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宝剑|龙泉宝剑文化,龙泉宝剑的由来?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1. 龙泉宝剑始制于何时?
龙泉宝剑至今有2500多年历史, 始制于东周。传春秋末期,越国铸剑大师欧冶子奉楚王之命铸剑,遍访名山大川寻找铸剑佳地,经福建、江西最终来到浙江龙泉,见秦溪山古木葱郁,有湖十数亩,此外,湖旁有井七口,呈北斗七星之状,泉水甘寒清洌,又无鸡啼犬吠,甚宜铸剑。于是,欧冶子在此搭寮筑炉,采山中特有铁英,铸成龙渊、泰阿、工布三把名剑。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渊讳,以泉代渊作龙泉。自此,龙泉宝剑名扬天下。
图片
2.为什么说欧冶子是龙泉宝剑祖师?
为缅怀铸剑祖师的功绩,继承传统铸剑技艺,弘扬龙泉宝剑文化,2008年第三届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隆重举行了剑祖欧冶子公祭活动。为什么说欧冶子是龙泉宝剑祖师呢?
据《越绝书》记载,欧冶子是春秋末期的越国铸剑大师,具体见上面欧冶子铸龙渊、泰阿、工布三把名剑的故事,欧冶子也在中国古兵器史上开创了铁剑的先河。自此,欧冶子铸剑之业在龙泉世代相袭,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铸剑大师,形成了龙泉宝剑这一传统产业,龙泉宝剑锻制技艺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历代龙泉剑匠奉欧冶子为铸剑祖师,并形成了一系列祭祀剑祖的习俗。旧时龙泉剑铺的打铁炉上,亦立有欧冶子神龛,匠师每日早晚膜拜,逢初一、十五两日,要供奉三牲(熟猪肉、熟鸡和鱼鲞),以示不忘祖师的规矩和恩典。在秦溪山剑池湖之北建有欧冶子将军庙,岁时祀享。
图片
据传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宝剑祖师欧冶子铸出第一把宝剑,化龙飞去之日。于是每年这天,龙泉剑匠都要到欧冶子庙参拜,祈求得到祖师的神助铸出好剑,之后去秦溪山挖泥补炉锻剑,取剑池水淬剑。
图片
3.为什么龙泉自古出产宝剑?
春秋时期龙泉属越地,有着得天独厚的铸剑条件。境内群山叠翠,溪流纵横,气候温和。山溪中蕴藏着含铁量极高的铁砂,被称为铁英,是铸剑的上好原料;茂盛的森林资源是铸剑所需的优质燃料;秦溪山下北斗七井,水质特异,用来淬剑特别坚利;宝剑锋从磨砺出,龙泉山石坑特产亮石,用来砥砺刀剑锋刃锐利,寒光逼人。另外,龙泉山清水秀,气象幽绝,是难得的一方铸剑佳地。欧冶子在龙泉,受天之精神,地之气脉,得山川之灵秀,天地之精华,悉其技巧,终于铸成独步天下的龙渊剑。因此,才有三国时的曹植写诗赞道:“美玉生磐石,宝剑出龙渊。”
图片
4.龙泉剑化龙的典故源自何处?
据《晋书•张华传》载,西晋初年,吴灭晋兴之际,天上斗牛(星宿)间常有紫气。晋宰相张华以此请教雷焕,答曰,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在豫章丰城。张华任雷焕为丰城县令,前往找剑。故雷焕到丰城,掘牢狱屋基地,得一石匣,光气非常,匣内有双剑,分别刻有剑名龙渊、泰阿。当夜,斗牛间的紫气即消失。雷焕将龙渊送给张华,留泰阿自佩。后张华被杀,龙渊剑不知去向。雷焕死后,其子雷华带泰阿剑途经延平津(在今福建南平),忽于腰间跃出落水。派人下水寻找,但见两龙长数丈,光彩照水,波浪惊沸。最终,龙渊剑和泰阿剑又不知去向。对此,唐代诗人李白作诗描写:“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龙泉剑化龙之典故即由此而来,遂用“剑气”、“龙光”来形容龙泉宝剑。龙泉秦溪山麓的剑池亭有楹联:“龙光昭九域,剑气贯千秋”,亦典出于此。
图片
5.古代的剑池湖有多大?
