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种子库:保存人类生存命脉的“备胎冰箱”

挪威斯瓦尔巴群岛距离北极点1300千米,常年积雪,气候高寒,不适于人类居住。在其中的一个岛上,悄悄地建起了一座隐蔽的建筑。它其貌不扬,活像一只从地底伸出头来的怪兽。
图片“末日种子库”
这头“怪兽”身负全人类的重任,是确保人类粮食安全的最后一个堡垒,是能在地球危难时刻拯救全人类的地方,是人类长久生存的保障,它就是被称作“植物诺亚方舟”的“末日种子库”。
2006年世界种子基金会和挪威政府联合斥资911万美元修建末日种子库,于当年6月19日奠基,历时一年半,于2008年2月27日建成。建成后,维持运作的经费由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和一些私人基金会共同承担。为什么把末日种子库建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圈内呢?答案是低温和安全。
从外表看,“末日种子库”没有什么特别,它只是一个从冰雪中伸出头来的巨型隧道,全长120米,有厚达1米的水泥墙,隧道墙凝结着冰霜,寒气逼人,它直插入山底冻土地带的地下岩层,引导你进入一个常年保持在零下18摄氏度的寂静而冰冷的世界。
经过数道防爆门之后,你就会发现,这里隐藏着一个规模巨大的地下世界。它可以抵御地震、核辐射和核武器爆炸,其安全性堪比美国肯塔基州国家黄金储备库纳克斯堡。它高出海平面130米,即使全球变暖、南北极冰层全部融化,也不能将这里淹没。
在隧道与种子库之间,还有一个长40米的通道,种子库就坐落在通道的另几道防爆门之后。种子库由3个巨大的独立冷藏室组成,里面钢储存架林立,像个图书馆,但架上摆的不是书,而是一组组的钢箱。这里不允许任何外来人进入,就连美国前总统卡特和挪威王储都在这里吃了闭门羹,图3为种子库的内部。
来自世界各地的1亿粒农作物种子就保存在这里,它们经过精心地挑选,在进一步干燥、清洁处理和发芽能力检测后,每一种选出500颗,装入一个银色的袋子中。银色种子保存袋是由特殊金属箔片和其他特殊材料制成,封在其中能使种子长久处于干燥和冷冻状态,即使冷藏库制冷系统失效,这种袋子仍能确保种子长期处于零下18摄氏度。世界末日种子库旨在保护诸如小麦、大麦、稻米等基本农作物所有品系的种子,完成库存后,种子数量将达到450万种,约22.5亿颗,是全球农作物品种数量的两倍。
图片“种子存储柜”
与挪威 “末日种子库”异曲同工,世界上还有另外两个种子库,一个是2000年8月启动的英国“濒危植物”种子库,它耗资8000万英镑,约合1.3亿美元,在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the Royal Gardens Kew)的主持下,旨在收集世界“濒危植物”的种子。目前,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濒危植物保护项目之一。到2010年底为止,已经收集2.4万种植物种子,相当于全球能开花结实植物的十分之一。另一个是2004年3月9日,根据中国国家发改委的批复,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世界农林业中心与云南大学合作建设的“种质资源库”,于2008年正式开库使用,它成为除挪威诺亚方舟末日种子库和英国皇家植物园之外,世界第三个保存世界重要树种种质资源的机构。
“末日种子库”计划是小题大做吗?
“世界末日”并不完全是科幻中的场景,人类为“末日”做准备是有其根据的。首先,以防万一,如果“世界末日”真的来临,这些库存能确保劫后余生的人重新播种求生。这些世界灾难包括各类大规模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如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气候灾难、核战争、恐怖袭击等。这些灾难并非耸人听闻。
事实上,即便没有突发性灾难降临,人类也面临多项危机。全球有上万种开花结果的粮食作物,有几百万种可食、可用、可观赏的植物,然而,在你毫不察觉之中,由于各种原因,它们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浩劫!
末日种子库存储的种子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研究报告令人触目惊心,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对有价值物种大规模毁灭性的开发、环境污染、土壤贫瘠化和沙化、外来生物入侵等因素,世界上有3/4的农作物品种已经在20世纪从地球上消失,其中80%的玉米品种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不复存在。在美国,84%的豌豆品种已经不能生长,我国每年有近300多种自然植物物种趋于濒危甚至灭绝。尤为严重的是,由于任何物种都处于长期形成的生态链上,一个物种的消失,往往伴随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保护珍稀植物物种、重视珍稀濒危植物在整个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尤为重要。
挪威的“末日种子库”、英国的“濒危植物种子库”与我国的“种质资源库”三位一体,异曲同工,都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未雨绸缪。
来源:《科学史上的365天》
作者:魏凤文 武轶
图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