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清醒”蔡澜:能安心当一条咸鱼,也是种境界

图片
文 颖宝
觉得白米饭最好吃的蔡澜,成了4.5万网友的树洞。
图片
“蔡澜上线啦!快去提问!”
年初,80岁的蔡澜发了条微博。代表4.5万种人生困惑的4.5万条评论,随即涌入评论区。
“先生你好,任何一个男人,都希望在另一半心中的形象是男神,你觉得这话有道理吗?”
“蠢人会觉得有(道理)。”
“周围的人都说,如果不结婚,老了躺在病床上连个端茶倒水的人都没有。我应该为此考虑结婚吗?”
“你怎么知道对方不会先死?”
“生活好多苦啊,人为什么要活着受苦呢?”
“等糖吃呀。”
“我又来了,怎样才能一夜暴富!”
“明年别再来了。”
图片
图片
“管他们干什么”系列。/微博截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还有蔡澜那玩了好几年的麦当劳梗。/微博截图
图片
麦当劳梗的解释在此。/微博截图
一年一度的问答活动,是蔡澜与网友们形成的默契。每年春节前最后一个月,网友都可以在他的微博下提问,无论角度有多古怪刁钻,本人都会尽力作答——大多情况下,其实是“回怼”。
蔡澜几乎没有给出过悦耳的建议,遇到“不可能在一起的人,还有必要联系吗”、“如何说服自己不去在意别人的看法”等问题,他只会让提问网友“刮自己两巴掌”或轻飘飘地留下一句:“蠢问题。”
图片
这两巴掌,也可以轻轻地刮在别人脸上。/微博截图
听过太多动听话术的我们,偏偏好这一口真实直白的“毒鸡汤”。
话糙理不糙、言语间又带点儿俏皮的蔡澜,被网友贴上了“人间清醒大师”、“反矫情达人”的标签。媒体夸赞:“像蔡先生一样活得洒脱的人,并不多。”
蔡澜却不以为然——
人生的意义就是吃吃喝喝,反而是你们,想太多了。
图片
请问你几岁了?为什么要想这么遥远、这么不快乐的事情?/微博截图
吃饭,只是吃饭而已
蔡澜有很多身份,电影监制、节目主持人、专栏作家……上世纪90年代前后,他开始撰写大量饮食类文章,主持《蔡澜叹名菜》等美食节目,并经营起餐饮品牌。因此,“美食家”是他最被互联网一代熟悉的身份。
每年都有网友向他讨教诸如“豆芽炒豆泡,如何用猪油炒得好吃”、“番茄炒蛋应该茄蛋分离炒还是混着炒”等烹饪技。今年却出现了一个被其他人Diss“特别没有含金量”的问题:先生,请问你最喜欢吃什么?
蔡澜破天荒没有怼人,也没有只是懒懒回复三四个字,而是认真地写道:
当今觉得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最好吃。
蔡澜尝过许多美食,但味道单一、只能作果腹之用的白米饭与猪油,对他来说有着莫名的吸引力,甚至被他写进文章《“死前必吃”清单》中,“谷类之中,白米最佳,一碗猪油捞饭,吃了感激流泪”,因此被送江湖绰号“猪油佬”。
图片
蔡澜念念不忘的“销魂猪油饭”。
如果时间往前推10年,回到书籍《蔡澜世界名馔录》出版前后,这个问题,蔡澜估计答不上来。
在这本美食游记中,他将来自23个国家的54道名菜,如英国威灵顿牛柳、比利时蒜茸白酒青口等,全都描述得让人垂涎欲滴。他对每一种食材难分高低的喜爱、尝到美味后的雀跃神情,跃然纸上。要他选出一个“最”,根本做不到。
把获取快乐的方式,简化到吃饭这件事上,是蔡澜对“洒脱”最初的诠释。好友金庸曾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表达对蔡澜追求之纯粹的敬佩:
他不抱怨食物不可口,不抱怨汽车太颠簸,不抱怨女导游太不美貌。他教我怎样喝最低劣辛辣的意大利土酒,怎样在新加坡大排档中吮吸牛骨髓。我会皱起眉头,他始终开怀大笑,所以他肯定比我潇洒得多。
图片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蔡澜在公开平台上的照片,几乎都是笑眯眯的。他的朋友也说,蔡先生经常招呼大家吃东西。/《十三邀》节目截图
如今,蔡澜对“洒脱”有了新的诠释。白米饭与猪油混合后散发的油脂香,在他看来是食物的原味,“现在依旧对新奇的美食怀有好奇,但更喜欢简单的食材”。
吃过山珍海味,回头再咀嚼米饭,他的味蕾还能品出清甜。
但很多人品不出了——
一部分人,放不下优越感,不愿回头;回头的,也因食材等级的落差太大,倍感到焦虑,只觉得白米饭寡淡无味。
最终,失落总是多于快乐。
图片
人总是忘记,吃饭是本能,从事物上获取快乐也是本能。/《十三邀》节目截图
“如果爱得够深,
你不会有这样的疑问”
从2016年算起,蔡澜的在线问答活动已经举办了5年。有连年围观的网友,如此总结:“凡人的烦恼都差不多。”
可能是颇有共鸣感,也可能是被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故事绕烦了,蔡澜郑重地回了一句:“聪明。”
但并不能阻止各种爱恨情仇继续向他涌来——
“该怎么维持好婚姻?”
