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界丰碑·呼吸70年|做呼吸系统疾病诊疗的“真把式”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侧记

图片
1906年,美国雅礼协会派遣胡美(Edward Hume)医学博士来到长沙,与湖南省政府合作创立了“雅礼医院”。这间仅有一名医生的医院,便是百年湘雅的前身。
“湘雅在建院之初,便以呼吸疾病的诊治见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陈平教授介绍:1912年春,毕业于耶鲁大学医学院的颜福庆博士驰援湖北,成功控制当地肺炎疫情;同年,胡美博士与颜福庆博士治愈时任湖南都督谭延闿母亲的大叶性肺炎,名震三湘;1923年,何彰思撰写的《中国人的呼吸量》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湘雅呼吸人首次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湘雅呼吸人”在这一年也取得了杰出成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罗红教授介绍,那一年,吴执中教授发表的《肺功能试法之现势》引起全球广泛关注;谭礼智教授成功运用透视下针刺活检法确诊支气管肺癌,开国内之先河;单传烈教授总结自己多年对结核病学的教学和临床经验,编著了《结核病学》,为结核病学专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湘雅二医院学术报告厅的大屏幕两侧,写着“公勇谨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湘雅精神。“前八个字,写的是湘雅人立人的境界;后八个字,写的是湘雅人做事的追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陈燕教授说,“只要进入湘雅系统,这十六个字就会镌刻在每个湘雅人的心中。”
图片
躬身临床,
为学科发展贡献“湘雅智慧”
1958年,湘雅二医院成立,呼吸内科隶属于大内科。1960年,谭礼智教授、周淮英教授创立内科呼吸专业组。随后的近20年间,内科呼吸专业组在整风反右、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浪潮中奋勇前行,开拓创新,努力维持正常的医、教、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并在呼吸疾病的诊治,尤其是结核病的防治领域中对我国呼吸病学科做出了突出贡献。
1960年,谭礼智教授带领团队从免疫学观点出发,采用多次划痕接种死卡介苗(死卡)的方式治疗肺结核病,并发现死卡无论是与化疗合用还是单独应用均可获得较好疗效。1974年,谭礼智教授带领课题组开始从事卡介菌有效成分的提取工作,后经王慧教授改进,生产出卡介苗多糖核酸。该成果于1980年获得原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后经临床转化生产出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斯奇康)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图片
周淮英教授(右1)下乡义诊
1971年,周淮英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率先将纤维支气管镜运用于呼吸疾病的诊疗工作中,并开展了多种医疗检查及治疗,包括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活检术、刷检、防污染采样等)、镜下治疗(止血、注药、扩张等)、儿童纤支镜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等。周淮英教授团队的这些实践不仅领一时风气之先,还使科室一跃成为国内享有盛誉的呼吸内镜单位之一和全国纤维支气管镜学组副组长单位,更为今后的呼吸介入亚专科奠定了良好基础。1985年,湘雅二医院内科呼吸专业组正式更名为呼吸内科,并由周淮英教授担任主任。也正是这一年,陈平从湖南医科大学毕业,成为了湘雅二医院呼吸内科的一名住院医师。
“湘雅二医院呼吸内科有一批非常优秀的老师,他们不仅医术高超,在医德上,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谈起导师周淮英教授,陈平教授记忆犹新。他回忆:有一次,我和周教授一起查房时,突然有护士跑来喊:“医生,10床不行了,快来抢救!”周教授闻讯第一个冲了过去。那是一名重症肺部感染的患者,心跳、呼吸等生命体征正在迅速地消逝。事不宜迟,周教授不顾被传染的风险,立刻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和口对口人工呼吸。这一幕,被陈平深深地印在了心里。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陈平教授回忆,一次,一位患肺癌的老人家因便秘,一周都没有解大便,腹胀严重,非常痛苦。医生们想了很多办法,但仍然收效甚微。周淮英教授查房时,详细了解患者状况后,立刻戴上手套,用手帮患者把大便抠了出来。
陈平教授回忆,当时,周淮英教授每天7点都会准时来到医院,自己却因贪睡,每天都要8点才到。一天,陈平来到医院,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周淮英教授突然对他说:“陈平,你应该没吃早餐吧?冰箱里有牛奶。”老师这是怎么了?陈平狐疑地打开冰箱,发现一瓶很像牛奶的乳白色液体。周淮英教授这才说,“你来之前,我已经给一位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做了支气管镜。你要勤奋,趁着年轻,抓紧时间多学点东西。” 陈平教授感慨:“周教授对科研工作的严谨,对临床工作的热爱,尤其是对患者的情感,我一直在学,但还差得很远。”
图片
陈平教授(中)与耶鲁大学医学院附属纽黑文医院内科副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Lynn T. Tanoue教学查房
“周淮英教授是一位非常直率的老师,有问题就会直言不讳地指出来。”罗红教授回忆,自己刚开始学习使用纤支镜时,周教授就曾批评她:“罗红,你做得太少,要多做,才可以熟能生巧。”
图片
呼吸科同事一起为周淮英教授过生日
“一些年轻人在被周教授批评后,会感到‘下不来台’,但以她为代表的老一辈呼吸人是很纯粹的,心中想的只有为患者好、为年轻医生好、为科室好。她不仅是一位严师,也像一位慈母。”罗红教授回忆,周淮英教授经常会邀请科里的年轻医生到她家里吃饭,大家谈天说地,非常热闹。但遇到原则问题,她也寸步不让:比如在控烟宣传上,她只要看到有人在医院吸烟,就会立刻上前阻止。一次,她发现中南大学校长胡冬煦教授正在吸烟,立刻走上前去批评:“胡校长,你怎么可以吸烟呢?作为领导,更要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 胡冬煦教授听罢,立刻掐灭了香烟,郑重地向这位呼吸科前辈道歉。
