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新观察】加入乡村振兴行列 台胞紧抓新经济增长点

图片
导语: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那么,各地台胞在其中又担当着怎样的角色呢?
台胞“筑梦”大陆美丽乡村
图片
香朵开心农场创始人、台胞赖岳军正在给农场里的小山羊喂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1年前,在上海从事外贸行业的台胞赖岳军首次登上崇明岛,便被那里的美丽风光和清新空气迷住了。按照朋友的提议,他租下一片果园,当起了“兼职农民”。后来,在当地政府和村委会的帮助下,赖岳军将果园改建成农场,并把周边的闲置民居打造成以崇明特产小山羊为主题的民宿。2017年6月,香朵开心农场开门迎客。大片红枫林中的特色民宿,加上烧烤、垂钓和形形色色的亲子活动,香朵很快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
开业之初确定的“一年起步、两年稳定、三年发展”规划基本实现,眼下赖岳军正筹划继续开发。“利用2021年中国花卉博览会在崇明举行的大好契机,香朵将开发更多精品游玩路线和特色体验项目,为繁忙都市的人们提供放松身心、感受乡村风貌的好去处。”赖岳军说。赖岳军看好的是大陆旅游市场的一片“蓝海”。近年来,休闲度假逐渐成为大陆民众旅游的主流方式,价格亲民、更接地气的民宿随之兴起。中国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2019中国大陆民宿业发展数据报告》称,大陆民宿总量超过6.6万家。民宿市场的前景吸引着很多像赖岳军这样的创业者。
图片
台胞在上海崇明创办的民宿成了“网红打卡地”,不少新人在此举办婚礼。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有别于大多数民宿的传统中式风格,崇明久居开心农场的民宿以融合“中国风”和“工业风”独树一帜。“借鉴台湾民宿行业的管理经验,久居民宿确立了‘三心两意’的经营理念:关心、爱心、体贴心,知你意、如你意。”久居开心农场总经理印刘琼是“80后”崇明姑娘,也是位“台湾媳妇”。她说,“深知你意,久居你心”不仅是一句广告语,也是久居民宿希望留给所有宾客的印象。
大陆民宿市场风生水起,也让海峡对岸的业者心动。去年10月29日,由上海市崇明区台胞台属联谊会和台湾中华青年企业家协会主办的一场线上交流论坛上,两岸民宿业者通过“云上”对话,热议“共谋两岸民宿,筑梦美丽乡村”。崇明民宿协会会长刘庆表示,崇明是祖国第三大岛,也是上海近郊的“生态后花园”。悠久的历史、得天独厚的生态和农产品资源,为当地民宿发展奠定了前景广阔的产业基础。“眼下台胞办的民宿在崇明民宿中占比不大,但因其精致而受到欢迎。”刘庆通过视频隔空“喊话”,欢迎台湾民宿业者携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到崇明创业,在大陆美丽乡村“筑梦”。赖岳军也建议台湾同行来大陆“试水”。“有情怀、有创意,加上实实在在、亲力亲为,这里的市场有很多机会。”赖岳军说。
“这里,有我的乡愁!”
图片
黄丽卿和儿子谢进瑞在秦岭脚下合影
“陕西话我不会讲,但能听明白,虽来自台湾,但在村里,邻里都叫我‘乡党’(老乡)。”台胞黄丽卿笑言。已过花甲之年的黄丽卿扎根陕西已有17年。2015年,她放下生意,来到位于终南山脚下的台沟村,成了一名“村民”。如今,安静与闲适已成为黄丽卿村中“慢生活”的关键词。
“我是第一个把台式卤肉饭带到西安的台商。”初到西安时,黄丽卿在当地开了一家餐厅主营卤肉饭、蛤仔煎等台湾美食。与此同时,热爱传统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她,也开启了自己了解大陆的旅程。在黄丽卿家中挂着一张中国地图,地图上很多进行了标记的地名都是她去过的地方。北至漠河、南至大理、西至喀什、东至舟山……在大陆生活的日子里,黄丽卿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这些年来,我越走越明白,通过眼见耳闻去了解最真实的大陆,并将我的所思所想与身边的台湾朋友分享。”访遍名山大川与历史遗迹的黄丽卿常说:“到过了这些地方,才能真正了解到我们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
