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进入城运拐点,“滨城”出鞘?!

天津”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津城、滨城双城格局。
很多人都说,天津的城运来了,拐点已至。
“滨城”之于天津,究竟意味着什么?天津“双城记”几步走?“滨城”未来如何发展?这一次城运红利的“炸裂点”在哪?......一些列的关注点随之而来。
是的,这一次,也是难得的一次,全民聚焦“滨城”发展。
此次,道士君谈谈为何这一次天津城运拐点的关键是“滨城”。
图片
“滨城”发展简史(1984-2021)
道士君先来简单回顾一下“滨城”的发展简史。“滨城”经过近30年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经地方发展战略地位到跻身于国家发展战略,自一个默默无为的沿海荒滩摇身一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这辉煌的背后是无数滨海人勇往直前的拼搏,见证了一个区域成长的力量。
关于“滨海新区”到”“滨城”,大体先划分为四个成长阶段:
第一阶段:1984-1994,初步开发建设期
天津市和港口之间有着大片的盐碱地被长期闲置,改个开放犹如一股春风拂过中国大地,连这块盐碱地也萌生了活力。1984年天津被批准成为首批对外开放城市,经中央批准,成立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这就是滨海新区的前身。当时,选了一批年轻人,到这个地方去干,没有多少钱,地方的税收就返还给他们在那里用,叫不予不取。这群有着干劲的年轻人在这片土地上勾勒着滨城的前景。199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天津保税港,这块面积仅5平方公里的港口成为我国华北、西北地区唯一的、也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保税区。到1994年,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和天津港为骨架的滨海新区雏形渐现。
第二阶段:1994-2005,滨海新区确立地区发展战略地位
1994年,天津提出“用十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的阶段性目标。1999年,滨海新区找准方向,把工业集中在一个新区,以战略和长远的构思发展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主动与国际经济接轨,不断完善投资条件,力争创造遗留的投资环境。至2005年,经过十年奋斗,地区生产总值由1994年的112.4亿上升到2005年的1608.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8%。那时候,有言,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那二十一世纪看哪里?滨海新区。
第三阶段:2005-2019,滨海新区的国家发展战略地位确定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提出,推荐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将滨海新区纳入全国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由地区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滨海新区这一地位的确定是对新区的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新的期待。
第四阶段:2020-至今,滨海新区到“滨城”,双城发展格局
《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至此,“滨城”(滨海新区)与“津城”(天津中心城区)共同构成天津新版“双城记”。
滨海新区以“滨城”的名字首次被提到一个与津城相平衡的独立的城市高度。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来,我们看看2020年滨海新区出彩的地方,“滨城”背后的支撑点有哪些?
2020年“滨城”经济同比增长4.9%
“滨城”是天津市下辖的副省级区、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天津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2017年“滨城”经济总量占全市40%左右。由于GDP“注水”事件影响,2017年滨海新区将GDP统计口径由“注册地”改为“在地”,调整后201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为700亿元元,独占鳌头。虽然2018和2019年数据未披露,但从公布的GDP增速可以推测其GDP总量依旧稳居全市第一。
2020年初步核算,“滨城”生产总值698.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9%。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列全市第1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00亿元,同比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307.69亿元,同比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378.42亿元,同比增长6.1%。
按照全天津公开数据2020年GDP14083.73亿元来看,“滨城”占比49.5%,占比指数非常高,将近半壁江山,这也是为何“滨城”在此次天津城运中“挑大梁”的核心点之一。
“滨城”人口突围,“放松”在路上
2019年天津市常住人口1561.8万人,“滨城”超270万,大天津2020年在人才政策方面,有实质性的放松,局部区域放松落户门槛、降低技能型人才门槛、中关村放宽落户、积分落户不设总量限制、积分落户分值调低等等,整体成效是明显的,但是放松的关口还是小,力度不够,而滨海新区恰恰最需要的就是人口,道士君始终觉得保持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人才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动力。可以确定,滨海新区会在“放宽落户”上有进一步动作。
为什么这么讲?其一,“滨城”具备这个条件。其二,“滨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根据国家发改委2019年公布过《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
ü 城区常住人口100-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
ü 城市常住人口300-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ü 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此前“滨城”全城做核酸检测,检测人数超过了270万,人口基数不小。如此一来,等于是一个市,但是辖两个大城市,而其他远郊区的核心城区是以“节点”形式出现。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界定,滨城属于Ⅱ型大城市,是可以全面取消落户限制的。
再进一步讲,目前“滨城”人口基数,在“城”方面,还需要有大的突破。
产业倾斜,天津“城运”起势的下一个锚点
现阶段,天津产业基础薄弱,下一个锚定点,道士君笃定是“滨城”。
目前产业上,“滨城”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是京津冀和天津重要产业基地。
图片
滨海新区“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近五年来,滨海新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而接下来,滨城的重头戏:产业。
◆ 主动对接北京优质资源,进一步增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载体承接能力,对标国家疏解清单,紧盯央企一级总部、瞄准二三级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争当承接先锋,打造承接标杆。
◆ 加快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天津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园建设,推动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提档升级。
◆ 支持天津机场三期改扩建和津滨铁路轨道交通引入工程,加快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
◆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低效用地治理,盘活闲置楼宇资源,尤其是于家堡。
“滨城”的未来,承载一切:
一个是产业:“滨城”产业的支点,金融、互联网、资本、制造业等完成升级换代。
一个是城市:“滨城”跳跃的支点,未来一个新的发展舞台,各方汇聚,群雄逐鹿。
绿色生态,拉至空间高度重视
人口、产业等两个硬核指标先行,生态、配套“锦上添花”。
提起生态,“津城”“滨城”之间有什么?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可以说绝无仅有的“绿屏风”——多达736平方公里什么概念,足足是天津城区面积的两倍的绿色生态屏障!到2021年一级管控区森林,绿化覆盖率将接近30%
图片
新的发展格局下,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一市双城”的空间结构,实现绿色高质量的发展,“津城” “滨城”相映成辉竞相发展。
配套加速,“滨城”虹吸效应开启
如果给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定必备条件,道士君认为是,生态化。
不只是自然环境,更是集名校、商业、地铁、公园、高精尖圈层......
说实话,现阶段“双城”布局尚在起步阶段,港产城融合不足,“一核两翼”发展还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短板,特别是教育、医疗、文化事业等发展相对滞后,结构性失衡。
“滨城”的教育资源在持续加码中,南开小学、南开中学、北师大附中、天津外国语附属学校、华夏未来生态城小学、天津茱莉亚学院等等优质教育。近日,一则重磅消息落地,天津耀华中学正式选址中心商务区。
轨交方面,“滨城”将加快建设B1、Z2、Z4线,启动建设一批延伸线、接驳线等轨道交通支线,畅通城市交通网络。
商业方面,山姆会员店、K11、爱情海购物公园、新城吾悦广场等再轰轰烈烈建设中。
医疗方面,滨海新区中医医院、中心妇产医院等也在马不停蹄建设中。
毫不夸张地讲,一张轰轰烈的建设蓝图跃然纸上,配套加速兑现中。
本篇就不提“滨城”楼市了,只说一句,“滨城”楼市发展相对健康。后续单独整一篇。
图片
天津的城运,正在进入拐点。
每一次城市更新,都是城市升级的一次激活,当目光聚焦滨城,一场远见与焕新的伟大实践,已然开场。
新产业、新互联网、新物种、新制造业升级、新金融......正在聚集,并产生势能。过往平静如水的天津,已经太久没有让我们看到这样的新变化。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