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福建答卷】千里情牵一盘棋

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团庄村牧民有养羊的传统,在福建莆田援疆干部的帮助下,养殖业逐渐壮大,成为致富的好帮手。徐锡思 供图

东南网2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游笑春)“你从八闽大地走来,带着海风,带着温暖;几回回梦里回到六盘山,闽宁情谊割不断……”这一首动人的歌曲,唱出西部人民对福建的由衷感激。

东西协作,对口支援,是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从1995年福建省对口援助西藏林芝起,20多年来,福建改革发展的创新理念和福建人民爱拼会赢的精神财富,在祖国的西藏、宁夏、新疆、甘肃等地开花结果。福建,成为西部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助力。

闽宁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开创、亲自指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事业。

1996年,“八七”扶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东部比较发达的13个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的战略部署。福建与宁夏两省区就此千里“结亲”,建立对口帮扶关系。

“宁夏和福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着明显不同,彼此协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协作,促进闽宁双方共同发展。”在1997年4月16日召开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的会议记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习近平这样定位闽宁两省区的携手扶贫发展战略。

那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对口帮扶协作原则。25年来,闽宁两省区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共同努力、接续奋斗,推动闽宁协作从最初的单向输出到如今的互利共赢,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的典范。2020年,闽宁对口协作援宁群体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闽宁镇,是东西协作的成功典型。“天上无鸟飞、地上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砂粒跑”,是西海固地区困难群众曾经的生存环境。当“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设立一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移民开发区,成为开创性设想。

一片戈壁荒滩,踏上了成为“江南小镇”的蜕变之路。25年来,福建和宁夏共同整合优质资源和力量,政府、企业、社会齐发力,最初只有8000多人的闽宁村,发展成6个村6万多人的闽宁镇。东西合力,从无到有,闽宁镇崛起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劳务产业、光伏产业、旅游产业等五大产业。在闽宁镇的示范带动下,涌现了110个闽宁协作示范村、20多个闽宁协作移民新村、320个易地搬迁安置区,累计接收易地搬迁移民100多万人,“闽宁示范村”模式在全国推广。2021年,闽宁镇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同样的蜕变,也发生在新疆。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二十里店村,曾经是偏居一隅的小村落。2018年5月起,福建援疆前指投入1700万元,在二十里店村开展“闽疆生态村”建设,实施“十个一”工程,使该村村貌焕然一新,成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示范村。

闽水天山情依依。1999年开始,福建派出八批1000多名援疆干部人才到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工作。他们胸怀热忱报国心,以大美新疆为故乡,把各族人民当亲人,挥洒一腔激情,展现一身才华,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昌吉州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昌都,被称为“藏东明珠”。2016年7月起,福建对口支援西藏的地区从林芝调整为昌都。“十三五”时期,福建累计投入到昌都的援藏资金11.3亿元,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2020年6月,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还协助紫金矿业与西藏巨龙铜业达成总价38.83亿元的股权转让协议,福建援藏最大项目由此诞生。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还创新采取“短小精专”的组团方式,不断做出在行业领域填补空白的业绩。

2010年,国家确定厦门市与甘肃临夏州结对,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当年,临夏州全州完成生产总值刚刚超过100亿元,贫困面高达30.6%。厦门瞄准临夏当地贫困发生的成因和症结,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以国企为先锋队,促使当地经济结构、产业形态和生产方式发生质的改变,真正做到授人以渔、斩断穷根。

在甘肃定西,机制创新正为东西协作贡献越来越多的福建智慧。2016年起,福州市为定西建设了扶贫惠农资金监管网,让15亿元帮扶资金接受群众“指尖上的监督”。此外,“通过实施劳动力季节性转移实现贫困人口增收——福州与定西劳务协作案例”和“通过对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实现地区减贫——福州·定西生态扶贫合作案例”入选全球110个最佳减贫案例。

2016年7月,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跨越千里、守望相助。20多年来,福建一批又一批的队员,躬身为桥,消弭东西间的距离。他们为西部地区植入了来自福建的创新理念和精神财富,送去了资金、人才和智力帮扶,走出了开发式扶贫的路子。福建,成为加快西部地区扶贫攻坚进程,促进贫困群众形成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力量。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掉队。在新发展阶段的新起点上,福建正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完善机制,巩固东西协作和对口支援成果,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加强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助力西部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故事

一袋水泥背后的“援藏力量”

东南网2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晓强)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的海螺水泥厂,是福建援藏队助力昌都的重点扶贫产业项目之一。该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建有一条产能达2500吨/天的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以及相关生产生活辅助设施,2020年8月点火投产。

从2016年7月起,福建对口支援西藏的地区由“西藏江南”林芝调整为“雪域高原”昌都。昌都建档立卡群众人口数量多、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整个西藏脱贫攻坚的三大主战场之一。

如何在昌都乃至西藏的脱贫攻坚战中更好地发挥“福建力量”?