5年间,黄丽卿见证了台沟村的变化,也感受着大陆城市的发展。“前几天去西安市区竟然‘迷路’了,城市的变化之快很触动我。”于是,黄丽卿的儿子谢进瑞也在几年前从台湾“移居”台沟村,打算与母亲一起在村里发展“观光农业”与“绿色种植”,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在儿子眼中,坚强、执着、正能量是母亲最为突出的品质,并深深影响着他。“希望能够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将一些台湾特色的乡村文化带来这里,助力两岸文化交流的同时,也能够帮村里带来一些经济收入。”谢进瑞告诉记者。黄丽卿表示,与之前做餐饮的忙碌不同,如今她过着喝茶、看书、种菜、吃素斋的恬淡生活,她的台湾朋友也时常会到村里聚会或小住。“刚来时只有我一户,现在台沟村陆续搬进了五户台湾的朋友。我计划办个读书会,给村民和老乡提供一个学习场地,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黄丽卿说。“为什么要来?因为在这个北方的小村庄,我可以感受到‘乡愁’。”黄丽卿如是说。
以社区营造投身乡村振兴
图片
每年1月到2月,青梅正进入花期,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葛岭乡溪洋村漫山遍野梅花盛开香雪海。鄢朝晖 摄
“我们这‘一亩三分地’,一分种菜、一分种花、一分种果,剩下一亩种友善。”说起自己打理的“两个妈妈”民宿,来自台北的王佳凌满心欢喜。“两个妈妈”民宿坐落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葛岭镇的溪杨村,周围植有数百棵青梅树。民宿二楼视野开阔,身为民宿主理人的王佳凌最喜欢在这里“阑干拍遍”,看“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
图片
永泰是有名的“梅李之乡”,种有青梅5万余亩。鄢朝晖 摄
永泰是有名的“梅李之乡”,种有青梅5万余亩、李树23.5万亩。眼下,青梅正进入花期,溪杨村漫山遍野梅花盛开香雪海,云蒸霞蔚;粉墙乌瓦的民宿,更是频频进入游客的取景框,成为寄情山水的象征。
图片
梅林中的永泰民居呈现山水田园的宁静。鄢朝晖 摄
去年秋天,王佳凌一家分别从台北、福州来到福州女子官水琴经营的溪杨村民宿,“偷得半日闲”。“这样一处全家人都喜爱的自在之地,一家人很舒心。”王佳凌追述道,聊到合拍处,她和官水琴决定联手经营这家民宿,取名“两个妈妈”。两家人一起夯墙开渠、刷壁捡瓦,种了几畦菜,筑了一汪清池。“山居岁月,都是自己开干的哦。”王佳凌笑说。在官水琴眼里,王佳凌竟然会像“对待好友”一样,送萍水相逢的客人到路口,目送车子开远,“很友善,又有礼”。在王佳凌看来,官水琴曾半夜三更送中风的邻居出山急救,也是有种“义勇”。王佳凌坦言,作为外来者,两个妈妈融入永泰乡村“需要些时间”。她们秉持“友善乡邻”理念,帮助村民卖特产、帮村里的留守儿童辅导功课,“一路来,看得到村民对我们释放友好。”有一次,村口有村民卖新捕活鱼,这在山区是充满野趣又新鲜的佳肴。“很多人来通报这件好事情,叫我们赶紧去买鱼。”王佳凌笑说,“乡村这些细微的小事情,很叫人感动。”
图片
来自台北的王佳凌(左)和福州的官水琴在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葛岭乡溪洋村共同经营“两个妈妈”民宿。受访者供图
泰县图书馆支持“两个妈妈”民宿,送来600余册图书。村里的孩子们成了民宿图书点的常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这一处书香浸润,“孩子们很开心”,她也藉由深入了解永泰籍北宋诗人张元干。“到大陆来,我很怀念有书的氛围。”王佳凌说,“我喜欢台北诚品,永泰山野间这个小小的图书点,又格外值得珍惜。”王佳凌曾任台湾小熊妈妈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管。如今,她加入台湾乡建学者吴正龙团队,在福州晋安、闽清、连江和宁德等地以社区营造方式投身于乡村振兴。永泰县台港澳办日前与吴正龙团队接洽,邀请其以陪伴式系统乡建,参与溪杨村活化改造。永泰县台港澳办主任谢平海对记者说,当地正寻求开发“赏梅经济”之道,民宿业或将成为青梅生产淡季的新经济增长点,“‘两个妈妈’民宿,是永泰梅海里的一抹亮色。”
乡村建设合作薪火相传
图片
这是位于福州市永泰县岚口村的“岚口遇见台湾”民宿(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春节即将来临,台胞夫妻马彦彬和林佳垔既感动又发愁:迄今已有10多位村民邀请他们到家里一起吃年夜饭,他们不知选择哪一家。而在近一年前,大家对他们还很陌生。“因为村民们几乎都没见过台湾人。”妻子林佳垔说。在福州市永泰县同安镇岚口村,林佳垔和另一位台湾朋友合作的“岚口·遇见台湾”民宿7日开始运营。这家民宿的所在地,是岚口村旧村部与小学,用林佳垔的话说,“是很多村民的记忆”。为此,改建民宿时她保留木结构与厚土墙,并邀请资深师傅用传统工法修缮翻新屋顶。