1989年,周淮英教授发起成立了湖南省医学会呼吸病学专业委员会,并当选第1~3届主任委员。此后,陈平教授也当选成为了第4~5届及第7届主任委员。湘雅二院呼吸内科加速发展的征途,正徐徐展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湘雅二院呼吸科在周锐教授带领下,率先开展气管镜下支架置入术、内科胸腔镜、AFI 及NBI 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镜下球囊探查+封堵术治疗难治性气胸、经支气管镜肺减容术、超声支气管镜、ROSE 技术、冷冻肺活检术、硬质气管镜下硅酮支架/T管置入术、激光热消融技术、电磁导航支气管镜技术等多项呼吸内镜新技术,不仅为省内首创,在全国也处于领先水平,成为了钟南山院士牵头的“支气管内植入单向活瓣治疗重度肺气肿”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项目的首批单位。此后,呼吸内科的呼吸介入治疗技术一直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2011年,周淮英教授荣获中国呼吸医师协会“终身成就奖”。也正是那一年,呼吸介入亚专科正式成立,科室的学科发展进一步提速升质。
百折不挠,
为世界舞台贡献“中国证据”
1987年,湘雅二医院呼吸实验室成立。在陈平教授的带领下,实验室于20世纪90年代初,率先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领域相关的工作。同时,还针对慢阻肺的症状、评分,参与了大量国际多中心的临床药物研究。陈平教授表示,患者依从性差是呼吸慢病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呼吸病慢病宣传教育工作刻不容缓。为此,他与彭君香教授着手开展呼吸病慢病宣传教育工作,并于1996年起,每月举办“哮喘之家”活动,为患者普及疾病相关知识,并逐渐建立起了线上管理体系。也正是那一年,刚刚本科毕业的陈燕被分配到湘雅二院。经过心内科、消化科、血液科的轮转,她最终将专业方向定在了呼吸内科。并主动找了陈平教授,希望能够攻读他的研究生。
“第一次见到陈平教授时我有些惊讶——当时,他只有35岁,没想到呼吸内科主任这么年轻!”陈燕教授说,那时,呼吸内科的朝气、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打动了她。
2001年,第一版慢性阻塞性肺病全球倡议(GOLD)指南发布了关于COPD诊断、管理的策略,而陈燕教授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陈平教授的带领下编写《慢阻肺患教手册》。“长期规范化治疗是延缓慢阻肺、哮喘等慢性呼吸疾病患者疾病发展,降低疾病负担的关键。然而,很多慢阻肺患者依从性不够,无法长期坚持规范用药。”陈燕教授介绍,湘雅二医院呼吸内科从2003年起,就开始每月举办“慢阻肺之家”活动,并于2014年建立起慢阻肺管理平台,每月对慢阻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开展慢性气道疾病康复指导工作,每年为数百位患者的康复锻炼指明方向。
图片
“世界慢阻肺日”活动中,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开展了慢阻肺科普讲座、义诊、肺功能筛查、现场答疑等一系列主题活动
“科研工作的开展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呼吸内科主任,陈平教授不仅肩负着科室管理和临床工作,更要肩负起湘雅二院呼吸学科发展的重任。2001年,陈平教授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Iowa College of Medicine)攻读博士后学位,并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2002年,他毅然拒绝了国外医疗机构的挽留,将国际交流学习的经验带回了湘雅二医院,并带领团队开始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支持科室开展慢阻肺相关研究。然而,湘雅二医院呼吸内科的“国自然之路”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挫折。
“申请国自然基金的前几年,可以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陈燕教授回忆,第一年的标书没中,陈平教授带领团队根据专家意见,反复修改,第二年再次申请,结果还是没中。“对于科研基础相对较弱的呼吸科来说,想拿国自然基金谈何容易。好在,那时国自然基金每年都能申请,但连续5年,5次申请,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当时,陈平教授找到了湘雅二院内分泌科主任取经。“对方说,国自然就是一层‘窗户纸’,想要捅破它无非两点,一是打好基础,二是不要气馁,要坚持。”
终于,陈平教授带领湘雅二医院呼吸内科捅破了这层“窗户纸”。2008年,“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甲基化在吸烟所致肺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中标国自然。同年,呼吸内科成功申报湖南省高校重大呼吸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以及中南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陈平教授主持获参与的4项临床研究成果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上的PEACE Study,影响因子(IF)高达38.278,被评为2008年度Lancet杂志3篇最优秀论文之一,成为影响GOLD指南修订的重要“中国证据”。
图片
2020年,陈平教授与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Yong Zhou教授共同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周子靖撰写的研究论文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JCI insight(IF: 6.014 )
