆的配音版与粗犷朴实的西北风貌则无法如此恰如其分地紧密贴合,消解了故事的真实性,让观众产生了割裂感,也成为该剧产生为数不多的差评的重要原因。
方言的作用就像“粘合剂”,既体现为人物个性贴合故事表达的最优选择,也体现出方言在吸引观众方面的发力能力。
释义学家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人因为有了语言,所以才有了一个“世界”,对世界有了一种特殊的态度拥有不用语言体系的人群相遇,自然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冲击。这在剧中就表现为福建来的帮扶干部陈金山和西海固本地代理村支书马得福之间的“鸡同鸭讲”。这种方言带来的轻喜剧效果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大受观众追捧。它带来的真实感形成一股巧劲,潜移默化中拉近了同观众之间的距离。
图片
除了听觉艺术,《山海情》还充分调动视觉艺术来表现真实。布满沟壑的群山、开阔苍凉的平原……片中大量使用大全景交代环境,烘托出一个个为地理环境所困的、渺小却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西北人。不同于这种自然环境的粗犷气质,剧中用各种信息量饱满的人物细节特写给情节表达注入了生命,使之有血有肉、真实动人:
为喜欢的姑娘捎带一块当地的油饼,咧着嘴说“看你吃比我自己吃还香”的得宝;
图片
给临行外出打工的女儿的包裹里偷偷塞进几张纸币的白校长;
图片
在联谊舞会上偷藏气球准备回家带给孩子的秋红姐……
图片
亲情、友情亦或爱情,经那一代人特有的羞涩隐忍的方式表达出来,既不烂俗,也不刻意煽情,就像一颗颗绵密的情感炸弹,瞬间俘获了观众的情绪。这种真挚的情感比山高、比海阔,即便观众对故事发生地的民风民俗比较陌生、对当年需要从零开始奋斗的时代背景难有共鸣,也能顺利地将自身经历投射在具有普世价值的共通情感中。
其实,剧中能体现真实动人细节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主人公饱受风沙和日照后布满细纹的脸、写信时圆珠笔干了之后用铅笔头继续写的窘境等,个中人物的状态和行为都极为贴合时代与环境本身。较之《如意芳菲》绑架戏里口含整齐叠好的化妆棉、《雷霆战将》中边打仗边抽雪茄等剥离现实的浮华与虚假感,《山海情》偏偏用毫不美化的“土”的质感赢得了口碑。
图片
同样在各大平台热播的扶贫剧《江山如此多娇》也会在每集结尾的创作札记中,记录那些在土地上扎根的扶贫工作者真实的生活图景,打动了许多年轻观众。所以,或许剧情服务于明星的偶像剧终归最爱为流量折腰,但承担着记录历史进程的扶贫剧想要让观众爱看,唯有“真挚”二字最为动人。
图片
#乡土中国的缩影
“我这舍家抛业的,跑到几百公里以外去,还得在那边盖房子……不去不去就是不去!”在剧集的开篇,涌泉村的村民大多宁愿继续在这边的山沟里安于现状也不愿意移民吊庄开拓新的疆土。费孝通在《乡土社会》一书中说,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土里生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它的束缚。这是乡土社会发展的自然产物。农村社会长期以来形成安土重迁的传统,大多数人“生于斯长于斯”,人、土地和村庄形成了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
这样的故土情结还体现在福建打工的海吉女工麦苗想念“家里那口面的味道”、来闽宁镇帮扶的福建人聚在一起吃饭时延续了饭前先喝汤的习惯……家乡味道体现的故土热忱,这一永恒话题最为契合国人的口味,有温度、有味道、有归属。部分平台也将之用作宣传的标签,勾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图片
当下大城市的喧嚣浮躁难以让人产生归属感,趋于同质化的精神文化产品也呈现出一定的价值虚无。或许,《山海情》作为乡土中国的缩影,唤醒了在外奔波的人们心中遗忘已久的乡土情结,这是故土难离的中国人最难割舍的一种情感体验。
除此之外,剧中台词风趣喜感又酸涩无奈,可谓“金句”频出,精准而明确地传递出了许多现代人都说不出口的话,土味搞笑的大白话恰似给人带去一通“酸爽”的推拿,让人瞬间通达。
