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江苏推荐的这些个人和集体为何被国家表彰?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表彰,我省赵亚夫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我省推荐的36名个人、27个集体入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
40年坚守科技兴农的情怀,创造性提出“水田保粮、岗坡致富”的工作思路,发展高效农业。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研究员赵亚夫,扑身田间地头,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2800元增长到2020年的34000元,走出了一条苏南丘陵山区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先进个人中,有和江苏援藏干部守望相助,攻坚克难,把脱贫攻坚贯穿援藏全过程,创新开拓“融合式援藏”路径的沈海斌;有从白手起家到创业致富再到返乡做村官,带领“穷壳村”逆袭,交出一份实实在在的“扶贫答卷”滨海县八巨镇前案村党总支书记朱洪辉。先进集体中,有在全国首创村民慈善互助福村宝模式,极高效率地缓解农村大病支出型贫困问题,被老百姓称赞为构建中国农村“第二医保”的福村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最新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组织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经过不懈努力,全省254.9万农村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两不愁三保障”成果不断巩固提升;821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6+2”片区和12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区面貌显著改善。与此同时,我省还扎实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工作,助推8省区102个贫困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近400万人脱贫摘帽,为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省政府扶贫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卓炜介绍,下一步,江苏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积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图片
榜样的力量——表彰者事迹汇
脱贫攻坚楷模:
60年如一日,他始终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赵亚夫:发展农业、致富农民是毕生追求
一年365天,有200天以上时间“泡在田里”,在镇江市句容天王镇戴庄村的田间地头,人们总能看到一位耄耋老人忙碌的身影。
在戴庄,有些村民或许不知道村干部是谁,但没有人不认识赵亚夫。“在外人眼里,赵老不善言辞,但只要和我们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农民彭玉和说,还有一句话在我们这儿也广为流传,“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人们说,赵亚夫看农民、看土地、看作物时,眼里也总是满含感情。
1941年,赵亚夫出生于常州,儿时的梦想是做一名新闻工作者。但真正让赵亚夫确定志向,并最终扎根农村的是源于一次少年时期的经历。“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去医院看病,亲眼看到,不到两个小时,三位农民均因贫病交加相继离世。这件事给我很深的刺激!”
当时,赵亚夫正就读于宜兴农林学院,正为发现报考的所谓“农机专业”不是开拖拉机而是农学专业而懊恼不已。这件事以后,让他彻底改变了主意。“农村太苦,农民太穷,农业太重要了!历史把我选出来,把繁难的担子搁在了我的肩上,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1961年,20岁的赵亚夫毕业后被分配到镇江市农科所工作。从此,他便扎根于广袤的农村大地,60年如一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从农技员到志愿者,他用实践表达着对土地的一片深情。
年少好学的赵亚夫先是主攻粮食增产,为农民温饱而刻苦专研。期间又在武进、丹阳、宜兴等地农村蹲点7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足迹踏遍苏南丘陵山区最贫穷、最落后、农民最需要的地方。
1982年,赵亚夫赴日本学习水稻种植技术。为尽快把先进技术学到手,他每天学习工作超过16个小时,还用节省下来的外汇换回13箱农业书籍资料和20棵宝贵的原种草莓苗。
