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35项省级非遗齐亮相!

图片
推开井陉县的大门,不仅有美食美景还有浓浓的文化气息,截止目前,共有1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35项。井陉拉花、井陉晋剧、桃林坪花脸社火、南张井老虎火已升级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就和小编一起走进井陉,看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吧!
井陉拉花
图片
(注:图片来自网络)
井陉拉花,井陉拉花最早源于民间的节日、庙会、典及拜神时的街头广场花会。到了20世纪初,拉花已经十分盛行,成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有山西梆子不离口,井陉拉花遍地扭"的说法。
井陉晋剧
图片
(注:图片来自网络)
“井陉晋剧”流传于石家庄市西30公里的井陉县。该县是千年古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感恩文化之乡。井陉与山西接壤,故井陉人酷爱晋剧。19世纪中叶,晋剧传入井陉,到20世纪初,可谓“村村有戏楼,人人唱晋剧”。
桃林坪花脸社火
图片
(注:图片来自新华网詹新城 摄)
桃林坪花脸社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社火集中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它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
南张井老虎火
图片
(注:图片来自网络)
南张井老虎火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火"是井陉县南张井村村民对"烟火"的俗称,"老虎火"就是用制作成老虎状的道具放烟火。
韩信背水一战的传说
图片
(注:图片来自于kouzhaodashu博客)
背水一战,又称井陉之战,发生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汉军和赵军在井陉交战,汉军大将韩信利用赵军主帅陈馀轻敌之心,摆下兵家大忌的背水阵,鼓吹本军将士奋勇作战以求死里逃生,并另调两千轻骑趁隙夺取赵军军营并在军营内插满汉旗。赵军想回营稍作歇息之余惊见本营插满汉军旗帜,以为汉军已经俘获赵国的国王和将领们,大势已去,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慌潜逃一哄而散。
南平望拉花
图片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南平望拉花刚劲洒脱的表演,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再现了当时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人们渴望太平的场面。对研究古代的人文历史,创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石家庄丝弦
图片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河北省级非遗庄子头丝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唱腔。庄子头村的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能唱上几句,田间地头丝弦唱腔声时常萦绕,为小山村增添了一道别致景色。
微水丝弦
图片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微水丝弦戏剧是典型的石家庄丝弦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微水丝弦唱腔以真声吐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低声拖腔,旋律逐级下行,激越悠扬,粗犷奔放。丝弦在井陉有深厚的民本基础,群众喜闻乐见。
井陉县南良都斗火龙
图片
(注:图片来自于河北农民广播微信公众号)
座落于井陉县县城东五公里石太高速路口的微水镇南良都村,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斗火龙这一民间艺术就在这里诞生并世代传承。斗火龙艺术特征鲜明,创意独特,设计合理,动物形象逼真,表演场面宏大。
微水武术
图片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微水村位于太行山东麓,为井陉县政府所在地,现有村民六千余人。自古为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铸就和陶冶了微水人的崇文尚武乡风。微水武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经过几百年的演练传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特色。
梁家鹦垴拳
图片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鹦垴拳因村名而得,鹦垴拳能活跃文体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可防身健体,其中,有些独特动作可供有关武术专家研究,对传承中华武术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南张村面塑