2010年以来,陈平教授在凋亡、炎症、表观遗传在慢阻肺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等方向累计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3分以上SCI论文30余篇。为阐释慢阻肺的发病机制、发病特征、患者评估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在他的带领下,陈燕教授的研究成果“细胞凋亡在慢阻肺发病机制及防治中的研究”也于2014年分别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湖南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社会文明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医学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不断提高着医学救治和医疗服务的能力。近年来,慢阻肺药物的不断发展,为医生、患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陈燕教授表示,慢阻肺的治疗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改善症状、改善肺功能为主的短期治疗目标,二是以减少疾病加重、延长患者生命为主的长期治疗目标。近几年慢阻肺稳定期新的治疗药物陆续应用于临床,其中最新的三联药物将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和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三种药物成分放置在同一个装置内,能够更好地减少慢阻肺患者的急性加重,改善肺功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且使用更加便捷,患者依从性更好。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近年来,在彭红教授的不懈努力下,间质性肺疾病学组逐渐兴起。2011年,年轻的彭红教授赴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在Erica Herzog教授的指导下,从事间质性肺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科研。2013年回国后,她在陈平教授的指导下,创立了间质性肺疾病亚专业组,并获得了全科第一个间质性肺疾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随后,又开设了间质性肺疾病门诊和间质性肺疾病病房,建立了规范化的肺间质疾病诊疗流程,常规开展支气管镜下冷冻肺活检及外科胸腔镜下肺活检,每周进行肺间质疾病疑难病例多学科联合会诊(MDT)……大量的临床实践使得间质性肺疾病这一呼吸系统的疑难杂症的诊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厚积薄发
引领全省学科高质量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有创呼吸机在国内兴起,但在当时,有创呼吸机不仅收费昂贵,还可能造成医源性创伤,很多患者都不愿使用。一次,呼吸内科一名患者拒绝了使用有创呼吸机的建议,焦急之际,陈平教授灵光一闪——先用无创呼吸机,如果确实需要,再上有创呼吸机,把握好时间和情况,用一段时间后再换回无创。“无创-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技术应运而生。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陈平教授得出了“序贯机械通气方式有利于缩短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从而减少有创通气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尤其是VAP发生率”的结论,并对该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说明。同年,湖南省第一个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在湘雅二医院成立。从最开始的2张床到5张床、14张床再到如今的21张床。2014年,湖南省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诞生了首个呼吸治疗师的岗位,后扩展至3个专职呼吸治疗师,到2018年,还设置了专职重症物理治疗师。至此,湘雅二院RICU的规模及人员配置在全省均首屈一指。
2014年,科室设置了呼吸重症亚专科,罗红作为亚专科主任,在陈平主任的带领下,率领RICU的医技护团队在疑难危重症的诊断及关键技术的开展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了目前为数不多的能独立开展ECMO治疗的呼吸重症监护病房。2016年,呼吸内科还成立了呼吸康复中心,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呼吸康复单修基地,中心现有3名呼吸康复治疗师和3名呼吸治疗师,4年来累计评估、治疗患者上万人次,发表康复相关文章4篇(包含SCI1篇),还主编了《呼吸疾病流程及技术操作规范》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手册》等相关书籍,并自编了一套加速重症患者康复的呼吸操。
图片
罗红教授(左2)正在为重症患者听诊检查
在呼吸系统遗传疾病的致病机理上,罗红教授联合湖南省遗传学重点实验室、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及国内外权威专家开展了全面的分子-细胞-模式动物-患者的多层次研究,该团队在8年之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以上7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通讯作者23篇;2020年,相关研究获湖南省医学科技奖2等奖。
进入21世纪后,SARS、甲流、禽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洗礼,使湘雅二院呼吸内科积累了大量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治与危重症患者抢救方面的经验,并在学科建设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2012年,呼吸内科被评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2015年,呼吸内科被评为“湖南省重点专科”,并在当年发布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排名第22名;2018年,湘雅二医院呼吸内科通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专科规范化建设项目认定,成为PCCM规范化培训基地三级优秀单位;2019年,呼吸内科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为全国首批通过认证的PCCM专修基地,其肺功能、呼吸介入、RICU、呼吸治疗及肺康复5大单项技术均入选首批PCCM单修基地。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肆虐武汉,蔓延全国。“一湖分两岸,荆楚本一家”,湖北、湖南两地之间人员流动频繁,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马当先,冲锋陷阵。1月26日,受湖南省卫健委委派,罗红教授作为娄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救治专家组组长,驻扎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支援。她说:“作为一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这是我的职责所在。”
