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字辈名家于连仲:现在过于开放,还有人在台上唱《探清水河》

图片
于连仲老师最早不在我的采访名单之内,我听他的作品也很有限。有人推荐说还是应该采访一下于老,他绝对是相声界的老先生,宝字辈,经历丰富,善于表达,和他交谈会收获很多。
通过打家中座机和于老联系上,电话那头的声音亲切随和。于老师非常认真,定好采访时间说好家庭地址之后问,需要采访哪些内容他好做一些准备。我把列好的提纲大致说了一下,于老师这才放下电话。
第二天下午开车来到于老师家所在的小区,门卫知道我是采访于老,仔细告诉我行车路线。按照约定时间敲门,门一开,于老师笑着欢迎我们进屋。房间不大,桌子上于老已经把照片、报纸、文稿等相关资料准备好。采访过程中于老师不管说到什么内容,脸上都带着笑容,那是岁月磨砺带来的一种从容。
图片
于连仲接受采访中。杨明拍摄
尽管已经80多岁,于老的思维很是清晰,嘴皮子也比较利落,能感受到年轻时候从事相声表演的底子,声音也非常好听。只是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于老在一间屋跟我们聊,他的儿子坐在另一个屋,于老如果有哪个细节想不大起来,就稍微高声一些和儿子确认,儿子再告知准确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相声的出路问题,是于老谈话的重点。那时的相声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几乎走到穷途末路,经过学者和演员代表的共同努力,才使得相声重新散发光芒。而今的相声行业看上去热热闹闹,但也因表演尺度问题时常广受诟病,相声人也到思考当下的相声该往何处去的时候了。
图片
于连仲接受采访中。杨明拍摄
于连仲访谈录
于连仲:1935年生,北京人。自幼随父亲于俊波学习相声,12岁拜郭启儒为师。曾在北京启明茶社表演相声,建国后参加北京相声改进小组。1952年入伍,加入东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1980年受邀组建工程部政治部文工团,后为武警文工团,创作和表演军事题材相声居多。退休后曾受邀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相声创作、表演大专班,培养相声新生力量。代表作品包括《好连长》、《我们的司务长》、《照相》、《传口令》等。
图片
于连仲接受采访中。杨明拍摄
“四蘑菇你干嘛呀,在台上欺负人”
问:您的父亲于俊波先生,当年和戴少甫先生是有名的“五档相声”之一。
于连仲:对,我父亲和戴先生是一档,张寿臣他们是一档,“小蘑菇”(常宝堃)和赵佩茹算一档,侯宝林和郭启儒算一档。
问:还有马三立先生吧?
于连仲:对,还有马三立和张庆森(实为刘宝瑞)。
问:这五对是当时最有名的相声演员。
于连仲:除了这五对,实际上郭荣启当时也是大家。另外这些人也并不是“死对儿”。
问:不是固定搭档。
于连仲:原来郭启儒是和我父亲合说的,他们两个人“打铁”,互为捧逗。郭启儒先生的师父是刘德智,当年的“相声八德”之一。
问:在跟郭启儒先生学相声之前,您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了对吗?
于连仲:我父亲还是希望孩子多读点儿书,将来能够改换门庭,不要老当说相声的,那时候叫“臭说相声的”,相声是让人看不起的。天津的园子包括燕乐到北京聘请演员,就找我父亲和戴先生过去演。他们俩到那里演出位置算中场后,侯宝林在他们前面演,底是刘宝全。
问:大鼓。那时候大鼓比相声更受欢迎。
于连仲:对了,还有白云鹏。我父亲有文化,原来在白纸坊印刷厂做排字工人,他还能写文章,他说相声算票友下海。
问:您小时候跟着父亲学过什么活吗?
于连仲:当然学过。他们俩到天津演出非常火,拿手活是《对唱数来宝》,还有《打白朗》。当时天津有一霸叫袁文会,戴先生说《打白朗》的时候一个包袱儿把他给得罪了,打手就打代少甫,他从此卧床不起。常连安就跟我爸爸说,我在北京有个启明茶社,您可以去那里演。
问:到启明之后,您和您弟弟于春藻就开始跟着父亲演出了是吗?
