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文物|唯一一件存世的古代冕服实物——鲁荒王九旒冕

在山东博物馆,藏有一件明初亲王冕冠,也是唯一一件存世的古代冕服实物。它用9道旒、162颗宝珠象征亲王的尊贵地位,同时表示与皇帝的尊卑之分。它的形制,寄寓着明代帝王对国家长治、政治贤明的期望。这件镇馆之宝属于朱元璋的第10个儿子,鲁荒王朱檀。
图片
鲁荒王九旒冕杨晓君
朱檀生来受到命运的垂青,两个月时就被封为藩王,15岁就藩兖州府。他幼时好文能诗,谦恭下士,博学多识,本来可以得到美名。后来却迷信道教方士,求不老之药,希冀长生,服食金丹,毒发伤目。本来有大好前程的鲁王就这样命丧黄泉,年仅19岁。朱元璋认为他误入歧途,荒诞不经,谥为“荒”。
旒冕,是帝王的礼帽,只有皇帝、太子、封王才能佩戴。冕冠形制过去绘画中常见,诸如武梁祠汉代刻石上的黄帝、尧、舜天子像,唐代闫立本画的历代帝王图,宋代作的晋文公复国图,明人所作圣迹图中的孔子像等。这些画像人物头戴冕冠,身穿冕服,冠冕堂皇,仪表威严。
图片
鲁荒王九旒冕杨晓君
传说“黄帝造冕垂旒”,虽难以考证,但到了周代,孔子说过“服周之冕”的话,可以相信当时冕服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后经历朝各代,都以冕服为最高礼仪之物。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更是强调“复汉官之威仪”,朱氏王朝持续了276年,冕冠冕服的崇高地位也保持了276年,直到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原,冕服制度才被废止。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冕的实物,除了袁世凯复辟时穿戴的那件未被国人认可的“皇帝冕”外,就只有鲁荒王朱檀墓出土的这件九旒冕了。
图片
鲁荒王九旒冕图示杨晓君
这顶九旒冕为藤篾编制,九旒冕通高18厘米、长49.4厘米、宽30厘米。冕体为西竹丝编织成六边形的网格状冠胎,表面敷罗绢黑漆,多已脱落。冠前后分别镶一倭角长方形金饰框,两侧有梅花金穿,贯金簪。冕的顶部叫“綖板”,綖板前圆后方,比喻天圆地方,表示博大之意;綖板涂黑漆,以示庄重。板前后系垂旒,表示帝王不视非,不视邪,是非分明。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寓意帝王不听谗言,求大德不计小过,有所闻,有所不闻,从而衍化出一个成语“充耳不闻”。
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之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太子用11旒、11珠,亲王只能用9旒、9珠。鲁荒王这个九旒冕前后共垂着9道旒,每道上9颗赤、白、青、黄、黑五色玉珠,共用珠162颗,这和鲁荒王朱檀亲王的身份正相应。
图片
鲁荒王九旒冕杨晓君
九旒冕是黑色的,黑色是明代帽子中的流行色,与其他朝代的帽子有明显区别。除了竹、藤篾制成的,由于明代官帽有不少是用染成黑色的纱作的,所以也称“乌纱帽”。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革职的称“摘去乌纱帽”,这些说法就源于明代,其他朝代的官帽不限于黑色,“乌纱帽”是明代特有的。
鲁王朱檀的这件亲王九旒冕,是目前我国唯一存世的明初冕冠实物,可以说填补了历史文物的空缺,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