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朱新建去世已七年

图片
画家朱新建(1953-2014)
2014年2月10日,正月十一,画家朱新建在北京去世,得年61岁。
在那一年,朱新建的死,是艺术圈一件令人悲伤的大事。
朱新建生于南京,在农村插队落户七八年。1978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后留校任教。1988年辞去公职,旅居巴黎,成为一名自由职业画家,1993年归国。早年作连环画,后以传统水墨绘画,被视为“新文人画”的代表。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人生的跟帖》《打回原形》等。
画家陈丹青说:回看新建的作品,我想起费舍尔对罗丹的带有嫉妒之心的敬意。
作家陈村说:我觉得一个弄文字的人弄出来的文字也没他好看。同样是作家的叶兆言则说:武侠小说中有一种境界,叫孤独求败,朱新建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想来也是去之不远。
一转眼,又是岁末年初,朱新建已去世七年,我们转发两篇文章仪式追念。一篇作者是朱新建的亲家,作家王朔;另一篇作者是朱新建本人。文章都很短,但是都好看。
记朱新建
文 | 王朔
图 | 朱新建
我跟朱新建其实不熟,大部分印象也是通过朋友聊天听来的。早先是南方一些作家朋友认识他,说有一个南京画家叫朱新建的,很能聊,话头起来都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一聊能聊好几顿饭。叶兆言、苏童、陈村和陈丹青都认识他,说他画儿画的好,水墨有人画过,春宫有人画过,合在一起还从来没人这么画过。我看的春宫也少,也不懂画,其实也不喜欢国画。画得都跟午觉做的半截梦似的,不明不白的,说是文人气,其实是退休官僚气,老奸巨猾,假淡泊。什么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乌烟瘴气。
老朱的画有泼皮气,粗鲁生动,这大概是新世纪的新气象吧。这评价有点高,我也心虚,不多聊了,尊重画家也是一个行当,外人多插嘴也招人不待见。
图片
朱新建《花瓶图》
朱新建感觉上还是人缘不错的。除了男女问题也没人说他什么。这事儿在艺术家身上也不算缺点,风流嘛,说明他对待美好事物敏感。后来病了,话也说不太利索了,每天家里是人来人往,朋贾满座,透着热闹,人活几十年,就算你真是一大好人也好,还是有利用价值也罢,有人愿意陪着坐会儿,聊会儿天儿,买你张涂鸦,也说明你没白活。好多人老实巴交一辈子,跟谁都没红过脸,真到老了病了,也是一个呆着。
我其实是很喜欢南京人的。我也是生在南京,腆着脸算也是半个江苏人。江苏人漂亮,六朝金粉之地,好看的种儿都撒在秦淮河两岸了。南方男的普遍比北方男的温和,没那么咋呼,待人接物都是客客气气的。南京人跟我们家也算有缘,找来找去双找一块儿去了。
图片
朱新建《美人图》
有一天,王咪回家来跟我说要跟朱砂结婚,问我要不要去见见陈衍和朱新建。我其实一直比较怕这种场面,不知道聊什么,加上我有童年创伤,怕见长辈和大人,至今不能习惯自己也是长辈了,感到很大压力。正好赶上那会儿过年,吃了半个月的羊肉就五十年的假茅台,把多少年都不犯的痛风给吃出来了。又听说朱新建中了风,说不了什么话,我又不能喝酒,到那儿就得醒着,多干呐。就说病了,腿脚不方便,躲着不想见。
这种事躲也躲不过去,熟的人知道我是怕生,怕场面尴尬,不知道的以为我对人家有什么意见呢,也挺不合适。其实周围有不少人都认识朱新建,柯蓝、非非、计洲也经常去陈衍哪儿,都说当天可以在场,陪着一块热闹,起个哄就把这事哄过去了,弄得我再不去见就显得矫情了。后来有一天就找了苏小和老姜作陪,下午一起去陈衍家。
图片
朱新建《美人图》
他们住在塔园外交公寓,是八十年代盖的楼,四平八整的,跟部队大院的房子挺像。朱新建比我想象中状态要好不少,一来就张罗着大家看画,不是之前听说的说不了话的样子。大家说什么他也都懂,能跟看重复句子后头那几个字。你要是说得不对,他会看急,说:不对。他从书架上取下一张他和陈衍年轻时候的照片,照片里一个年轻姑娘透着稚气,一黑面男人站在姑娘后面,依着一面砖墙,典型的八十年代文艺青年的样子,貌似我认识的好多人当年都有那种气质,披靡众生。老朱还指着我,在大家七嘴八舌的提醒下说出我一本书名。简单沟通是没问题的。
那会儿已经是夏末了,挺热的,大家都穿着短袖,还热一身汗。陈衍说老朱生病以后怕凉,不能开空调,就开着窗户在厅里坐着。朱新建一直递烟给大家,我平常出门不太抽烟,养着嗓子,写东西的时候抽。那天下午跟着他抽了得有一包,多数时候就是互相抽着烟微笑。到五点多,老朱就开始吃饭了,我们也准备离开。那天他桌上摆着一碗丸子汤,素净的很,左手拿着一个大白馒头。他一个南京人,又讲究好吃好喝的,现在跟着一山东护工也开始吃馒头了。
图片
朱新建书法:神仙脾气