于连仲:我比我弟弟大两岁,但学相声他倒比我早两年,我当时还在上学,到十一二岁家里一贫如洗,我才开始学说相声。在启明茶社,国民党兵听相声真不给钱,就像侯宝林在相声里说的,老子抗战八年你们还找我要票。而且那时候演出都设弹压席,宪兵在后台坐镇,他们吃饭茶社就得管。
图片
童年于连仲与弟弟于春藻
问:据说当时启明说的相声是文明相声。
于连仲:倒是没有下流的臭活,因为那时候观众席里就有女眷了,也有小孩儿。
问:您第一次登台就是在启明。
于连仲:在启明。
问:我看您是12岁就拜了郭启儒先生。
于连仲:原来我父亲就和郭先生合作,当时他就说过将来这孩子要干这个,师父就是你了。这算口盟。我弟弟拜的是侯一尘。那时在启明一起演出的有马三立、侯一尘、侯宝林、常连安、小蘑菇、常宝华、曹宝禄、李伯祥、方笑文、马敬伯,后来还有赵振铎。
图片
解放前启明茶社相声演出
问:那就正式跟郭先生学了。
于连仲:曲艺靠熏嘛,主要是听。只有赶上饭口有些观众去吃饭,园子里没几个人了,才允许我们上去练练。
问:您那时候跟谁一起说呀?
于连仲:这可有的说了。刘德智先生给我量过活,那是我师爷,我师父给我量过活,谭伯儒先生给我量过活,我父亲给我量过。王长友、常宝华我们三个人一起说过《训徒》,我演那徒弟。
图片
左起依次为常宝华、常宝霖、常连安、常宝堃、常宝霆
问:常宝华先生跟您差几岁?
于连仲:差不太多,我今年84了,他可能大我三四岁。结果,我们在台上真吵起来了。常宝华算我一个师哥,他算启明的少老板,脾气大,上台他就胡抡。最后我急哭了,我就说四蘑菇你干嘛呀,在台上欺负人。
图片
左起依次为于连仲、姜昆、于春藻、常宝华
问:那一段没有说完?
于连仲:没说完,别人就给我们劝下来了,好在那会儿台下人也不多。由于国民党抓年轻演员当兵等这些原因,后来启明茶社也开不下去了。启明茶社相当于是1938年开的,1947年关的。济南有个晨光茶社,掌穴的孙少林是我父亲的干儿子,他就把我父亲和我弟弟请到济南演出。到那儿其实也不行。
问:到处都是兵荒马乱。
于连仲:对,乱。后来就又回来了。我父亲临去济南把我托付给高德亮,他和孙宝才也就是“大狗熊”一块儿在天桥撂地,后来就解放了。
“刚一解放,相声简直成了洪水猛兽”
于连仲:解放以后相声艺人普遍不适应新时代,有一次有两个相声演员说《反正话》,结果说到一半被工人观众赶下来了,你们说的这都是什么呀?还不如我们自己唱《咱们工人有力量》呢,还有《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结果这事儿还上了报,影响很大。还有一次撂地演出,表演过程中该要钱的时候,有一位老先生见人群里有一个干部模样的人,就当众开玩笑说,瞅见了吗,这是干部,别找干部要钱,干部都没钱,昨天毛主席打电话找我借2000块钱。派出所人一听,这都哪儿的事啊,就这老先生给请派出所去了。
问:这都敢说呀?
于连仲:这些老先生脑子里哪儿有这根弦儿啊?另外那时候2000块钱才合多少钱啊,那没多少钱。那时候还没实行币制改革,一万块钱差不多相当于现在一块钱,2000块钱还不如那电话费贵呢。到派出所人家就问,毛主席什么时候找您借钱来着?老先生也没话了,只能怯怯地说,我这不是逗哏吗?人家说,不能拿毛主席逗哏啊。这老先生接受完教育,回天津再也不来北京了。那段时间相声表演还有打人现象,比如打脑袋,最极端的一次赶寸劲儿,有个捧哏演员被逗哏一推倒地就摔死了。侯宝林后来还写过一篇文章,《“用扇子打头”之我见》,就说不要打脑袋。过去打脑袋还不是用扇子,是搓衣板,中间错开,一打就非常响。相声出了这么多事儿,怎么办?人家鼓曲当时说新唱新,《王大妈抓特务》、《董存瑞》,京剧有《逼上梁山》,评戏宣传新婚姻法。
问:《刘巧儿》。