永泰是福建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建筑之乡”。民宿建设过程中,林佳垔发现,工地上几乎每天都有10多位村民来“关心”,他们热情且专业。比如,村民们会指出哪面墙抹得不够平,哪些木料还可以继续使用;会提醒林佳垔,冬天到了不要再给门口的草地浇水,否则容易把草给冻坏。而当林佳垔积极引进台湾元素,比如在民宿门口设置“奉茶”桌,在大厅的电视里播放台湾歌曲,用日月潭、阿里山、澎湖湾等台湾知名景点给12间房间命名等,村民们也不吝赞美之辞:“有创意”“很棒”。村民张丽霞已经离开村庄,6日她带着女儿来怀旧,告诉女儿“妈妈以前就在这里上小学”。她说:“老房子废弃了令人痛心,现在民宿建得有特色,也能找出原来的样子。”
图片
林佳垔(左一)在民宿里为来参观的小朋友介绍捏泥人的步骤(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图片
林佳垔(左一)向当地村民介绍民宿的内部装饰(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在建民宿的过程中,马彦彬和林佳垔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感情。今年,他们第一次留在大陆乡村过春节,得到左邻右舍的热情帮助。“邻居几天前就跑来问我们,过年的鸡、鸭、鱼都买了吗,并自告奋勇帮我们买最好的土鸡土鸭。”林佳垔笑着说,自己不敢杀鸡也不会杀鸡,邻居就主动包揽了这项工作。“瞧,这是邻居帮我们处理好的鸡肉,这是我们准备的台式肉冻、台式花枝丸、台式萝卜糕。”林佳垔打开冰箱,里面塞满了各种年货。
图片
林佳垔(左)和朋友宋慧珍整理民宿的床铺(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夫妻俩都是台湾台中人,2017年来到福州。虽然开民宿对出生于1980年的林佳垔来说是第一次,但她已经做好了准备。掀开锅盖,她向记者展示了一锅诱人的肉汤和卤蛋。“如果有客人入住,我们可以提供台式早餐。”她说。夫妻俩希望通过民宿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我们正在帮客人规划旅游线路,推荐大家看附近有名的庄寨,体验鸟叫虫鸣的生活。”林佳垔说。马彦彬告诉记者,他已经和民宿附近养蜂场的蜂农洽谈过,“到时不仅可以让游客体验养蜂生活,还可以让大家尝试制作蜂蜜蛋糕或冰棒”。同安镇党委书记张卫忠介绍,同安镇有古韵悠长的庄寨文化、清新可人的茶园,还有美丽动人的田园风光。“希望更多台湾同胞来这里,共同谋划同安镇的未来。”永泰县台港澳办主任谢平海表示,作为福州市最大的山区农业县,永泰县对台优势在农业,特色在农村。从2014年引入台湾打开联合团队参与嵩口古镇建设开始,两岸乡建合作薪火相传、从未间断。
图片
马彦彬(左)和妻子林佳垔商量民宿运营事宜(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作为福州市台协会人才委员会主委、阳光学院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彦彬2020年牵头,由台籍教师组成台湾设计团队,参与福州市永泰县同安镇西安村和尾林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并带动台胞林佳垔和宋慧珍在同安镇岚口村打造民宿项目。“我是很多村民见到的第一个台湾人,希望通过我们的民宿,让两岸更好融合在一起。”马彦彬说,“大陆乡村建设需要方方面面人才,希望更多台湾同胞加入我们的行列。”
台湾人才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图片
永泰尾林村 陈蔚/摄
“我们面对的是两个类型不同,发展基础不一样的村子,但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做好基础的设施改善和基本人居环境的整治,让它更宜居一点。”6日,“台湾人才助力乡村建设实地调研与经验交流会”活动在永泰举行,台协会人才委员会主委、阳光学院台籍教师马彦彬院长带领在榕台湾人才一行先后考察了永泰尾林村、西安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岚口遇见台湾”民宿建设项目,实地参观调研台湾人才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当天,马彦彬在向大家介绍美丽乡村时反复提到,“建设美丽乡村最重要的是能把人留下来。”他说,“美丽乡村做得再美丽,如果后面没有人维护,可能很快就又会恢复到原来的样子。”马彦彬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与其他台湾人才沟通合作,努力将年轻人引进来,让年轻人在这找到发展空间,而在这一过程当中,还能造福更多的村民实现创收。
图片
座谈会现场 陈蔚/摄