回国后,他创造性提出“水田增粮、岗坡致富”的丘陵山区农业开发思路,带头到农村一线推广从日本学习到的草莓种植技术。为提高培训范围和效率,他还建起了上千亩的农业示范园,让农民在里面学习、实践,很快,就带动了一大批农民,也带出了一大批万元户。茅山老区第一批楼房盖了起来,村民称呼它们为 “草莓楼”。
1993年,赵亚夫当选镇江市人大副主任,他难以割舍乡土情怀,提出不驻会请求,坚持到农村去、到基层一线去。直到2001年,从工作岗位退下来,镇江市委领导问他有什么打算。他仍然考虑的是:到全镇江最贫困的一个村——戴庄村去,探索经济薄弱地区如何率先实现小康现代化。
戴庄,地处茅山山脉中部,地势高亢、土壤贫瘠、灌溉困难,历史上就是一个穷山恶水,农业效益很低的地方。2003年之前,村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3000元。
正当村民苦苦寻找脱贫之路时,赵亚夫来了。这一次,他的身份是普通志愿者。
图片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退休20年来,赵亚夫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的“三不”原则,一年四季都在为农民的事情奔劳。戴庄村村民人均收入也从2003年的2800元增长到2020年的34000元,村集体经济从欠账80万元到年收入420万元。省委省政府3次发文推广“戴庄经验”。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20年时间,赵亚夫把致富经从一个村念到了千家万户。
2008年汶川地震后,年近七旬的他主动请缨,先后18次飞往绵竹援建灾区,指导建成江苏援川农业示范园,带动农民增收3亿元。
2013年以来,他和团队积极参与东西部对口扶贫,走进陕西、江西、湖北、贵州、新疆、广西、重庆等地,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50多万亩,惠及农户16万户,帮助农民增收近300亿元。
2018年,赵亚夫带领农业专家团队,第一次走进黔东北的大山深处,为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把脉问诊”。四天里,他走过了沿河的7个镇14个农业点,手里拿的总是当地的农作物,心里惦念的都是老百姓的脱贫致富。
赵亚夫常说,自己用17年的时间探索出“戴庄经验”,要用更长的时间将它复制推广到更多的贫困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少、一户都不落。”
但是,扶贫路上,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
“只有薪火相传,才能生生不息。”2018年5月,亚夫团队工作室挂牌成立,建立了“亚夫团队工作室+地方分室+农业专家+乡土人才+种养大户”的组织体系,累计培育农村科技人才1200名,已为句容100多个农村合作社、45万农民提供技术支持。
他还手把手培养出6名全国劳模、8名省部级劳模,组建了一流的农业科技服务团队,先后完成了稻麦栽培新技术、草莓良种引进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等15项科研项目,出版了实用科普手册100多万字。
“我40岁学日语,50岁学营销,60岁学电脑,70岁学种有机蔬菜......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三农’,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三农’实践。”赵亚夫说,“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在赵亚夫的手机里,存着200多个农民的电话,不管农民有什么事向他请教,他都第一时间赶到。“穷尽一生努力,帮助农民富裕起来。”这是赵亚夫的诺言。
【赵亚夫感言】拿到这个荣誉,真的很激动。到北京基本上一夜无眠,精神却很好,感觉一下子年轻了很多。我一辈子都在跟贫困做斗争,看到了我们这个国家贫困的样子,也见证了富强的面貌,为“三农”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很骄傲。今年我80周岁了,身体还好,只要跑的动,还是会继续为乡村振兴事业干下去!
对口扶贫:
沈海斌:把脱贫攻坚贯穿援藏全过程
拉萨作为国家唯一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首府城市,是扶贫开发任务艰巨、难度极大的区域。
2018年9月,时任宿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沈海斌迎过援藏接力棒,出任第九批江苏省援藏干部领队。作为拉萨市脱贫攻坚指挥部总指挥长、江苏援藏前方指挥部总指挥,两年多时间里,他带领江苏全体援藏干部人才攻坚克难,把脱贫攻坚贯穿援藏全过程,创新开拓“融合式援藏”路径,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973年出生的沈海斌领导工作经验丰富,他认为,开展援藏工作,要从重点打造特色产业链条、增强经济造血功能、补齐基层民生短板和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等方面着手。