“问上帝。”
“一个人孤独终老可怕吗?”
“比和讨厌的人终老好。”
“先生,我喜欢的女孩好像已经不喜欢我了。”
“换新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深夜想不开了,找蔡澜,专治各种伤春悲秋。/微博截图
“失恋,找蔡澜”的传统,并非微博网友独创,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蔡澜已是香港有名的“情感大师”。
1989年,蔡澜与好友倪匡、黄霑一起主持访谈节目《今夜不设防》,邀请了林青霞、王祖贤、钟楚红、张国荣等当红明星,一起讲“黄色笑话”和八卦风流事。
讲得最多的,是情感问题。当时的明星没这么多顾忌,什么话题都敢接。惠英红曾在节目上自曝“大家都知道我不是处女”,说完就后悔了,要求工作人员“后期减掉”,但喝了几杯酒后,又摇了摇头:“算了算了,剪什么。”
图片
张国荣在《今夜不设防中》谈到初恋。/节目截图
图片
张曼玉在节目中半开玩笑地承认“出道时参加选秀,其实是贪慕虚荣”。/节目截图
随着节目尺度越来越大,不少人骂蔡澜“老不正经,竟然在公开场合谈‘性’”。在与张国荣讨论“床戏是美的还是脏的”时,蔡澜侧面回应了这种争议:
“性是人生活的一部分,为什么不能展现出来?”
言下之意是,我们连“性”——这种与爱情、生活相互缝合的话题,都藏着掖着不敢摊开来讲,难怪只能被琐碎的烦恼所困。
就这样,在节目上开黄腔的风流公子蔡澜,私底下竟成为了被年轻人依赖的“树洞”。每年,他都会收到无数倾述心事的信件。
蔡澜总能一语点破爱情的泡沫,与他看女性的独特方式有关。有人说,他能“一眼看透女性的灵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电影处于黄金时期,蔡澜得以结识到不少当红明星,被媒体称为“一代妖姬”的歌星白光,便是其中一位。
蔡澜直言,自己一度被白光迷倒,如果早生数十年,绝对会加入她的粉丝团。奇怪的是,女神被公认的两大优势,惊艳的样貌与美妙的歌声,他甚少提及,反而在文章中用大量笔墨,夸赞“她的至情至性,释放了女性生命里的轻盈”。
图片
白光,蔡澜的女神是也。
蔡澜说,白光的美不来自外表,而来自灵秀的女人味。在后来的采访中,他解释了什么是女人味,“怎样才算美女?要看她的眼神有没有灵气,如果眼珠动都不会动的,外表再怎么美丽,都是个蠢女人,因为聪明的女人眼神是灵活的”。
“女人味”不是外表,是女性灵魂的味道,蔡澜懂得了这一点,自然读懂了两性相处的本质——尊重与取舍。
香港主持人白韵琴说蔡澜是“最懂女人心的男人”,演员林青霞则夸得更直接:“他是成熟女人仰慕的男人。”
爱上一个人的灵魂,而不纠结于那些相处中的鸡毛蒜皮。在爱情上的“觉悟”,已经走到这一层的蔡澜,回头再看微博网友的苦恼,确实都不是事儿。
正如他的一句回答:
“如果爱得够深,你不会有这样的疑问。”
图片
得知好友金庸娶了一个小29岁的太太后,蔡澜表示很是羡慕。但被问及妻子方琼文的优点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会做,爱吃,不管我。”完全不需要斟酌的时间。
身体要当咸鱼,脑子要当巨人
难怪活得拧巴
2016年,在节目《十三邀》中,许知远直视蔡澜的眼睛说:
“很多时候,追逐享乐主义其实是对现实的反抗、对现实的逃避。但在这个时代做一个享乐主义者,你知道意味着什么吗?”