在座谈交流会上,马彦彬院长与现场的台湾人才分享有关台湾人才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感想,他感慨这一次永泰县美丽乡村建设计划若没有团队只有他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有才华的老师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结合擅长的领域打造出更多元的同安镇。“台湾医师团队目前人不多,但我可以领头,希望未来能够帮一些永泰居民,他们如果有皮肤科的问题,我们可以帮助解决,为两岸融合踏出更好的一步。”皮肤医院台籍医师陈博睿听完马彦彬院长的发言,立马表达了自己想帮助村民的意愿。福建师范大学台籍教师陈昭志也表示,未来将会亲自带领学生来同安镇交流合作,并面向留守儿童、农村儿童设计出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用自己和学生队伍的力量帮助做好乡村建设。台籍教师们的精彩发言,引起了现场的阵阵掌声。会后,马彦彬带大家来到“岚口遇见台湾”民宿,这是在福州台协会人才委员会的牵线推荐下,改造岚口村的旧村部与小学,打造成的特色民宿。民宿共设有8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是以台湾著名景点来命名的,房内还会提供对该景点的介绍海报与书籍、台湾茶包与风味小点心,让来到这里的游客,都能有身临其境般的享受。
图片
台协会人才委员会主委、阳光学院台籍教师马彦彬院长带领大家参观 陈蔚/摄
图片
“岚口遇见台湾”民宿 陈蔚/摄
在一楼名为阿里山的房间里,吸引了许多小朋友驻足观看,走进一看,原来是台胞林佳垔正在教小朋友们制作手工檀香。林佳垔是这所民宿的其中一位经营者,也是马彦彬的夫人,2017年她与马彦彬一起来到福州,2020年与爱人一起参与了同安镇的乡建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爱上这个地方,经营起“岚口遇见台湾”民宿。“我们的定位这是一个台湾文化体验馆,但是有带住宿。”林佳垔说,“我们房间里面放的都是台湾的零食,楼上会有台湾的儿童故事绘本,还有一些包括旅游景点的书,包括我们提供的早餐会是台式早餐,比如卤肉饭,萝卜糕,芋头咸粥,这些都是比较经典的台式早餐。”林佳垔告诉记者,运营这家民宿的初衷还是希望能让每一个来这的客人,了解台湾并看到台湾人和善的一面,消除两岸民众之间的芥蒂。在同安镇生活的这段时间里,她发现同安镇不仅有好山好水,还有朴实好客的村民,这也让她更坚定了留下来运营好民宿的信心。
图片
马彦彬、林佳垔夫妇二人 陈蔚/摄
距离春节只剩不到四天,马彦彬夫妇决定今年将留在大陆过年,林佳垔说:“想要体验一下在大陆的乡村是怎样过年的,所以今年就决定留在这边过春节。”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决定却给他们带来一个难以解决的“烦恼”,“我现在已经收到将近10个家庭的年夜饭邀请,我都不知道去哪家好,每一家都非常很诚恳,一而再再而三邀请我一定要去。”马彦彬笑说。在同安镇的这段时间,他结识了许多朋友,也体会到了乡民们满满的善意和温暖,在投入建设的过程中,他不仅得到了很多的发展机会,也对两岸融合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马彦彬表示,下一步同安镇还将会有更宽广的空间值得探索发展,而乡村振兴还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乡村振兴的行列中来。
图片
图为尾林村原本破败的旧村部,如今被改造一新,全新的灰瓦屋顶既美观又解决了漏水问题;二楼的平顶装上屋顶和栏杆,摆上茶桌,成为观景、茶歇的平台。永泰县台港澳办供图
搭上乡村振兴政策红利快车
图片
资料图:庄久毅和妻子黄雅麟正在查看辣椒是否患病。俞靖 摄
“2021年开始的‘十四五’规划将是经济全面起飞的震撼五年,今年国家将举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我将积极谋划,争取搭上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红利的快车。”台商庄久毅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4年以前,庄久毅一直在越南从事辣椒种植与销售,产品畅销东盟、日韩和欧美,是台湾有名的“辣椒大王”。2014年5月,庄久毅从越南到广西发展辣椒种植业。他先在凭祥从事辣椒种植,经过几年的发展后,将事业转移到崇左市天等县,进一步扩大生产。在广西天等县建设“宝岛美人椒”种植基地。“今年国家倡议就地过年,这种管控疫情照顾全民健康的权宜措施我很理解,我因此决定留在崇左过年。”庄久毅说,加上今年,他已经是第七年留在大陆过年。在广西创业这么多年,他习惯了当地的生活,过年期间,他将到广西乡村体验壮族民众全家人一起包粽子的习俗。