在他的推动下,“十三五”期间,江苏组织实施脱贫攻坚援藏项目136个,累计14.79亿元。投资1.5亿元建成格桑塘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打造草牛肉奶一体化产业链。打造覆盖深度贫困地区的“拉北旅游环线”。援建拉萨8个园区,2020年招引项目252个,协议总投资741亿元。将西藏扶贫产品纳入江苏省消费扶贫工作方案,组织30多家江苏企业采购拉萨扶贫产品1900多万元。开展“组团式”教育援藏,支援学校8所,援藏教师60人,覆盖各级各类学校。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每次一开脱贫专题会议,沈海斌总是强调要围绕“以业脱贫”,扎实推进就业援藏。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面向西藏大学生定向公开招聘,提供江苏企事业就业岗位达712个;推动西藏江苏商会、苏商众创空间与7所在藏高校合作,提供就业岗位近800个等。
数据显示,2018年10月,拉萨市8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在西藏自治区率先实现整体脱贫。2019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动态清零,历史性动态消除了绝对贫困。截至2019年底,拉萨市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64元。
在沈海斌带领下,江苏援藏前方指挥部始终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更美好的脱贫致富蓝图,也正在藏区大地上逐步变为现实。
【沈海斌感言】这份殊荣属于全体江苏援藏人。有幸在后方的坚强支持下,在祖国边疆前线、脱贫攻坚一线,和西藏人民一起拼、一起干,共同迎来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我无上光荣、无比自豪。站在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起点上,我和所有援藏同事会一如既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工作,让“两争一前列”的实际成果在雪域高原扎根开花。
省内扶贫:
朱洪辉:带领“穷壳村”逆袭的“领头雁”
家住小别墅,整村大花园,村里把班上......走进滨海县八巨镇前案村,一幅乡村振兴的美景扑面而来。从昔日经济薄弱“穷壳村”到如今的国家森林乡村,这一切,都离不开村上能人朱洪辉的带领。
1970年出生的朱洪辉,是土生土长的盐城市滨海县八巨镇前案村人。从昔日白手起家,到创业有成当老板,再到返乡做村官,他带领全村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富民强村之路。
“我富了就有责任带领乡亲们一起奔小康,让大家过上好日子。”2010年,朱洪辉将风生水起的生意交给助手,义无反顾到前案村任职,成为当时全镇唯一一个跨村书记。
图片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群雁飞得高不高、远不远,“领头雁”是关键。朱洪辉通过多方调研,打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农民流转收租金、务工挣薪金、合作赚现金、分红享股金,以“家庭式”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014年6月,朱洪辉引导前案村以村集体牵头成立明珠合作社、巨绿家庭农场,通过几年的发展,苗木花卉生产基地已达1000亩,现有成员179人,其中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164人,平均每年总收益达150万元。
在当地村民对他的评价中,有远见是一个高频词。2011年,朱洪辉甫一上任,就邀请外地专家为发展把脉问诊,按照全镇精品示范村占10%、特色美丽村占30%、生态宜居村占60%的规划要求,形成全镇第一个村级高质量发展规划。
“书记带领我们搞脱贫,农技人员带领我们种树,村支两委带领我们办合作社……钱袋子鼓起来了,家家还盖起新房。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52万元,村集体收入由过去的负债70万元变成了盈余70多万元……这在十多年前想都不敢想!”说起近年来村里发生的变化,村民石如波和全村人一样感慨不已。
【朱洪辉感言】这次受到表彰是党和政府对我工作的肯定,更是鞭策和鼓励,荣誉的取得只属于过去。干部干得怎么样,群众说了算。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农民富不富。我们将继续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干,让老百姓更加幸福、更加富裕。
省内扶贫:
周铭敏:“花木姑娘”念起电商扶贫致富经
沭阳是江苏第一人口大县,也是全省低收入人口最多的县。
2010年5月,刚刚从沭阳县物价局调任扶贫办工作的周铭敏深知,沭阳的脱贫攻坚工作是一副沉重的担子,“当时就感觉到,这可能是江苏全面脱贫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高频次的下乡调研中,周铭敏不断结识到新的“穷亲戚”,对扶贫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她发现,沭阳是典型的北富南穷,尤其是东南角的连沭结合部片区,交通区位差、基础设施落后,是沭阳最为贫困的地方。