图片
罗红教授作为湖南省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接受湖南卫视采访
从湘雅二医院的发热门诊,到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再到武汉金银潭医院、武昌方舱医院、武汉同济医院中法院区……疫情暴发以来,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精锐尽出。2月17日,陈燕教授、彭红教授带领团队驰援长沙公共卫生救治中心。而在此之前,陈燕教授已作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医务人员培训”的培训教师,送走了好几批支援武汉的同事。
在疫情救治期间,一对母女给陈燕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母女二人同时感染了新冠病毒,经过湘雅二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女儿很快出院了。但母亲却因同时患有肝硬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继续留院治疗。由于她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医护人员在医疗工作之外,还担负起了照顾她日常起居的责任。而这一切,被已出院的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得知治愈者的血浆对新冠肺炎可能有治疗效果时,她主动要求捐献出自己的血浆,希望能回馈到更多的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陈燕教授感慨道,医学泰斗裘法祖教授有言:医生治病,就好像把患者一个个背过河。诚然,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图片
陈燕教授(左4)正在查房
随着一系列防控措施的出台和临床研究的不断开展,医务人员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不断深入,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3月2日,驻娄底市中心医院的湘雅二院团队开始陆续撤离。3月31日,湘雅二医院192名抗疫勇士全部平安回家。“虽然我不知道你们长什么样,也不能一一喊出你们的名字,但能感受到你们精湛的技术和护理,你们附二医护人员的技术是最好的!”一名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在写给彭红教授的感谢信中如是说。
图片
彭红教授(中)正在查房
此次抗击疫情,也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8个字在罗红教授心中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她回忆:当时,有位62岁左右的患者由普通型转为危重型,并前前后后上了3次ECMO。“有种说法叫做‘ECMO一响,黄金万两’,但对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国家不遗余力,医生们更是尽心尽力,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
罗红教授表示,此次疫情,也暴露出了我国基层医院PCCM规范化建设的薄弱。“不论是在病房的设置,还是人员的培养方面,我国PCCM规范化建设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她表示,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将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中心的作用,引领湖南省呼吸学科高质量、同质化发展。
后记
“一年的时光过得好快,从担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到奔赴抗疫前线,从回归日常诊疗、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再到带领科室发展,当我无意间抬头看看窗外时,冬天已经来了。”罗红教授表示,未来,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将在医师培养、科室规范化建设、专科医联体“三驾马车”的引领下,顺势发展,不断壮大。
谈到自己心中的“小目标”,罗红教授笑着说:“很简单,就是带领科室,在中国医院专科综合排行榜的榜单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升——只做不说是傻把式,只说不做是假把式,会做会说才是真把式。我们要做真把式!”
往期推荐
医界丰碑·呼吸70年 |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人:做呼吸领域的引领者示范者贡献者
医界丰碑·呼吸70年 | 中山大学呼吸疾病研究中心:共奏“同呼吸 共命运”的生命交响
医界丰碑·呼吸70年 | 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支气管镜“梦之队”炼成记
医界丰碑·呼吸70年 | 中国科大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传承创新,做区域最好的呼吸中心
医界丰碑·呼吸70年 | 解除呼吸病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68年
编辑:昕亚
审核:宗俊琳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
尊敬的图片作者,您好,医师报已为您准备好稿费,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