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中国飞豹战机,英国军迷直呼眼熟,长得像的还有好几种

在咱们国产战机发展历程中,“飞豹”歼击轰炸机具有很特殊的意义。它也是第一种完全摆脱苏制、俄制战机设计风格的国产战机,以致于,日本飞行员首次见到它大吃一惊,英国军迷更是直呼“很眼熟”。
2019年7、8月,我国空军派出了多种战机,飞抵俄罗斯梁赞州嘉吉列沃军用机场。当地的俄罗斯航空爱好者,也把这些中国战鹰的训练飞行情况,拍摄成片放到了社交媒体上,获得了很高的反响,相比还有图-16底子的轰-6K,对于歼-10和歼轰-7A“飞豹”战机,不论是俄罗斯还是外国的军迷,都觉得很新鲜、很陌生。
图片
图片:参加“和平使命”的“飞豹”
记得有一个英国军迷的留言让笔者印象十分深刻,“第x分钟x秒,这种大型双座战机叫什么,怎么和皇家空军的美洲虎攻击机那么像?”相比歼-10A,“飞豹”战机体型庞大、气势不凡,而不论是双座布局还是进气道、起落架,“飞豹”的确和英法合作的“美洲虎”攻击机有几分类似。
图片
图片:“飞豹”美图
相比稍早研发的歼-8II,“飞豹”是国内第一种超音速歼击轰炸机。作为轰-5的后续机,最早命名为轰-7的“飞豹”设计之时,也是我国航空工业和西方开始交流的时期,因此设计之初就摆脱了俄制战机的烙印,比起与之竞争的洪都强-6变后掠翼歼击轰炸机,沈阳的歼轰-8(两侧进气的歼-8II雏形),“飞豹”技术方案比较成熟、折中,因此历经多次起伏,在1988年末首飞成功。
图片
图片:飞豹的进气道辅助进气门打开
气动布局和整体布局上,“飞豹”的确有欧美战机的特点。串列布局座舱视野比苏制战机优越很多,比较类似于F-4“鬼怪II”,它首次采用二元不可调进气道,旁边还带有2个辅助进气门,这个和“美洲虎”如出一辙,而“飞豹”还在国产战机中首次使用小间距外八字形机身主起落架,而包括歼-8II在内的之前所有国产战机,都受苏制战机影响,采用简单的翼下主起落架,严重影响了武器挂载的效率,“飞豹”的起落架,和“美洲虎”也是很像的。
图片
图片:阿曼的“美洲虎”国际型
当然,体型上来说,“飞豹”最大起飞重量达到28吨,几乎是16吨的“美洲虎”的2倍大,后者主要也是单座型,武器挂载能力也弱不少,作为一种70年代服役的超音速攻击机,英法空军的“美洲虎”基本都退役了,但印度空军仍然在改进“美洲虎”,甚至为它安装无源相控阵雷达,携带“海鹰”反舰导弹执行对海打击任务。
图片
图片:印度空军的“美洲虎”
在国际上,同时期研发的战机中,还有一种比“飞豹”更像“美洲虎”,那就是日本的三菱T-2/F-1战机。T-2超音速高教机是1971年首飞,比“美洲虎”晚了3年,但气动布局和它基本上是一个模子,甚至使用的发动机,都是罗罗的“阿杜尔”涡扇发动机,在T-2基础上研发的F-1“支援战斗机”(攻击机),可以携带空对舰导弹执行对海作战任务。
图片
图片:“东瀛美洲虎”——三菱F-1
另一种更冷门的战斗机,也很像是“美洲虎”,那就是前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合作研发的J-22/IAR-93“鹰”。它们是在70年代中期首飞成功的,比T-2还晚一些,也是单座攻击型和双座高教型,但发动机是授权生产的罗罗老式的“毒蛇”Mk633-47涡轮喷气发动机,远不如“阿杜尔”,比第一代大推力军用涡扇“斯贝”也要差,严重限制了J-22的性能,但时至今日,塞尔维亚空军仍然在使用少量的J-22。
图片
图片:“巴尔干美洲虎”——J-22
应该说,虽然“飞豹”在研发时也受制于很多的客观条件,比如缺乏前缘机动襟翼导致低空性能不优秀,还是机械增稳飞控系统,但整体上的确是脱离了苏制战机的影子,以至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航空自卫队的飞行员第一次在空中见到它时,大吃一惊,其滞空能力比F-4EJ“鬼怪”还要强,更令他们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