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风景”在基层——乌鲁木齐晚报记者“新春走基层”掠影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宋建华 郭玲 梁乐 史漓莎江斌伟 郭军鸽 王磊 唐红梅 王璇 王艳红 陈岩)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农历辛丑年春节,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始终践行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 来到养殖场、乡村民宿、动车车厢、实验室、独居老人的家……深入基层群众中感受城市发展的脉搏和市委市政府的暖心政策,将一篇篇真实鲜活的新春见闻呈现给广大读者。

脚下沾泥,心中有感。在我市“十四五”时期开好局起好步的热烈氛围中,在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的奋斗场景中,感受最深的是:最美的风景在基层,最真的感悟在基层。

记者宋建华手记

养殖基地里听养殖户发“羊财”心声

右一为记者宋建华

大年初四,我来到位于米东区长山子镇的新疆敖羚羊业有限公司的多胎羊繁育基地,在圈舍里跟养殖户一起感受国家好政策给养殖户带来的受益,聆听他们集约化、科学化养殖发“羊财”的心声。

圈舍里,我听着新品种多胎羊的叫声,闻着饲草料特殊的气味,跟着工作人员跳进羊群中,全面了解了多胎羊的优势及繁育技术,各类自动化的养殖设备,疆内最先进的繁育技术和发展方式,还了解了基地采用的“公司+基地+农户”带领养殖户一起发“羊财”的做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三大基地(蔬菜生产、牛羊养殖、奶牛养殖)建设。这次的采访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受益,也感受到了市委推进“三大基地”建设的决策对于本地养殖业的带动和发展,以及本地养殖户瞄准机遇加油干的信心。

记者江斌伟手记

在实验室朵朵“金花”中找寻农业科技答案

左一为记者江斌伟

大年初三,我来到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打造的人工气候室。金黄色的向日葵、白色的棉花、罕见的白色红花渐次开放……由科研人员培育的朵朵“金花”,正在从中找寻实验的答案,助力乡村振兴。

人工气候室温度恒定在28℃,一排排射灯和钠灯散发出的红蓝光补光令人目眩,闷热难耐的环境中,该所副研究员石必显等人每天必来“赏花”,一蹲就是大半天。他们在奋斗中坚守、在专注中开拓,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家精神,令我钦佩。

“科研之路多崎岖,要坐得住冷板凳”。近年来,各类农作物新品种迭代更新步伐加快,正是广大科研人员日复一日在田间地头与实验室之间来回奔赴取得的,随着新品种的推广示范,更多农民掌握了“科技密码”,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梁乐手记

在“双创”孵化载体中感受城市活力

左一为记者梁乐

带台电脑就能开公司,免费使用会议室、路演厅,还能得到多项政策资金补贴……创业,真的这么简单?

春节假期刚过,带着这些疑问,我来到乌鲁木齐最“年轻”的一家双创孵化载体——财富中心三号空间。与常规的写字间不同,这里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开放”和“共享”。岛式咖啡厅、阶梯式路演大厅、会议室、便利商店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创业生态。在众创空间的共享工位上,我的采访对象张扬正在为一家企业搭建网络销售平台。每月只需300元租金,像他这样兜里并不宽裕的创业者也能给自己一次实现梦想的机会。

另一个采访对象房万琪则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今年他的团队不光要在业务上进一步拓展,还要投入精力进行科技创新,为企业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在向高新技术企业迈进的路途上,还能享受政府部门的一揽子政策资金扶持。

近年来,自治区和我市都将科技创新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今年,我市将深入实施“红山众创行动”“红山创客周”,不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和潜力。

