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李德回了苏联,他留在中国的两任妻子,后来过得怎样?

1939年李德回了苏联,他留在中国的两任妻子,后来过得怎样?
李德是红军长征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名字,一定意义上,长征因他而发。他作为一名来自苏联的德国共产党人,不仅同中国红军一起经历了长征,更是这一历史壮举的重要决策人和初期的主要指挥者。
图片
从“参与者”到“旁观者”
李德,在德国名为奥托布劳恩,他自己取名为李德,意为“姓李的德国人",后来他还使用过“华夫”这一笔名,意思是“中国的男人”。
关于李德的经历,有多种说法,而他本人的说法是这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曾经应征入伍,1929年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毕业后来到中国。他先到达东北,后又前往上海,并应博古等人的邀请到达江西瑞金,担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
1935年10月19日,李德随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成为走完长征全程的西方人之一。
到达陕北后,李德不再被邀请参加中央的任何会议,他以学习汉语来打发时间。
深深的失落、无聊,使李德感到非常孤独和痛苦,再加上身处异域,生活艰苦,李德实在不想再在中国呆下去了。1939年,他离开中国前往苏联。
图片
回到苏联后,他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作了关于在华期间所犯错误的检查,最后的结论是有错误,但免于处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李德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直到1953年斯大林病逝后,他才得以回到德国,并恢复了自己奥托布劳恩的本名。
1973年,李德出版了回忆录《中国纪事》,在这本书中,他对长征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他认为,尽管长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从政治上来看,长征仍然是中国红军的一次胜利。这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功绩。
回顾历史,在历时一年的长征途中,他从执掌红军指挥大权的最高统帅,到慢慢从红军指挥部的舞台中退出,成为一个“旁观者”,心情自然是异常复杂的。
1974年8月15日,李德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图片
李德的婚姻
翻开李德在中国不长时间的历史记录,从1933年到1939年,7年间,他先后娶了两个中国女人做妻子:一位是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在瑞金娶红军女干部肖月华为妻;一位是长征到达陕北后,娶从上海到延安的歌唱演员李丽莲为妻。
1933年10月,李德到中央苏区已有近2个月了,他才30多岁,精力正旺,表现出比东方人强烈得多的求偶欲望,“这是生活上的需要,也是工作上的需要”
经过多次物色对象,选中了肖月华。
肖月华是童养媳出身,早年在一家袜场做过童工,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并入了党,在反“围剿”斗争中调到少共中央做内勤工作。
李德在这位中国女性身上得到满足,而她毫无反抗地作出了女人的牺牲。
图片
但没有爱情的婚姻毕竟是痛苦的,自从肖月华与李德结婚后,她每天仍到少共中央工作,一天三餐都在少共机关用膳,只是吃了晚饭,才回到李德住处尽妻子的义务,她变得寡言忧愁。
由于语言不通,夫妻之间难以交流、勾通,感情便日益恶化。在长征路上,他们基本上就分居了。到达延安不久,便结束了悲剧式的夫妻关系。
后来,肖月华曾担任县委组织部长,建国后任湖南省交通厅办公室主任,1960年按正师级授予大校军衔,后以副军级离休,1983年病逝于广州,享年73岁。
图片
李德和第二任妻子李丽莲相识,是在红军到达延安之后。
当时从敌后区来了一批热血青年,大多数是知识分子,还有上海的电影演员、歌唱演员,李丽莲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见面,李德就深深地被对方吸引了,回到抗大后,他好象魂被勾掉似的,整天坐立不安,于是便千方百计打听这批人的下落。
中国有句俗话叫“千里姻缘一线牵”,很快李丽莲便分在抗大学习。
李丽莲一来到抗大,李德便向她献殷勤,套近乎。
李丽莲来到抗大不久,可能水土不服,便大病一场,学校医务所条件差一点,使送到军委总医院治疗。
图片
或许是“爱情的力量”,抗大到军委总医院有近20多华里路,李德每天都要去看望一次,不是送花便是送食品。
一个月下来,李丽莲病好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升华了。
李德便打报告要求与李丽莲结婚,婚后的生活还算和谐美满。
1939年8月,李德坐飞机前往莫斯科,但李丽莲因为没有苏方的签证未能同行,此后,李德再没有见过他的这位中国妻子。
新中国成立后,李丽莲曾任对外联络部部长,主要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和妇女儿童事业,1965年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