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网:人眼厉害还是鹰眼厉害?细谈鹰眼系统犯了哪些错

喜欢看网球、羽毛球及排球比赛观众,相信不会对鹰眼系统感到陌生,最常见于球员对边线判决作出挑战。今天我们来谈谈鹰眼系统,带大家认识一下这项被广泛应用于球场的科技。
网球、羽毛球及排球中的鹰眼挑战,是透过多部高速摄影机记录及追踪球的飞行轨道,再由电脑计算各种数据,如球的体积、重量、场地风速、光线等,然后生成在荧幕上播放的三维影像。换句话说,球员或球队透过鹰眼挑战裁判判决时,荧幕上显示球飞行路线及落地位置,最后决定是界内还是界外的影像,其实是电脑成像,而不是简单经过电脑特效加工的慢镜重播。
图片
鹰眼系统于2001年由英国工程师霍金斯研发,取其姓氏霍金斯的前4个字母而命名。霍金斯本身热爱板球,鹰眼系统也是为板球而开发,在2001年首次应用于板球比赛的电视直播,为评述提供球速、落点等数据以作分析。2002年,英国广播公司(BBC)首次在转播网球赛时使用鹰眼技术,让观众能够观看即时生成的影像。随后比赛亦引入鹰眼系统,容让选手就司线员的判决作出挑战。球员每盘有两次挑战机会,若挑战成功、推翻裁判判决,则继续维持两次(2008年3月起,比赛统一为每盘可以作出3次挑战)。球员作出挑战时,鹰眼系统会在荧幕上播放生成影像,并显示IN/OUT,让球员、球迷及裁判均得知结果。
图片
最先使用鹰眼的大满贯赛事为2006年美国公开赛,澳洲公开赛及温布顿锦标赛亦在2007年引入鹰眼系统。至于球场为红土的法国公开赛,由于球落地时会留下明显痕迹,因此裁判与球员的争议一般会透过观察泥地痕迹解决(其实也是争议不断),加上不平坦的泥地或影响鹰眼准确性,故此到2020年法网仍未开始使用这套系统。
根据鹰眼公司网页资料显示,其技术现时已应用于多项运动,其中同样用作边线判决挑战的就有羽毛球及排球,两项运动均于2014年引入鹰眼。另外,鹰眼公司的技术亦应用于足球比赛,英格兰超级联赛就在2013-14球季引入鹰眼门线技术,用于判定皮球是否已经完全越过白界,并会提示球证是否入球。
鹰眼偶尔「睁不开」
鹰眼公司曾经举出一个例子解释科技与肉眼观察的分别:网球着地时碰到边线,但球之后出现肉眼难以看到的变形及滑行,离开边线一段距离才弹起,造成肉眼看来是出界、鹰眼却判定为好球的结果。虽然比人眼更快更准,但鹰眼系统亦非100%准确。根据官方资料,鹰眼在2005年的平均误差为3.6mm,近年则减少至平均2.6mm,不完美但绝对可接受。只是鹰眼判决偶尔也会出现超级不准确的误判,部分更令人匪夷所思。比如在2017年一场由奥普卡对梅德韦杰夫的比赛,前者正手抽击明显打出界,底线裁判亦判为界外,但奥普卡选择挑战,鹰眼竟显示球着地时碰到底线,令直播旁述也忍不住大喊:错了!
图片
此外,鹰眼也会犯下低级错误。纳达尔在2017年对上克里克的比赛中,后者击球被判出界并作出挑战,不过鹰眼播放的影像并没有出现网球、飞行轨道、落点,只是不断拉近镜头。主裁判拿着对讲机沟通后,宣布「系统未能显示球,但它们确定球在界内」,让原本一脸茫然的红土之王也失笑。
图片
羽毛球比赛也有慢镜重播看到球出界,鹰眼影像却判定为界内的情况,但除了科技测量带来的误差外,偶尔更会出现人为错误。在2019年7月举行的印尼羽毛球公开赛,准备安装在场内的鹰眼器材竟然在乘飞机时「摆乌龙」寄错地址,误送到中国国内(据指是因雅加达机场代码CGK和重庆江北机场代码CKG相似而出错),结果要在第3个比赛日才投入服务。
虽然鹰眼并非完美,但这个科技的出现让球员能在争议判决时多一重保障,提升了判决准确性及比赛公平性。鹰眼至今已推翻无数个判决,其中瑞士球手费德勒为我们留下了精彩一例:2017年一场比赛中,对手兹维列夫发球被判出界,费德勒却认为球在界内,更暗示兹维列夫应该作出挑战。结果兹维列夫听从前辈建议并挑战成功,原本出界的发球变成Ace得分。费天王最后输了比赛,但其体育精神却让人深刻体会到为何他是其中一位当今最伟大的球员。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