图片
(注:来源河北新闻网)
南张村面塑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系列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传承面塑技艺。
井陉绵河水磨技艺
图片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绵河水磨既节约能源,又方便人民生活,经营者可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旧时,当地就有“家有连轴转,赛过坐知县”的俗语。水磨磨出的面粉易保存、口感好、无污染,有益人民身体健康。
南张井干礤石墙技艺
图片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南张井干礤石墙起始于南张井村,因为当地自然条件和生活需求,促使南张井人发明了干礤石砌墙技艺。
于家石头建筑技艺
图片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于家石头建筑将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至,全村一色青石建筑,一律就地取材,一刬农家手艺,一派古村风貌,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
窦王醋酿造技艺
图片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窦王醋酿造技艺历经世代衍传,为丰富当地群众的饮食生活、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地域经济做出了贡献。
井陉窑传统烧制技艺
图片
(注:图片来自于新华网)
井陉窑传统烧制技艺是指太行八陉之五的井陉,自古又称四省通衢,井陉窑烧制技艺在隋代已完全成熟,唐、五代时与邢、定同时生产着"官"字款白瓷,成为河朔三镇之一,统治镇、冀、深、赵四州长达160年之久的成德军的官窑。
井陉实打石酒酿造工艺
图片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传承井陉传统酿酒技艺的“实打石”酒精选本地优质小麦、豌豆、高粱、稻谷等原粮,加上独有的天然矿泉水,成品集甜、绵、软、净、香于一身,虽为本地佳酿,亦为业内人士所称道。
核桃园打树花
图片
(注:图片来自于新华社蒲东峰 摄)
因炽热的铁水喷溅形成的火花酷似烟花,“打树花”成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古老“焰火”留存至今。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核桃园村的“打树花”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民间艺人将铁水打到树枝上,通过树枝的阻挡使铁水溅射到四周,这样打出的“树花”不仅范围大,而且形状美观。
苍香玉屏袋
图片
(注:图片来自于河北省文化产业协会)
苍香玉屏袋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原中医院院长武小妮主任医师根据祖上几代密传之方(接传时叫香袋),经查阅大量资料,又进行药物筛选,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实验、改进、创新的中医疗法。经省专家定名为“苍香玉屏袋”,用以防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和消化不良。
井陉赵庄岭皇纲
图片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
“皇纲”也称“颠杠”,是赵庄岭火帝庙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目之一,它以再现古代帝王之皇家气势而闻名遐迩,倍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整个场景蔚为大观,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再伴以颠动时箱环拍击箱子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和奏乐,形成一种粗犷而豪放的艺术效果。
长岗龙母文化
图片
(注:图片来自网络)
龙母文化,起源于西江中游南岸的都杨镇降水村,因降水河在此汇入西江而得名。两千多年间,龙母文化传承上至苍梧、下至珠三角,而后又在广大的岭南地区传播到了海外,风靡世界。
井陉孤山感恩文化
图片
(注:图片来自网络)
井陉孤山因二千六百多年前赵氏孤儿被义士程婴舍子相救藏于此山抚养成人而得名。感恩文化在井陉孤山历史悠久,已融入当地人民的生存意识、生活习俗和社交礼仪中。2007年5月,中国文联命名井陉孤山为“中国感恩文化之乡”。
栾庄海龙湾龙文化
图片
(注:图片来自网络)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精髓的所在。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和文化标志,龙的形象早已渗透入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老龙湾处处可见以“龙”为标志的景观,用不同的形式体现着“龙”文化。
北秀林马火会
图片
(注:图片来自新浪)