沭阳是花木之乡,西北角颜集一带生产花木,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正是由于种植花木,很长一段时间,“北富”与“南穷”的差距不断拉大。
图片
“花木是县里的优势产业之一,把它作为重点扶贫的产业岂不是因地制宜的最好体现。”说做就做,在周铭敏的推动下,通过撬动扶贫资金,沭阳花木产业逐步由主产区向南部等贫困地区扩展,区域布局由西北向东南沙、西南岗等地区延伸,带动更多的低收入农户脱贫增收。
沭阳县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有7.2万户、23万人。紧盯高质量脱贫,周铭敏意识到,必须精准施策,抓产业、促就业、重“造血”。一方面,周铭敏积极推动花木主产乡镇向贫困乡村辐射,带动贫困乡村发展花木产业近10万亩,数千户低收入家庭就业增收。另一方面,农村电商也是是沭阳的优势产业,她组织出台政策,放大电商扶贫效应,通过培训、结对帮扶等,扶持低收入户创业就业。23万低收入人口中10%以上通过电商实现脱贫。
追溯沭阳县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在攻坚脱贫奔小康的富民篇章中,电商扶贫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打造电商扶贫方舟,我们主要的使命就是做个忠实的、有远见的‘店小二’,通过不断变换服务思维、创新服务举措,为广大低收入户和创业者做好服务。”周铭敏说。
【周铭敏感言】习近平总书记今天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令人鼓舞。我将不遗余力巩固好现有的脱贫成果,做大做强花木电商、木材加工等沭阳的特色扶贫产业,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转变,为实现乡村振兴打牢基础。
对口扶贫 集体:
江苏省对口帮扶陕西省工作队:
架起苏陕扶贫协作连心桥
江苏陕西对口帮扶协作取得决定性胜利!去年2月27日,千里之外的三秦大地传来好消息:铜川市印台区等29个县(区)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陕西56个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
“最后摘帽的29个县(区)分布在6个大市。革命老区县25个,深度贫困县(区)10个、全部集中在秦巴山片区,是难啃的硬骨头。”陕西(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苏陕工作队领队杭海去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这得益于精准结对、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开展产业、就业、教育、健康、消费等扶贫工作的持续开展。
苏陕协作始于1996年。201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召开后,江苏省对口帮扶陕西省工作队靠前作战,与当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决战决胜、攻城拔寨的劲头打响脱贫攻坚战。
图片
尽锐齐出战、攻克难中难,在帮扶工作队不懈努力下,苏陕年度帮扶任务均全面超额完成、帮扶地产业发展“造血”功能不断增强、苏陕协作创新做法持续彰显。
2016年以来,江苏省财政划拨援助资金74.13亿元,五年年均递增114.6%,56个贫困县县均1.32亿元,累计实施帮扶项目5104个,带动116.49万贫困人口增收。
五年时间里,我省选派了268名援陕干部、3397名专业技术人才;帮扶工作队为其引进产业帮扶项目445个,完成投资140.9亿元。两省共建富平丹阳等10个园区,引导入驻企业58个,完成投资38.7亿元,援建扶贫车间349个。
陕西圣唐乳业有限公司就是落地在苏陕扶贫协作富丹产业园内的一家企业。“江苏企业家创新、务实、合作的精神,江苏干部担当有为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该公司总经理李钢锋认为,苏陕扶贫协作不仅带来了资金支持,更提供了帮扶理念,提升产业发展。
【江苏省对口帮扶陕西省工作队感言】苏陕两省同饮一江水,心手相连的兄弟情、战友情、伙伴情越来越深厚。此次苏陕工作队获得了国家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是全体援陕帮扶干部队伍的集体荣誉。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苏陕工作队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助推两省对口协作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对口扶贫 集体:
南通援疆工作组:扎根新疆,情暖边疆
初春,新疆伊犁河谷地区春寒料峭,南通援疆工作组已先行一步,根据伊宁县实际情况亮出“十八般武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在伊宁县萨地克于孜乡,村民马秀兰正忙不迭地在大棚里扦插菊花。在南通市援疆工作组“牵线”下,如今南通的市花成了当地花卉基地的新“名片”。全面移植嫁接南通市的轻纺产业优势,经过援疆工作组不懈努力,已成功引进企业近20家,吸引当地各族群众就业5000多人。
