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愁|乡村绿化美化连载:江西•曹门村

图片
乡村绿化美化在行动
曹门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太白镇,下辖6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588户,共1980人。辖区总面积35745亩,水田1920亩,林地29000亩,其中阔叶林21500亩,森林覆盖率达81.13%,村民人均纯收入5700元。先后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村(居)”等荣誉称号。
图片
视频截图
敢做“减法”,秉持“原味”
自古以来,婺源人秉承“树养人丁水养财”的理念,一直致力于保护“风水林”、“水口林”、“龙山林”,一整套封山育林的制度,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独具婺源特色的生态保护文化,世代传承。这在曹门体现得更加具体:村中名木古树林立,开路要避树、建屋要倚树,小桥流水环村过,粉墙黛瓦马头墙,隐匿在一棵棵树冠下,渲染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相得益彰的生动画面。
在申报和创建国家森林乡村工作启动后,村委会书记占晓华力排众议,一个个“挖地掘土”、“伐树开路”、“破旧立新”的项目提议被他义正辞严地否决了,他坚持先做减法、敢做减法,即舍去不必要的大刀阔斧建新工程,尽量在维持原滋原味的基础上,修旧如旧,保持村落的原生态。
事实证明,占晓华是对的。原始的青石板村道,鲜花点缀;修缮后的危旧房,错落有致;矗立村中的名木古树,成荫妆点;生态村落原始布局,格调清新;红色底蕴淳朴民风,扑面而来……
图片
视频截图
会做“除法”,根治“异味”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村委会广泛发动宣传,倾听村民心声,广纳意见建议,精心编制规划。
在规划中,曹门村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用“除法”剔去村里的杂味、异味,他们对土地进行规划整理和林业秩序整治,开展“三清三改”行动,拆除影响环境的木棚、猪牛栏、厕所等,改厕、改栏、改水,清理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现象,清理河道淤泥、污水、垃圾,切实保护了村庄古建筑、古树木等人文和自然景观,人居环境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不断美化,道路、供水、电视、电话、网络、卫生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走进曹门,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山是绿的,闻不到令人作呕的怪味,看不到私搭乱接的“蜘蛛网”,处处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恰到好处。
图片
视频截图
善做“加法”,提升“韵味”
始建于公元858年的曹门村,是中国汪氏繁衍壮大的祖源,婺源第一个党支部在这里诞生,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现还存有古栈道古战壕,因此,也有了“星火曹门,红船记忆”的红色名片。
在镇党委的具体指导下,村委认真梳理曹门的红色文化资源,整理收集红色故事,科学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广场、红色漫画、红色遗迹、红色步道、红色故事、红色纪念馆等元素一应俱全,成为了省、市、县各级开展红色教育、接受红色洗礼和党团主题活动的好去处。仅2020年,在曹门开展红色教育和党团活动的人员就达到了8000余人次,真正达到了让人文底蕴焕发新机,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图片
视频截图
巧做“乘法”,缔造“品味”
在曹门,还有一群“特殊”的居民——世界极度濒危鸟种蓝冠噪鹛,他们对繁育住所的条件要求极其苛刻,在婺源的绿水青山中,也只有极少的几个原始村落有其活动轨迹,因此,蓝冠噪鹛的存在也成为了美丽乡村、生态乡村的代言人,国际国内鸟类专家、观鸟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观鸟民宿、观鸟农庄、观鸟摄影展、观鸟旅游给村庄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村民把蓝冠噪鹛当成好邻居,用心尽心呵护,生动谱写了“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的和谐乐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在上级不断的支持关心下,曹门村委乘势而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积极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推动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来抓,走生态富村之路,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曹门结合自身区域特点、资源优势、生态环境、经济技术基础,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运用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和谐优美的生态家园,培育生态文化体系,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梦里老家”。(作者 婺源县林业局 胡红 编辑 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