于连仲:对,人家出来这么些新作品,相声没有。军管会在前门箭楼那儿建了一个曲艺场子,要求说新唱新,其他形式都有,唯独相声给踢出去了。有人就说,别看侯宝林你那么热闹,将来你就卖落花生去吧。当时有人发表文章这样说,“由于相声的胡说八道,相声的流品日下,多半是演员们为迎合一般市民的低级趣味,于是形成了撒村、骂大街、父子玩笑,甚至祖宗奶奶地胡骂一气,不但没有技术上的价值,相反成了相声的诟病。倘若有人说听相声去,就会有人批评他低级,尤其是演员们也常说,相声就是无招对的瞎说,有学校也禁止学生听相声。”你看看,那会儿相声简直成了洪水猛兽。那时候,地上不让说了,剧场进不去,演员们这就要改行了,真是到了穷途末路。这时候老舍回来了,他住北京饭店,侯一尘组织11个人去拜访老舍。刘德智很有名气,老舍也熟悉他,见老舍他就说我想改行了,老舍说你别介啊,你这大名鼎鼎刘德智,你怎么能改行呢?侯宝林、孙玉奎也都在。他说你们把《报菜名》和《地理图》抄给我,大家就给他抄了几段相声。你看老舍后来还说相声。
问:他也写过,他懂相声。
于连仲:对呀。很短时间他就写了一段《维生素》,还有一个《贾博士》,还有《自找罪受》,都是新相声。侯宝林写了一段《欺骗》,就是后来的《一贯道》,老太太买佛龛那个。孙玉奎也改了一段,用老舍的话说这就是旧瓶装新酒,这样就出了一批新节目。上演之后,受到观众的欢迎。相声改进小组是1950年成立的,那之后的相声就开始受到欢迎,还专门开了小场子,每段相声五分钱。后来大家就琢磨上大剧场演出,就是长安、吉祥,演出效果也不错,电台还直播。
图片
于连仲、于春藻兄弟俩与侯宝林
问:相声这才慢慢兴盛起来。
于连仲:对,各机关团体的晚会也接应不暇,侯宝林还进了中南海。接着就是演员抗美援朝慰问演出,1951年3月份去的,4月份宝堃先生牺牲。有老太太把无线电(半导体收音机)都摔了,哭着说小蘑菇死了我还听什么呀。相声演员出了一位烈士,政治上、业务上都得到提升。到6月份开始宣传抗美援朝,我去的是甘肃,侯宝林去新疆。然后到1952年……
问:您当兵去了。
于连仲:对,那时候我当兵去了,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是高岗。
图片
于连仲和于春藻入伍后合影
问:从那之后您就没有脱过军装。
于连仲:对,一直在部队。
“还有人唱《探清水河》,现在也过于开放了”
问:您说过很多军旅题材相声,《好连长》、《传口令》、《我们的司务长》,这些作品都是谁写的呀?
于连仲:《传口令》是我写的,《我们的司务长》也是,还有一段《照相》,我打响的节目就是《我们的司务长》和《照相》。
图片
于连仲和于春藻
图片
于连仲与搭档排练相声
问:我看到过一张照片,您还和王刚说过相声,这是怎么回事儿?
于连仲:对,他是吉林省军区的,那里有个战士演出队,后来他调来我们这儿说相声。
图片
于连仲和王刚表演相声
问:但我看他好像没有师承关系。
于连仲:没有,部队里也不讲这个。当时有一个作品,我带着他到黑河说过。当时正搞“反击右倾翻案风”,同时要歌颂新生事物,我们那段作品还来北京演过。王刚嗓子不错,表演也不错。
问:我听过您一段化妆相声《子教三娘》,您和丁广泉老师还有两个外国留学生说的,那是什么演出?
于连仲:当时上海搞国际相声交流,是在八十年代。上海方面找到我,我找到广泉,他找外国留学生是轻车熟路,一个姑娘是秘鲁的,另一个姑娘是坦桑尼亚的,我化妆成一个老太太。后来广泉去美国的时候,我和大山还合作过一段时间。
图片
于连仲与杨振华、金炳昶等人合影
问:我看您还在中戏相声创作表演大专班任教过,这就是冯巩老师他们和中戏联办的那个班吧?
于连仲:对。贾旭明是那儿出来的。
问:还有贾玲、潘斌龙,另外我认识一个朋友叫满昱,不知道您认识不认识?
于连仲:满昱我认识。当时冯巩准备办一个训练班,两年制,请了李立山,还有王金宝。实际上马季有些活是金宝写的,马季有能耐也不能方方面面全知道。冯巩就把我们三个人请去了。我就讲相声的基本知识,立山教打板儿,金宝讲相声的发展史,我们还给他们排练排练。后来我老伴儿身体不大好,实际上我给人家上了一年半。第二期我就没有再参加。
问:这个大专班办了两届后来就不办了,在您看来相声适合这样教吗?还是必须像过去那样师父教徒弟言传心授?
