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民俗•过大年】正月十九“迎婆婆”

图片
图片
这个春节,
你是在他乡就地过年?
还是已经跋山涉水阖家团圆?
无论你身在何处,
家乡的记忆总是萦绕在你身边,
手抓羊肉,蕨麻米饭,腊肉,藏包……家乡的味道让人魂牵梦绕;
转庙,赏灯,耍社火……思绪随着我们对家乡的惦念飘远;
唤醒家乡记忆,赏民俗,过大年,这个春节,小编带你走进民俗文化大观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舟曲“正月十九迎婆婆”民俗文化活动是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迎婆婆”民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久不衰,集民俗、文化、旅游、祈福、娱乐、艺术于一体,是舟曲最为盛大的民俗文化节会。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舟曲民间,将圣母娘娘称为“婆婆”,“正月十九迎婆婆”是当地遗留下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动,也是当地整个正月活动的高潮,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正月十九迎婆婆”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在全县部分乡镇均有开展,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舟曲县老城区——四街、两关及附近村庄寺庙中供奉的16位“婆婆”聚集在一起游街、赐福、接受叩拜。
正月十九日上午,各寺庙将自己的“婆婆”和轿子精心打扮一番,“婆婆”穿戴一新,凤冠霞帔、珠光宝气,轿子四周挂满玻璃方灯、香荷包,富丽堂皇。
图片
图片
轿停之处,新媳妇竟相摘取轿前悬挂的荷包,希望赐下娇儿,人们争先恐后钻轿子,意为消灾免难,保佑平安。
从北街头至下西街口为16轿“婆婆”队伍最齐全的地段,之后,西路4轿出西门而归,余下沿街巡游,分别归庙,至此,“迎婆婆”仪式方告结束。
图片
“正月十九迎婆婆”,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从以前单一的迎生送子、求儿求女扩展为保佑一方平安、祈福禳灾的民俗活动。它有别于其他民俗形式,是多元化、综合性的艺术再现体,聚宗教、信仰、赐福、娱乐为一体,是羌汉、藏汉民族和睦相处的见证。
甘南日报记者 邓永强 整理报道
甘南日报官微声明
甘南日报原创微信,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及著作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按规定予以一定报酬。
编辑:周 芳
审核:后晶晶
关注最走心的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