庄久毅表示,过去的一年是他到广西创业后最紧张、收获最大的一年;从2018年开始,他积极参与当地扶贫攻坚工作,去年为帮助天等县贫困户与全国实现同步脱贫,庄久毅增加资金投入,在全县11个乡镇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助力两千八百余户贫困户脱贫;在帮助当地贫困户脱贫的同时,庄久毅的辣椒种植基地也获得发展壮大的机会,去年辣椒产量达二千多吨,售价达每公斤14元(人民币,下同),营业收入达三千多万元。“以这样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社会,这让全公司两百名员工非常自豪,这也成了除夕团圆夜全家人热议的话题。”庄久毅说。庄久毅表示,国家要举全社会之力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对从事农业经营的他,绝对是最佳的发展良机。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项目,而项目需要企业来实施,在这一机遇面前,台商不应缺席。庄久毅说,目前他已邀请几名台商,将在今年4月进驻广西北海市,建设一个大型现代农业基地,这一基地功能多元,预计五年内将投入三亿元,产业涵盖一、二、三产,基地将种植辣椒,并引进亚热带水果种植,引进台湾研发团队,设置台湾元素乡村旅游,呈现宝岛垦荒文化,设置有台湾青年智慧创新及直播带货体验,设有辣椒文化展示馆,争取把它建成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庄久毅表示,疫情虽然暂时影响了两岸经贸文化合作交流,但两岸交流是绝大多数台湾同胞的期待,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趋势。“我相信在后疫情时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积极推动两岸交流,我将把在北海市建设的现代农业基地,打造成一个多元化的两岸交流基地,期待更多的台湾同胞来到广西走走看看、投资就业。”庄久毅说。
台湾父子的希望绿洲
图片
初见林春福,不会想到他是一名在大陆已经投资30年的台商,还曾是全球最大的工艺品制造商,拥有一万两千名员工的老板。十年前他来到四川凉山州冕宁县,在深度贫困的大凉山发展油橄榄产业,就此扎根下来,常年的风吹日晒让他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俨然一名地道的农民。2011年,林春福经过多番考察,选择了各方面条件适宜的四川大凉山,准备推广种植油橄榄。刚来时,他看到村民们的生活比较贫困,特别希望通过发展产业帮助他们。但是在和村民商量土地承包等问题时,却遇到了困难。对当地人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饭碗。而对油橄榄,他们一无所知,橄榄园是否能够让他们摆脱贫困,心里实在没有底。林春福很理解大家的担忧,他走入一户户村民家中,耐心地与他们沟通,用自己的诚意取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橄榄园建起来后,林春福凡事都亲力亲为,在村民眼中“哪有老总像你这样干的”。林春福说,最开始的5年,他给当地农民付租金,每亩800元,农民在基地务工,每天8小时上下班领工资。第6年开始,农民用土地入股,可以享受36%的分红。通过这种方式,农民的收入从每亩地1000元涨到了1500元。当地贫困户的人均纯收入已由2011年的2000元增长到2020年6500元,带动了3800余户农民脱贫奔小康。彝族村民们给精深加工后的橄榄油取了个彝族名字——木都哈尼,在彝族语言中“木都哈尼”是火焰的意思,代表着希望。村民们说是林春福带来了脱贫火种,点燃了他们的致富希望。
66岁的林春福十年如一日扎根在贫困山区,早把村寨当做自己的家,彝族乡亲也把他视为亲人。老林讲起乡亲们生活的变化,发自内心的高兴和自豪:“现在,他们可以务工,又有红利拿,收入比以前高,休闲的时间又比以前多,你可以看得出他们很快乐,很有自尊。”在林春福的影响下,儿子林书任从北大毕业后,追随父亲的脚步来到凉山,他多次组织北大学生来当地教授英语,进行教育扶贫。扶贫先扶智,林氏父子决定,只要是社区里彝族村庄考上大学的孩子,他们就会资助这名学生5000元钱。2020年这里的村寨就有四名彝族学生考上了大学,林春福听到后感到由衷的高兴。林春福说,建设大凉山这个“家”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持续去奋斗!新的一年,他想对大凉山的乡亲们说一句:“阿杰鲁(彝语:不要怕),无论怎样都不要怕,因为‘木都哈尼’(彝语:表示希望)会一直燃烧在致富的路上。”
来源: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海峡之声、人民网、看台海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