据龙泉旧志记载:剑池湖在龙泉城南五里,秦溪山北侧,周迴三十亩,湖水清冽,时有瑞莲挺出,旁有七星井,为欧冶子铸剑之所。至清代,湖渐荒废。元代处州路总管孟淳有诗《剑池湖》:“昔闻欧冶子,今识剑池湖。一掬泉多少,千年事有无。神功应幻化,灵物岂泥涂。琐碎洲中铁,相传旧出炉。” “剑池雨霁”在清代时为龙泉一大胜景,徐应亨的咏剑池诗有“湖波新涨雨,剑气尚冲天。万树鸣秋叶,千家起暮烟”之句,足证其时山光水色,秋叶暮烟,秀色可餐;于波涨虹横之际,更引人入胜。为纪念欧冶子铸剑功绩,后人在剑池湖之北,建有欧冶子将军庙,在秦溪山麓建有剑池亭。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保护文物,修饰胜景,于1957年重修剑池亭,惜文化大革命中作为“四旧”被毁,1993年在原址重建剑池亭。今日之欧冶子庙也系近年由南秦村村民修建,剑池、剑池亭和欧冶子将军庙,总称剑池湖遗址,作为龙泉宝剑2500多年历史的文脉和印证,于1984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6.为什么龙泉宝剑又称七星剑?
龙泉宝剑又名七星宝剑,因其剑身上有北斗七星图案而得名,“七星”亦成为龙泉宝剑独特的商标内容之一。传说欧冶子在龙泉秦溪山下铸剑,此处有井七口,排列形状如北斗七星。井中寒泉清澈见底,欧冶子汲水淬剑,剑则刚柔并济,第一对雌雄剑制成时,忽然化为一道金光,似龙如凤翱游于云际。后人为追忆欧冶子铸剑功绩,在所产剑上均镌刻上北斗七星和龙凤图案。明代文学家宋濂有诗云:“英英匣中剑,三尺秋水明。上有七星文,时作龙夜鸣。铸此双雌雄,云是欧冶生。”龙泉剑身上的七星图,早期为穿洞镶嵌七颗圆黄铜星点,交错等距排列,有联线或无联线。民国三十年(1941)前后,七星改为七颗五角星,且呈北斗七星斗杓形排列,一直沿袭至今。今日龙泉七星剑,但见青光剑身,金色文饰,黄龙金凤栩栩如生,奔腾欲飞,七星如北斗行天,光耀夺目。当代著名书法家姜东舒有诗赞曰:“为赋龙泉古剑篇,青锋三尺展奇观。威光凛凛七星耀,烈气森森六月寒。斩铁验锋瓜两破,跃身试韧一弓弯。云中欧冶应含笑,淬铸奇技后胜先。”
图片
7.龙泉宝剑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剑作为“百兵之君”,不仅仅是一种兵器,亦是身份地位的标志、王权的象征。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手持三尺龙泉,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在历代文人的诗文中,以“剑”为意象,抒发凌云壮志,表现尚武英姿。在武侠手中,剑又是力量的象征,正义的化身,仗剑行侠笑傲江湖。因剑的种种神奇传说,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成了道教法器“神剑”、“剑仙”等法力无边的圣物。近代以来,剑成为健身武术器械、舞台道具、艺术收藏品及馈赠礼品。剑从最初的实用性升华到艺术性,每个阶段都印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体现了丰富的剑文化内涵,甚至已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崇尚侠义精神的象征,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图片
8.为什么家中悬挂或摆放一柄龙泉剑能镇宅避邪?
在古代的兵器中,剑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传说中古代名剑如龙渊、泰阿等,锋利无比,可削铁如泥。人们从宝剑的杀伐功能引申出其制鬼辖神的威力,而汉高祖刘邦“提三尺剑得天下”的传奇和剑化龙的传说,更使剑带上了神秘的色彩。东汉以后,剑逐渐退出了实战的战场,除了在舆服制度中的佩饰功能,随着道教的兴起,龙泉七星剑成了辟邪剑,是道士手中召神役鬼,避邪除魔的法器。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常背一剑,有“剑现灵光魑魅惊”之说。《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设坛借东风,就是手挥七星剑。传说中能驱鬼除祟的钟馗,其所持之剑也是龙泉七星剑。故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宝剑》一诗中说:“煌煌七星文,照曜三尺冰。
图片
来源:冷兵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