记者郭玲手记

在餐饮机构感受“年夜饭”新变化

左一为记者郭玲

往年春节,餐饮最火爆的当属各家餐厅的大堂,但在“就地过年”的新潮流下,这个春节的“食堂”则从线下搬到了线上。

从“小家庭团圆饭”到“一人制年夜饭”,从“快手家常菜”到“半成品年夜饭”,春节餐饮新特点让餐饮消费转型特征更加凸显。

春节期间,我走进乌鲁木齐市多家餐饮门店、老字号餐饮等,看到大厨们拿出更多看家本领、推出更多新品种,及时应对新出现的餐饮消费增长点。

考虑到不少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可能会迎来首次独自一人吃年夜饭的情况,餐饮企业纷纷因地制宜推出了年夜饭小份套餐和半成品套餐,还有定制版年夜饭更是为身处异乡的朋友提供处处是家乡的归属感。

在这个特别的牛年春节,线上年夜饭火速出圈,年夜饭由等客上门变为送货上门。为响应“就地过年”,不少市民选择在电商或餐饮平台上选购年夜饭和外卖套餐,春节餐饮依然有滋有味。

记者王艳红手记

在春运一线见证坚守的力量

右一为记者王艳红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首个春运,第一次没有人挤人的熙熙攘攘,没有车接车的一派繁忙,无论是在火车站,还是在列车上,客流都相对冷清。

但在乌鲁木齐站、乌鲁木齐车辆段客车整备库、客运保障车间等春运一线,我采访时发现,这个“不一样”的春运,并没有让铁路人感到轻松,反而是在同样的坚守中,又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既为旅客出行做好服务保障,又要全力做到防疫安全。

在乌鲁木齐站,我在采访老幼病残孕旅客服务专区工作人员艾力努尔·阿布都马吉提时,忙碌的他很难有时间停留下来和我交谈,接送旅客、登记信息、为旅客倒水,还要做好专区设施消杀。工作起来,经常要一溜小跑。

春运期间,旅客中老幼病残孕旅客较为集中,虽然很多人没有预约,但在进站口,工作人员发现了需要帮助的旅客,都会及时把他们引导至服务专区。“这也是我们车站服务越来越好的一个标志。”艾力努尔·阿布都马吉提说,车站是一个流动的世界,流动的是人员,不变的是真情,这也正是我们坚守的意义。

记者郭军鸽手记

乡村民宿见证农民新职业

右一为记者郭军鸽

和以往新春走基层不同,今年我选择了乌鲁木齐县时下最热的旅游民宿,第一次和这里的村民张丽琴体验她的“新职业”——民宿管家。

戴好手套、拿上喷壶和抹布,采访就在我和张丽琴的工作中慢慢拉开。

“没想到城里人能来村里开民宿;没想到我们能在家门口上班领工资;没想到那么多大城市的人专门跑来,就为在村里住几天。”张丽琴一连向我说出三个“没想到”。

正如张丽琴的“没想到”,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不离乡、不离土、不离原有的生活环境,以旅带农,发展民宿,让越来越多村民从中找到了就业机会,看到了致富增收的良方。

这几年,乌鲁木齐市以产业为重点,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旅游资源最集中的区域,乌鲁木齐县立足实际,让乡村各类资源动起来、活起来,带动旅游业繁荣有序发展,也带来了看得见的效益。

最能折射时代发展变化的,是乡村的进步。我相信,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会让越来越多人感受到乡村发展新活力。

记者史漓莎手记

独居老人家感受别样温暖

左三为记者史漓莎

2月11日,大年三十,又一次在采访对象家“蹭”年夜饭。

今年,我与“访惠聚”工作队和社区干部一起到84岁的独居老人王广芬家里。

年前国家倡议鼓励民众“就地过年”,退休老教师王广芬劝说家人退了机票,让孩子们在成都、广州、北京三地就地过年。

我市有许多这样的独居老人,在年节里民政部门和社区也特意开展了关爱服务。

跟着老人走进厨房看到满柜子的米、面、油,写着慰问单位名字的红布头还没来得及拆。老人说,民政的、妇联的、社区的、工作队的,还有热心的邻居送来的实诚礼包够她吃小半年。