图片
“我们会同受援地各族干部群众,克服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咬紧牙关,废寝忘食,全力推进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招商、招工、培训、运营工作,在一片荒地上成功建起了一座占地4平方公里的‘伊宁县轻纺产业区’。”南通市对口支援新疆伊宁县前方工作组负责人张华说,“为了能培育好一个优势产业,我们还多次奔赴内地去考察、去洽谈、去招商,天津、郑州、石家庄、徐州、南京、南通……处处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南通是“教育之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援疆工作组实施“组团式”教育援疆脱贫工程,大幅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精心打造各族群众“家门口的南通学校”。创新实施“百名南通名师进伊宁”行动,共引进40批次近300名南通名师参与援疆。工作组还精心实施全国最大的援疆公益项目——“让阅读照亮边疆孩子的未来”爱心图书捐赠行动,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共募集图书110多万册,价值2000多万元,实现了“三个确保”:即确保在伊宁县的每个学校建成一个图书馆,确保在每个班级建成爱心图书角,确保让伊宁县的每一个孩子课外读本拥有量达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水平,彻底改变了伊宁县贫困孩子无书可读的被动局面。
南通援疆干部的足迹遍布山野乡村,和老百姓同吃同住,被各族群众亲切称为“江苏来的援疆天使”。
【南通援疆工作组感言】今天受到表彰,南通援疆工作组全体成员都很激动、很振奋,也很受鼓舞。我们将继续把南通市的优势和伊宁县的所需紧密结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今后援疆工作的重要抓手,把“塞外江南”建设得更美更好。
省内扶贫 集体:
福村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构建中国农村“第二医保”
因病致贫是造成农村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何发挥社会力量缓解全国农村中低收入家庭容易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从2017年开始,福村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77名成员为了同一个目标——“为中国村民共享安心医疗”,走到了一起。
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民族路8号出发,福村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国首创村民慈善互助福村宝模式,全心全意构建中国农村“第二医保”,通过组织“村民个人出一点、村集体支持一点、社会赞助一点、政府引导一点”,多渠道筹集资金,极高效率地缓解了农村大病支出型贫困问题。
图片
这个农村“第二医保”到底好不好用,村民最有发言权。江阴市涂镇村民张亚华仍然清楚地记得,去年12月底,正在苏州医院接受胃移植治疗的他不用为治疗费发愁的那份从容感。“要知道,对于普通农村家庭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我当时从村里的‘村民医疗互助’资金中领到差不多三四万元。第一次报销了医疗费一万四千多,心想是不是算错了,怎么会这么多,打电话确认再三才放心。”张亚华说。正是“福村宝”创新医疗互助,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福村宝”成为农村群众交口称赞的“第二医保”,激发了农村守望相助、乐善好施传统美德,推进了乡村善治,增进了干群关系,实现了防致贫、防返贫、稳脱贫的综合效果,为探索解决相对贫困提出了新的实践。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国已有7省55个县区实施,覆盖人群500余万,群众平均参加率75.3%,累计筹集资金5.16亿,有43.9万人次享受补助金3.45亿元,住院群众医疗负担平均减负27.1%,其中建档立卡户等困难群体平均减负37.4%。例如,在淮安市涟水县,17个省定贫困村通过开展群众医疗互助,6097名建档立卡户住院医疗负担平均减轻了41.2%。
【福村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感言】短短几年,福村宝在几百万的群众中有了非常好的口碑,今天又得到了中央高度的肯定,更加激励了我们要以更专业更高效的服务,让“福村宝”村民医疗互助项目成为更多乡亲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来源:江苏1号 (撰文:Echo 图片:交汇点、受访者提供)
编辑: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