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现行命案连续7年全破,这17名民警立了大功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刑侦宣 记者 顾元森 陈子秋)预审,是刑事侦查工作中极为关键的一环。它承启着侦查与诉讼,关联着定罪和量刑。然而,它又是极为艰难的一环,在一方提讯室,三尺审讯台前,他们是如何与犯罪嫌疑人进行面对面较量的?又是如何让一个个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低头认罪的?近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进南京市公安局刑警支队预审办案部门,了解他们的故事。
图片
△ 预审民警们参加技能大赛
精英团队铸造预审攻坚品牌
图片
△ 走近预审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北侧,有一幢不起眼的小二楼,这里没有明显的标识标牌,南京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九大队、十大队这两个预审办案大队的办公地点就在这里。
“两个预审大队主要的职能是,提前介入大案要案恶性案件的侦破,直接参与对重大疑难案件犯罪嫌疑人的审查甄别、办案攻坚;牵头可判“三大刑”(死刑、死缓、无期)案件的审讯、取证,以及报捕、移送起诉等工作。” 据南京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副支队长诸和平介绍,他们将南京划分为城南、城北两个片区,由九大队、十大队进行分工包干。
进入办公点,不大的办公楼里略显冷清。“都出去办案了。”南京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十大队大队长陈勇说,大队民警常态化奔波于各类大要疑难案件现场、审讯室以及检察院,时不时还要根据办案需要到外地出差,调查取证。
诸和平介绍,两个大队现有民警17人,承担了大量的后期办案工作。在过去的一年,南京连续七年实现现行命案全破,在“云剑2020”命案积案攻坚行动中相继突破了陈年积案13起,显赫成绩的背后,这个不到20人的小团队功不可没,其中绝大多数的案件都是两个大队的预审民警主审突破的。
这个精英团队中曾先后拥有公安部预审专家1人,公安部审讯人才库成员3人,江苏省公安厅审讯办案专家人才库成员2人,有近一半的民警在工作之余自学通过了法律执业资格考试。近年来,他们平均每年办理可能判处死刑、死缓、无期徒刑的“三大刑”案件20多起,参与各类疑难案件审查甄别、证据把关50余件,审结案件始终保持高水准,没有出现因证据不足导致不捕、不诉或判决无罪的情况,案件移送起诉率达到100%。
因工作成绩突出,南京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十大队曾经连续两届、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
对症下药方可攻心伏魔
“预审工作,实际上就是一场场攻心战。”十大队大队长陈勇是一名预审战线的老兵,自1990年以来一直从事预审工作,有着丰富的审讯经验。他被同行誉为“攻心”专家,入选了公安部审讯人才库,被评为第三届“江苏最美警察”,并记一等功,2次荣立个人二等功。在审讯方面,他有着自己的独到心得。
“犯罪嫌疑人进入审讯室,必然有心理防线,有的惧怕、有的侥幸、有的抗拒、有的失落,在没有走进他们内心之前,他是不可能轻易供述的。”陈勇告诉记者,审讯如同治病,必须要找到病症才能对症下药。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因此审讯工作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路子,而是需要因人、因事、因不同情景,充分准备,灵活应变。
2015年,南京警方通过工作,成功抓获了一起16年前杀人积案的犯罪嫌疑人。嫌疑人到案后,凭借其曾经的特殊工作经历,加之曾多次被公安机关打击处理,而案件又时隔久远,构筑了强大的心理防线,负隅顽抗,拒不认罪。陈勇临危受命,在与嫌疑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嫌疑人比较注重亲情,同时对过往的经历有诸多不甘和不舍。于是迅速抓准突破口,与他畅谈违法行为对家人和社会造成的伤害,帮他剖析人生经历,指出他人性的不足,准确地击中了嫌疑人的心防症结,最终突破了他的心理防线。
打造平台提升整体执法水平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除了自己办案外,对南京市各级刑侦部门办案人员开展培训,提高刑侦部门整体执法规范化水平也是两个大队的一项重要职能。
2020年来,两个大队充分创新思维,经过前期的积极申报,在南京市总工会、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共青团南京市委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在江苏省内率先将预审办案工作纳入南京市职工职业(行业)技能大赛,共有40名从事预审办案工作的民警参加了比赛。作为技能大赛的二级赛事,第一名选手将由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南京市技术能手”称号,前三名选手将由南京市总工会授予“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称号,其中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前三名选手还将由共青团南京市委授予“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赛事的成功举办,有力调动了队伍的工作热情,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赛事的具体承办人之一、南京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九大队大队长冯晟告诉记者,今年他们经过充分准备,在去年成功举办二级赛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比赛模式、丰富比赛内容,正在积极申报一级赛事。“我们希望将该项赛事打造成我市预审办案队伍选优培优的一个重要平台,进一步提高队伍执法办案的能力水平,让侦办的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的推敲,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冯晟说。
(警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