儿孙都不在,工作人员和我坐下来陪老人吃顿饭,聊着家常。老人不自禁地说到自己连涨多次的工资,疫情时期认识的好邻居,长期关照她的包户干部……

我原先准备了一堆采访提问,什么都还没问出口,就已得到了答案。走到基层,走进老人家里,才能感受这字字句句里的真切和温度。

从业11年,除夕“蹭”饭四五回,每一次走基层,报道真实故事时,收获一份温暖感动,有时还有意外惊喜。

这次稿件发出第二天,王广芬一位失联20年的老朋友通过报纸重新联系到了她,延续了一段老友情。

记者王磊手记

水磨河畔感受水清岸绿之变

右一为记者王磊

水磨河流经昌盛祥社区的986米,从起点到终点,全程走下来需要28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时间和距离。两年间,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酷暑还是寒冬,昌盛祥社区水磨河巡河员周建明每周至少两次的巡河雷打不动。

大年初一,我随周建明一起巡河。靠近厂区的河流,厂房阻隔,需要绕行300米才能到河边。每一段河道都要巡查到,不能图省事就不去。巡河时,我随周建明绕远路,穿过苇湖梁煤矿堆煤场,来到河岸边。河道两旁设置了围栏,鲜有人来。顺着河岸,我随周建明踏雪而行。

清澈的河水哗哗流淌,远处成群的野鸭子惬意休憩。这样的场景同样让我惊喜:这不就是水磨河(水磨沟区段)景观改造的成果吗?这不就是水磨河水清岸绿的一个佐证吗?

流经昌盛祥社区的这段水磨河,是距离居民生活区最近的一段,老旧小区集中,居民以往随手往河里扔垃圾、抛洒积雪已经看不见了。

清清河水不是光靠巡河员、保洁员就能实现的,需要每位居民真正把水磨河当做自己的家园来保护。水磨河也像是懂得感恩似的,河水潺潺、水清岸绿的生态环境,正在回馈着河两岸生活的每一位居民。

记者唐红梅手记

在汽车总装车间感受工业强劲动能

左一为记者唐红梅

大年初五,我得知陕汽新疆汽车有限公司已提前开工的消息,于是和企业对接,前往车间采访。

去往陕汽新疆的路上,行人和车辆都不算多,而当我走进总装车间的那一刻,眼前是一番繁忙景象——工人们在各个工位忙碌着,运送原料的小车来回穿梭,不时可见成品汽车下线开出车间,叮当声、轰鸣声、喇叭声……仿佛组成了一首春天奋进的“协奏曲”,强劲而有力。

在30道工序的生产线上,工人们顾不上说一句话,因为每道工序都有相应的时间,他们要用相当熟练的技术,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组装、自检、互检和检验员检测,从而保证生产的连贯性和质量。

如果不是陕汽新疆副总经理时新立带我走过每一道工序,难以想象,那些原本零散的钢板、螺丝钉、轮胎等配件,10分钟至12分钟后就成了一辆重卡汽车,停在我的面前。

那一刻,我不禁感叹,这就是“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竞争强。”的强劲动能。

记者王璇手记

跟着外卖小哥感受奋斗者的付出

左一为记者王璇

现如今,下单、等餐、取餐、用餐,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标配。

牛年除夕当天,我跟随在乌鲁木齐做了4年美团外卖骑手谢中辉,为客户送了一次年夜饭。

开始配送前,大家先给车辆消毒、餐箱消毒,个人做好防护,到了商家取餐处,给商家送上新年祝福,然后取上餐盒放入餐箱,向送餐点走去。

为了不耽误送餐时间,谢中辉麻利地启动车子,消失在华灯初上的街道中。

作为实现线上与线下、商户到平台再到消费者的桥梁,外卖配送网络和外卖骑手群体正在成为城市生活的“新基础设施”。

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两年在元旦贺词中慰问快递和外卖小哥,称他们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我相信,只要我们踏实工作,一定能过上更美好的日子。”谢中辉说,新的一年他希望自己跟在这个城市努力奋斗的人一样,继续脚踏实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