井陉北秀林马火会是河北省的汉族民俗活动,北秀林村马火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影响甚广。被称为河北省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植根于汉族民间,装饰于节日,长期以来起着丰富汉族劳动人民精神生活,反映美好的愿望。
井陉婚俗
图片
(注:图片来自网络)
井陉婚俗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久远,场面热烈、欢畅、喜庆、祥和,在汉族婚俗中极具代表性。婚礼规模以不同区域、家庭条件和地位确定,婚嫁礼仪、婚庆典礼风格不同,礼仪乡风繁多。婚礼包括提亲、迎亲、拜堂、喜宴、摘食奁、闹洞房等程序。
丧葬习俗
井陉的丧葬习俗有着很鲜明的地方特色,井陉人民素有“厚葬”老人的传统习俗,事前“择地扎坟”,事后“掘土造墓”,葬礼仪式繁杂而隆重。
九曲黄河灯
图片
(注:图片来自新华网)
“九曲黄河阵”灯会由历史上的“联庄会”——板桥庄从古传承至今。“九曲黄河阵”简称“转黄河”,每年从正月初八起,由黄河会古阵图传人“黄河头”在古老的“黄河地”上画地设图,插杆为阵。正月十五、十六入夜形成高潮,“灯满城,城满人,象征一年好收成。”十八晚上圆灯,由民间“社火”交兵闯杆破阵。
云盘山人祖祭典
图片
(注:图片来自网络)
云盘山“无生老母”庙会,被列入河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生老母”相传是人类始祖,由天地孕育而生,名“无生”。祭祀“无生老母“,其实是表达了人们对祖先的祭拜和崇敬之情。每年三月十一至十五、十月十一至十五,是井陉云盘山“无生老母”庙会,三月十二是参加祭典人最多的日子。
虎皮庄天下太平灯
图片
(注:图片来自网络)
该项目是一种年节民俗文化,它形象逼真,阵式多变。过去灯具的造型用高梁杆、铁丝做成,每个灯周围用毛头纸按灯具的造型糊好,在每个灯具上挂上剪好的各色纸花,再画上各种威猛的兽图或各种花草树木,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技术性。
南王庄转黄河
图片
(注:图片来自长城网)
井陉县南王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黄河”,在石家庄市西部井陉县南王庄村,流传着一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民俗活动——“转黄河”。“转黄河”也可称“九曲黄河阵”灯会,是一种民间传统的社火形式。
台头邳彤祭典
图片
(注:图片来自网络)
邳彤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药王,他是上天的一位天使,玉帝派他到人间救苦救难。台头村的周围漫山遍野,开满野花,人们认为是邳彤显灵,此花叫做“邳彤花”或“邳花” 。这里建有寺庙,庙上有对联“神人神医神庙神灵尽显,奇方奇药奇效奇妙无穷”横批“神奇药王”。
东岳祭典
图片
(注:图片来自网络)
井陉东岳庙文化节,是古邑历史上最早的庙会文化节之一,以其形式独特享誉驰名,形成了集信仰、商贸、娱乐于一身、历岁久远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罗庄打铁火
图片
(注:图片来自网络)
在井陉县罗庄村,每年正月十九都会表演一种古老民俗传统“打铁火”。 罗庄打铁火始创于300多年以前。它凝聚着先人们追求幸福的虔诚,也寄托着乡亲们祈福禳灾的美好愿望。
井陉木雕
图片
我国木雕技艺历史久远,很难考证准确的始创时间。但根据井陉县许氏后人保存着一尊木刻唐代释迦牟尼头像来看,井陉木雕技艺最晚也始于唐代。现据许氏家谱记载,清康熙年间的许博文是井陉较早的木雕艺人。由于许博文木雕技艺出众,清康熙三十九年被朝廷招入“内务府造办处”,做专业木材雕刻匠艺。清朝灭亡后,他的第8代传人许县将手艺带回家乡,并以家族传授方式传承至今。
木雕技艺需要有扎实的美术基础,每雕刻一件作品之前必须有个周密的艺术构思,打好腹稿后方可开始动刀雕刻。木雕分为四种,即深浮雕、薄浮雕、浅浮雕和镂空雕。浮雕最早源于建筑装饰,比如以前房梁、明柱上的雕刻,后演变到家具上。传统薄浮雕的深度是2毫米到5毫米之间,要求一刀一凿,刀刀一下过,不能重复第二下,否则不能过关。井陉根雕世家许氏族人铭记祖训,始终坚持传统技艺的操作流程,牢记“一刀刻一下,一下凿一刀,刻刀顺线走,线面成接合”的许氏雕刻艺诀。所用雕刻刀具大多是依照祖上留下的样式,找村里的老铁匠订做的,一般工序不需使用现代电动刀具。只有这样,刻出来的作品才能体现出层次感和立体感,达到自然流畅栩栩如生的效果。
为了使井陉木雕更好地活态传承,许氏传人许红阳成立了河北华魂木雕工艺品有限公司。他继承传统,敢于创新,按照习总书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特意创作出一件大型崖柏根雕作品。这件作品两米长,500多斤重,共雕刻了11匹骆驼,和5个人物,寓意为“一带一路”“五通大道”,旁边还雕出形似险峻的玉门关。
2016年,这件作品被匈牙利驻北京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带到“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另外,他的崖柏作品“美人鱼”于2014年还荣获雕塑界重要奖项——刘开渠奖。其他许氏族人的作品也遍及华夏大地,被世界佛教联合会、河南省少林寺、灵岩禅寺以及衡水天宁寺先后收藏。
目前,许氏后人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关注支持下,确保传统技艺不再丢失,加大力度保护老祖宗传下来的古方古法,不忘初心,守住匠心,为新时期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来源 | 文化馆 网 络
编辑 | 韩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