福建将产业项目作为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催生了八宿海螺水泥、西藏成功红天麓酒庄、夯达高原农特产品加工园等一批使当地产业实现质的飞跃的好项目、大项目。

福建援藏队在八宿调研时发现了当地漫山遍野的石灰岩,于是思考利用石灰岩资源发展产业。经过招商引资,海螺水泥项目于2018年签约落地,并于2019年4月动工建设。

2019年10月,随着海螺水泥工程量的加大及员工的增多,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增大,导致同用一股溪流水的西巴村出现用水紧张的情况。村民自行去海螺水泥取水口,断了其水源。

得知情况后,援藏干部立即赶赴现场协调。“这是西巴村民乃至全县人民脱贫致富的好产业、好项目。”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八宿工作组组长林谋东耐心地向村民讲解该项目的重大意义,逐渐取得村民的理解。

随后,援藏干部前往取水口调研,并提出新建工业用水取水口、市政管网同步连通至海螺厂区的方案,解决了农牧民和项目用水问题。

海螺水泥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了468天。“如果没有福建援藏干部,不可能会有这么快的速度。”水泥厂负责人说。

为了拓展海螺水泥下游产业,2019年12月,援藏干部协助八宿县通过网上招商引进亿恒达公司。2020年4月,亿恒达与该县投资公司联合成立汽车运输服务公司,对接海螺水泥的运输需求。

在福建等援藏省市企业的倾情帮助下,2019年底,昌都11个县(区)如期实现全部脱贫摘帽。而今,随着八宿海螺水泥、西藏成功红天麓酒庄等援藏项目相继投产、发挥效益,昌都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昂首向前!

团庄村里福味浓

东南网2月26日讯(福建日报 徐锡思 黄琳)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清水河乡团庄村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258套牧民新定居房鳞次栉比,村里道路四通八达。牧民黑扎提·胡玛热别克的新家就在这里,屋内干净整洁,温暖如春,香气十足的奶茶,沁人心脾。

2018年,在福建援疆资金的扶持下,他只花了不到3万元,就搬进了这套83平方米的新房。

“那之前全家的收入只够温饱,冬天要化山里的雪水喝,生活很不方便,家里的土坯房遇到融雪就担心被洪水冲坏!”黑扎提说,这几年村里实施新农村建设,孩子们接受了免费教育,家门口有了卫生室,汽车、电冰箱、电视等现代电器也融入了牧家生活。党和政府的关怀帮村民树立了奋斗奔幸福的信心,黑扎提干活比以前更勤快——他养了200多只羊、120头牛,还种了150亩麦子,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黑扎提的新生活,只是福建携手昌吉州奔小康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时期,福建援疆莆田分指挥部累计在团庄村投入援疆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了定居兴牧工程,配套给排水、道路、供电等基础设施,发展肉羊产业、中草药种植、玉石加工等特色增收致富产业,现在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牧民变村民”的黑扎提就是福建援疆受益者,一家子跟村里的汉、哈萨克、维吾尔等各族同胞,一起过上了安定富足的新生活。

数 说

30.44亿元

25年来,福建省、对口帮扶市县(区)及其社会各界已投入宁夏帮扶资金30.44亿元,其中,省级财政累计投入无偿援助资金19.34亿元,对口帮扶市县区投入7.11亿元,社会各界捐助折款3.99亿元。

110个闽宁示范村

25年来,闽宁协作建设了闽宁镇等生态移民示范乡镇和110个闽宁示范村,福建先后援建公路385公里,打井窖1.5万眼,修建高标准梯田22.9万亩,完成危房危窑改造2000多户。

9万多名贫困学生

帮助宁夏新(扩)建学校259所,资助贫困学生9万多名,援建妇幼保健院、医护培训中心等卫生项目349个,建设了一批儿童福利院、体育馆等社会福利项目和文化体育设施,近60万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5700多家闽企

目前,在宁闽籍企业(商户)达5700多家,8万多闽籍人员在宁从业。宁夏在福建建立7个劳务工作站和1个劳务联络点,5万多人在福建实现稳定就业,年均劳务收入超过10亿元,贫困家庭可支配收入的40%来自劳务。

15604户富民安居

据悉,“十三五”时期,福建援疆安排脱贫攻坚资金15.25亿元,累计帮助3512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累计完成14758户富民安居、3725户定居兴牧、745户两居配套。2020年帮助昌吉州全部贫困村(自治区级标准)实现脱贫摘帽,助推昌吉州实现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连续26年

福建已连续26年精挑细选派出9批共484名援藏干部人才进藏开展工作,先后推动受援地林芝和昌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十三五”时期,福建已累计投入受援地扶贫领域援藏资金11.35亿元,实施项目230个,建设小康示范村11个,安置贫困农牧民1200多户6000多人。

吸纳劳动力10646人次

五年来,福州市累计对定西市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1.23亿元,实施帮扶项目704个,引进63家企业,引导企业实际投资额10.15亿元;共吸纳定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646人次到福州就业,定向招聘381名定西籍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进入福州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定西市贫困人口从2016年底的46.36万人下降到2019年底的4.1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底的17.65%下降到2019年底的1.58%。

(福建日报记者 游笑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