春节的时候听说他病了,住到了武警医院。陈衍说是轻微的脑梗,医生建议打十天点滴,没什么大问题就可以出院了。后来又听说他癫痫了,又住了一段日子的院。后来就说接回家了,医生说情况不太好,也没法治疗了,就在家里养着。春节过后没几天就说吃不下饭了,接到医院去希望能挂挂营养针。过了两天,老朱就走了。遁入彩色世界,人格湮灭。能量的归能量,物质的归物质。
就后来想想朱新建也就比我大五岁,虽然有些人叫他老爷子,其实是同辈人。人到中年,总是会先走一批人的。很多好人英年早逝,走的时候不过四十来岁,剩下我们这些人无耻地活着。早走晚走都是一辈子,就算恶心地活到百岁,也逃不过一死,只是死得更难看一点。也是五十步笑百步。人走了,再怎么说音容宛在,垂而不朽,也是没了。再有些不懂事的祝念来世升官,发财,大富大贵,十足愚昧且卑微,谁他妈的要升官发财,见他的鬼去吧!“三观”里没这项。
图片
朱新建《鱼乐图》
朱新建身前也是个爱热闹的,画家嘛,家里总是人来人往,跟集市似的。但到最后,总归要自己面对自己。中国诗人,有不少自杀的。写小说的,国外有不少自杀的。中国这头,除了文革中有几位被逼得不得不死的,太平年月,只有病死的。就趁身体还硬朗时把事儿办了,真到求生不能求死不成的时候才能自尽,等于是安乐死,不牛叉!还有坏人说,每天嚷嚷着死的人,进了ICU比谁都怕死,抓着呼吸管子不让拔。希望到那时候我浑身癌,疼得死去活来,只要能不疼,什么都乐意。希望到那时我特别惨,吃不上干的,拉不出稀的,不管怎么说,有生不出来的,没死不了的,希望咱们走得体面,来世托生个好人家,逍遥一辈子。天堂,不去也罢。无量寿福,阿弥陀佛,嗡呢吗逼轰。
艺术与真诚
文 | 朱新建
图 | 朱新建
就目前而言,画家群体中缺少的是对艺术的真诚。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书看得再多,也没用。技巧把握得再好,也没用。
几十年前“文革”结束之前,艺术太多地受政治的干扰。“文革”结束以后,艺术相对摆脱了政治的干扰,可是又过多地受到商品经济的干扰,过多地考虑利益,看重一些与艺术不太相关的东西。
名利很容易看到,像一张画卖了多少钱,给你一个什么头衔。而艺术本身的东西却要慢慢体悟,这很困难。因为它不是可见的,不是有形的。何苦去干这种吃力而又不讨好的事情呢?
大家都不太愿意去做,起码很多年纪比较轻的人,不太愿意去做这种事情。其实他们哪里知道,艺术真正有意思的就是这点,缺的就是这种东西。
就像卡夫卡在他的笔记里说的,你问他为什么要写作?他说了一句很躲闪的话,他说“迫于内心的压力”,就是自己憋着特别想写,就写了。
图片
朱新建《行僧图》
我觉得,目前不单单是绘画,其他的艺术门类,迫于自己内心的压力这东西不是没有,只是相对小或是相对浅。
王朔也好,莫言也好,他们刚拿出前几篇的时候,这种感觉更重一些。后来成名之后,很少看到他们相对迫于自己内心压力写出来的东西,更多是应酬社会上的需要。
所以我觉得读书也好,文化也好,都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对生命的态度。一个艺术家不种棉花,也不种稻子,他有吃有穿,凭什么?其实他贡献的应该是他比其他职业更真诚、更纯粹的一种生命态度。也就是说,最重要的还是塑造自己的生命态度。
图片
朱新建《山水》
文人画是通过毛笔,直接把心灵感受的东西表达出来。比方讲,有的人的笔墨很讲究、很严谨,就能反映出这个人的处世风格、人生态度很严格。有的人很冷涩,不喜欢世人褒奖;有的人很自我;有的人很平淡、清高,不是他画的一棵树平淡或者清高,完全在他的运笔、用墨中表现出来。
笔墨直接表现为反映心情的一种载体,并不在于题材、形式等这些东西,而在于笔墨本身的轻重缓急、干涩浓淡等境界,来塑造自己的艺术形象,反映自己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这是文人画最重要的东西。假如把这些东西去掉,就不能叫文人画。
我一直认为画画题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画到什么程度。题材只能作为一个事由,借这个由头提高一下大家的兴趣,如此而已。你去画现代城市也好,画古代农村也好,画青菜也好,画萝卜也好,其实这些都是一个载体。
就像唱歌一样,你唱《好一朵茉莉花》好听,唱《康定情歌》也会好听的。你去唱一棵草、一朵花,并不是说如果唱一朵花好听,大家都去唱花,不去唱草,我觉得没必要。题材都是无所谓的,关键是你发自内心对这个旋律、这个音调有兴趣,你就去唱好了。
图片
朱新建《六祖慧能造像》
历史上很多艺术家,我们认为他们生前很寂寞,其实不是。他周围都是些质量很高的小圈子,有非常好的一些朋友,他们互相滋养。
我曾经跟一个德国的朋友说梵高,那时候没有人说他画得好,他还画得那么热情。朋友说你弄错了,我那德国朋友的外婆是印象派的画家,跟梵高关系很好。
他说你不知道,在圈子里,所有印象派的画家,包括有的名气已经很大的,都非常崇拜梵高。梵高的画他们非常喜欢,这肯定给梵高特别深刻的鼓励、深层次的认同和肯定,梵高才会这么热情洋溢地画下去。类似像八大、石涛、青藤等等,他们在朋友圈子里地位都是非常高的,这肯定在滋养着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