他想用激将法,让“整天吃喝玩乐”的蔡澜说出一些深刻的、符合文人身份的话语。
蔡澜却听不懂似的,不管对方说什么,他都点头笑笑说:“是是是。”然后拿起桌面上的威士忌:“来一点。”
图片
有火锅有酒,哪还有心情琢磨什么享乐主义、什么实用主义、什么理想主义的。/《十三邀》节目截图
许知远不放弃,前后三次提问:“读圣贤书,所为何事?”没想到反被蔡澜奉劝:“你不要把包袱弄得太重,没有必要的,我认为我也没有这种(改变社会)的力量。”
而后,他着重加了一句:“不要想太多啊老兄。”
图片
《十三邀》节目截图。
许知远就像现实中胡思乱想的我们,老觉得自己身怀大任,给自己施加很重的负担,必须实现一些什么价值,为家庭或社会贡献些什么,才算没白来一趟人间。这让我们陷入焦灼,但偏偏无力实现,然后更焦灼。
蔡澜已经变成彻底的享乐主义者——能够什么都不想,放空脑袋地玩。
图片
人活着,固然是痛苦的,唯有在吃吃喝喝上寻找慰藉。/《十三邀》节目截图
从容的心态并非天生就有,蔡澜曾经也过得拧巴。比如在晚年,他把踏足电影行业形容为“一件花了40年才知道是错的事”。
蔡澜在16岁那年选择进入邵氏电影公司当监制,与邵逸夫有很大关系。后者是香港娱乐大亨、“邵氏兄弟电影”创办人。
蔡澜的出生地新加坡,当时有适龄服兵役的规定,为了帮他躲过这一遭,邵逸夫的哥哥邵仁枚将出国机会留给了他,让自己的儿子去服兵役。
图片
少年蔡澜。/《蔡澜家族》
往后数年,蔡澜在“邵氏电影”兢兢业业地工作、疯狂产出大量如《龙兄虎弟》、《城市猎人》、《福星高照》等卖座电影,也是为了感恩。
图片
蔡澜曾与成龙多次合作,至今两人还是好友。
但他无法在电影中找到快乐。“一部电影不可能是你自己的,它是很多人的。片尾字幕出来,要出十分钟左右(才能显示完),没办法说这是‘某某某一个人的作品’”。
蔡澜想要的,偏偏是只属于自己的作品,因为“那样就不必考虑到其他合作伙伴的心情”。为此,他向邵逸夫提出“一年为公司拍40部电影,其中39部是大卖的(电影),剩下一部用来拍不赚钱的艺术题材”。
遭拒绝后,他长叹:“邵爵士(邵逸夫)不懂我。”然后挥袖离开。
那时候他才意识到,如果觉得日子过得煎熬,又无法对抗煎熬,那就逃避吧。
当然,“逃避”不是当一只把头埋进泥土里的鸵鸟,而是狠心一点,逃出让人难受的坏境,“这是我母亲教的,人要多一点求生本领,一件事你做到不想做了,就可以做别的。人总是怕又老、又穷、又病,但是你有很多求生本领的话你不怕的”。
逃出电影行业后,他就跑去写书、旅游和吃吃喝喝了——这些在后来,也都成为被大众熟悉的“蔡氏招牌”。
图片
放下包袱后的蔡澜,全身心投入饮食行业——一边大吃大喝、一边旅行,还能顺手把钱挣了,其乐无穷。/《蔡澜叹名菜》节目截图
蔡澜的人生观,说到底,不过是极力寻找让自己舒服的环境,然后死死地躺在里面,不跟任何人作对比。如此,内心便也不焦灼了。某种程度上,这跟贫穷或富有无关。
1月的某个深夜,蔡澜的问答活动进度已过半,提问条数依旧在“噌噌噌”地疯涨,差点淹没了一道关于人生的问题:安于现状是否可耻呢?
蔡澜特意将它翻出来,答道:也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