比如第一集中主动请缨带头移民的老支书讲出了那句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奔头那就不算苦,没奔头那才叫真的苦!”在他的带动下,七户移民指标才得以完成。相对于其他村民来说,作为该差序格局的意见领袖,在血缘系和地缘关系之中,以老支书为中心,一圈一圈推开去,实现了中国基层社会里基于社会关系的人际传播。这种祖辈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自然环境中的积累,反而也是古老民族的智慧来源。
图片
再比如,尤智勇饰演的李大有几句生猛的台词就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的不思进取、只愿吃政府救济的“赖皮”村民形象,被网友戏称“又穷又懒”。
图片
在乡村世代交流的过程中,人们在生产劳作、婚丧嫁娶等过程中相互合作、熟悉。同时,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不言而喻的伦理规范与交往规则,使他们之间变得更亲密,从邻里延伸到整个村庄,乡土中国的熟人社会就此形成。基于此,同村人所构建的集体身份意识成为纽带,人人都是其中一份子的亲近感使之放下防备,形成了剧中呈现出的这种“敢怒敢言”的生活状态。
但这种朴素却短视的乡土思维同时具备硬币的另一面,反而成为扶贫工作的一大阻碍,这也正是扶贫题材的剧集带给我们的别样思考:老支书作为曾经的老红军,拥有着更长远的视野和较好信息识别能力,像他一样能在当时的环境下拥有不破不立的精神、主动走出大山的胆识实属难得,更多的是像李大有一样受乡土社会根深蒂固的守成氛围影响而安于现状、撒泼打滚也不愿意离开这片“根”的老农民。
所以,这些台词实际上在接地气的搞笑氛围中传达了一种理念:不止于物质层面,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方式也正是扶贫工作需要去改变的重点。
#扶贫题材的困局
如果说在2020年脱贫攻坚的时代使命已经圆满完成,那么真实记录并生动演绎这段进程就是接下来扶贫剧及其创作者所肩负的责任。在作为影视剧市场上重要的创作主题以来,展示脱贫之难、歌颂奋斗之美、记录扶贫经验、宣传扶贫意义,扶贫剧正成为反映时代风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然而,诸如《一个都不能少》《遍地书香》《花繁叶茂》《枫叶红了》等扶贫主题电视剧在荧幕上遍地开花,却未见真正激起水花。可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年轻主流观众的增加,有着鲜明的主旋律色彩的扶贫剧难“破圈”、观众“微老化”等问题持续存在,其文化产品的现实效果始终不温不火。
目前已播扶贫剧的收视成绩也多呈现出水平中等、四平八稳的状态,缺乏爆款剧、头部剧。从酷云EYE的历史数据来看,从《山海情》的直播关注度最高是浙江卫视的0.53%,市场占有率2.5%。而同样作为扶贫剧的《江山如此多娇》的数据表现几乎是《山海情》的二倍。究其原因,是剧组启用了罗晋、袁姗姗等偶像派演员,把扶贫题材拍得同时具有青春片色彩和商业片质感,消解了一部分农村生活的困苦艰涩,从而吸引了部分年轻观众。
图片
诚然,大部分乡村主题作品尤其是扶贫剧的沉重的题材和粗粝的画风的确不符合当下人们的观剧口味,大家对于剧中展现的时代背景环境和个人理想情怀也难以带入。另外,肩负时代命题的扶贫主题电视剧往往容易陷入部分主旋律作品从全知视角进行宏大叙事、在说教中自我感动的怪圈。如何在肩负唱响主旋律任务的同时尽显其大众文化属性?作为电视荧屏艺术,鲜活的风格和能让观众感知的共鸣才是该类剧集获得市场认可的关键所在。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虽然扶贫剧普遍题材严肃,关照现实,却有扎根真实案例和鲜活生命的天然优势,以真实的历史背景和多样的地域特色加成,有着华夏大地上讲述不完的有血有肉、脚踏实地的乡土故事。可谓是既有艰难困苦的现实主义因素,又不乏孕育希望的浪漫主义幻想。
如何能够不为题材所局囿,用一气呵成又颇富张力的视听艺术真正体现“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山海情》交出了它的答卷,或许并不完美,但足够真诚。
希望闽宁镇这方土地上的人儿,以及千千万乡土中国的纯朴灵魂,所愿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参考资料
《2020中国脱贫故事——扶贫攻坚剧在全国市场的收播分析(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