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也许更多的是封存于历史课本中的一个经典画面,或是电影电视中呈现的一段故事,抑或是考试时需要背诵下来的一个知识点。但是当年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
《红色印记》用文物串联起百年传奇,以物述史,选好“物”,才能更好地讲好“故事”。而为了从看似冰冷的革命文物身上,挖掘出它们身上更有温情的故事,2月7日,在《红色印记—革命文物宣传传播工程精品视频》节目总编导韩晓伦的带领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杨海峰、文史专家作家萨苏及项目组导演、撰稿、新媒体宣传等一行人来到军事博物馆,从土地革命战争馆、抗日战争馆、解放战争馆、抗美援朝战争馆到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馆,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走近革命文物,揭开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
主创团队与专家互动交流
讲解员讲解革命文物背后故事
朱德的一条毛毯,为何前后会有3个主人?几经转手的背后,隐藏着哪些革命故事?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竟然只有一门山炮,一门缴获的山炮,贺龙元帅为何要亲自下令寻找?
红二六军团带到陕北的山炮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抗美援朝战场上,在机枪、步枪、手榴弹等多种武器的加持下,一把十字镐为何成了特殊的武器?
赵顺山作为武器的十字镐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苏联T62坦克战损,周总理为何要不惜代价拉回来,苏联又为何要想尽办法炸毁,一辆坦克为何同时惊动周恩来和勃列日涅夫?
苏制T-62坦克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从小米加步枪到大炮弹,从一门山炮到万炮齐发,从建国初期的“万国造”,到如今的装备腾飞,中国武器装备经历了哪些历程?
主创团队走进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馆
主创团队参观“东风二号”导弹
文史专家作家萨苏在给主创团队知识补充
主创团队在与文史专家作家萨苏交流互动
一幅幅老照片记录着光辉岁月里动人的故事;一件件兵器诉说着那段充满硝烟的年代,历代的军事陈列记录着中国军事发展的每一步,而一个人能看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见多远的未来。军事博物馆参观接近尾声,主创团队心潮澎湃,心中感慨万千,迫不及待地想将自己学到的新知识分享给身边的人,总编导韩晓伦带领项目组导演们开启博物馆里讲故事环节,他们对于自己刚刚触摸、了解到的文物,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用电视的艺术化呈现来进行故事拆解,现场进行头脑风暴,一人讲述多人补充,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创作会。
主创团队革命文物故事讲述环节
走近革命文物,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再一次通过文献,通过背景调研,真正走近文物,感受文物,了解当年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了解新中国成长的足迹,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重返历史现场,重温难忘岁月,馆藏里的文物,简单的数字更迭,其实需要一代代人的齐心协力,我们向老一辈革命家和新一代革命军人致以崇高敬意的同时,也期待导演组们为大家带来别开生面的革命文物故事,期待《红色印记》早日与大家见面!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监制 / 田龙 主编 /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陈西晶(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