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不仅要改尊称号,也要把冕旒改通天冠

图片
图片
图片
无论是人类最初的部落联盟,还是后来的皇帝。作为众人中的唯一,在服装和帽饰上都要有一些与众不同。
其中,冕旒就是最古老的礼冠之一。相传,冕制起于皇帝,至周代逐渐完备。冕冠的顶部有一块长形的冕板,叫“延”。通常情况下是前圆后方,用以象征天圆地方。在的前后檐,垂有若干串珠玉,这些串珠就是“旒”。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冕前后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帝王们视事观物,不可太通明,既要能看清大体,又要能容纳一些细小的瑕疵。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实施郡县制”等功绩。他又是一个极其严苛的皇帝,不仅要在称号上与以往的帝王不同,称“皇帝”,而且还要眼睛里不揉沙子,凡事要看得清、辨得明,于是就废除掉冕旒,采用楚冠的形制,改戴通天冠。这一实行,就是一千多年,直到清朝入关,才被废除。
这不是我乱说的,《杜佑·通典·礼志》中记载:“秦制通天冠,其状遗失。”汉代蔡邕在《独断》中也说:“通天冠,天子所常服,汉受之秦,礼天文。”当时的通天冠长什么样子呢?《后汉书·舆服制》记载:“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
在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中,对通天冠有一块专门的介绍。用得一张图片是“《送子天王图》中戴通天冠者”,配的文字是“唐代皇帝着朝服时,一般戴通天冠,是等级最高的冠帽。流勇韩幹代时又叫高山冠,‘前有高山’,即前部有高起的金博山,上面饰有蝉纹,后来这部分变成‘圭’形,并且逐渐缩小。唐代有时在其中加饰珠翠,更加富丽堂皇。宋明通天冠基本造型与唐代一脉相承。”
又配有6张图片给我们介绍了从东汉到明代通天冠的演变历程。我在翻看自己的历史照片时,发现了一张曾在开封清明上河园里拍到的一顶宋时的通天冠。可以肯定地讲,这一顶是仿制品,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它卷云般的形状,戴在头上后,再用银簪和冠缨固定,众多琪珠点缀,高贵典雅,尽显帝王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