于连仲:原来是口传心授,这个班也是一种尝试,咱们这儿没搞下去,但是天津就搞下去了。
图片
1957年合影,左起依次为于连仲、杨紫阳、马季、于春藻
问:天津有个曲校。
于连仲:对呀,天津曲校搞得还相当不错,我有个徒弟,他的徒弟在那儿教学。有了文化写活也写得好,比如裘英俊。北京这边也有,有文化有利于打开创作思路。现在有些人说相声是胡来,咱不提名字。
问:您创作和表演过很多军旅题材作品,随着部队文艺团体的解散,现在已经很少听到军旅题材的相声。
于连仲:在地方什么都说,到部队可不行,你看牛群有几段军队题材相声那是真不错。有的演员在地方说得不错,后来扎到部队,目的是什么呢,一个是分房,一个是稳定。前几天我看德云社的节目,确实这些孩子们都挺漂亮,也走小鲜肉的路子,还有人唱《探清水河》,现在也过于开放了。现在的相声沉渣泛起,解放前就是这样。咱们刚才说侯宝林写《“用扇子打头”之我见》,第一个把这种活使出来的就是……
问:就是侯耀文,《口吐莲花》。
于连仲:就是啊。
图片
于连仲与侯宝林
问:但是有人对此有解释,就是说我们这扇子和你们那扇子不一样,我们这个打起来光响不疼。这个理由说得通吗?
于连仲:说得通,那扇子是用火烤过向外咧着的。后来有人说过《酒令》,打头又改成塑料锤了,一打“喯儿喯儿”直响。
问:不管《酒令》还是《口吐莲花》,段子还是好段子。返回头再说一下您师父郭先生和侯先生的合作,他们合作了有多少年?
于连仲:他们俩是日本投降那年1945年一起去的天津,到大概1953年进广播说唱团,而后一直在一块儿合作,文革的时候我师父退休,俩人就分开了。
问:他们俩分开没有什么其他原因。
于连仲:没有。再以后和侯先生合作的就是小郭老了。
问:郭全宝先生。
于连仲:对,那是我爸的徒弟。我父亲的徒弟有白全福,他和常宝霆合作被称为“常白相声”,还有孙玉奎。要说我师父和侯先生的合作,有分歧是难免的,但不是一有分歧就闹着裂穴。我师父这人非常重艺德,他自己就说,我是量活的,是绿叶,得捧着逗哏这红花,但你给我的东西我得表现出来。一个是仿学叫卖声,演出的时候侯先生扔给他一段叫卖玉兰花,你听那嗓子,云遮月,这一句就能要下好儿来。还有一次说《汾河湾》,“薛仁贵做事太短见”这一段唱,郭先生撒开了唱,特别好。
图片
侯宝林和郭启儒表演相声
问:那时候的老先生都是一身本事,现在有的年轻演员还没学会几段就火了。
于连仲:你不能只是一块活,你得自个儿接得住自个儿啊,接不住那怎么办啊?
问:那就走不远。照着目前的发展趋势,于老您觉得将来的相声会和现在不一样吗?比如不那么讲究基本功。
于连仲:有些小孩儿还是有基本功的,《菜单子》、《地理图》、《八扇屏》、《夸住宅》都不错。过去老先生们都没念过什么书,就像相声段子里说的,才念过二年,逃学逃了一年零十一个月,剩下一个月病了29天,赶上那天还是小尽,哦,一天没念。你看现在的相声演员,大学生、博士生,这是好事儿,能够引领相声在格调上更上一层楼。但是也别老说老段子,那么多相声场子,到现在还说《拴娃娃》呢,还《六口人》呢。
问:您上次登台是什么时候?
于连仲:小连子我们老在一块儿,搭档快十年了。
问:连春建老师。
于连仲:对。老演员田华也是沈阳军区的,还有王心刚、张良他们,田华搞了一个关心下一代委员会,那时候演出还不少。演出成员还有田成仁、曹灿、刘江,北影和八一制片厂的电影演员们,我们一起演,魔术、唱歌、相声,什么都有,搞了有十年。金斗那儿的周末相声俱乐部我也演过。相声不是生意是熟意,观众熟悉你了就愿意看你,就像从陕西来的苗阜、王声,“啪”一下打响了,春节好几个地方请他们。
问:青曲社。
于连仲:对,在陕西他们那园子也挺好。说起来王声算我们这门儿里的人,我老师郭先生收一个徒弟叫全常保,跟常宝霖俩人一块儿到了西北,他在西北也收徒弟,这王声算全常保的徒孙。
问:相声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
于连仲:对,往上最后都归到穷不怕那儿。
图片
于连仲接受采访中。杨明拍摄
注:除特别标注外,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