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人们除了认为是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之外,作为军事巨人的苏联,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2005年,前苏联中央档案馆解密的一份绝密文件揭示出了惊天真相:苏军曾计划抢先对德国发动毁灭性的进攻——"大雷雨"行动。
如果想要了解苏联在二战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首先就必须先了解苏联在当时的处境。当希特勒执掌的纳粹德国迅速崛起之后,整个欧洲战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此时的英、法、美等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但企图将德国这股祸水引向苏联,而且还在与苏联联手应对德国的谈判中毫无诚意。
斯大林对英、法等国极端失望,于是他宣布停止了与英、法军事联盟的谈判,转而开始与德国接触。与此同时,德国已经做好了发动战争的准备,但是希特勒为了避免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德国也必须要先稳住苏联这个强大的对手,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迅速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虽然与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并不代表苏联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此时的苏联与德国如出一辙,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同样面临着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境地。在西面,德军已经开始横扫欧洲了,闪击波兰,逼降法国,出兵北非,把英、法联军赶过英吉利海峡。
而在远东,侵占了中国东三省的日本一直在策划北上,并于1938年和1939年发动了张鼓峰和诺门坎战役。虽然苏军是击退了进犯的日军,但苏联与和日本关系的陡然紧张,尤其是在日本与德国结为盟友之后。为了避免两面作战,苏联又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在东方稳住了日本。
应该说,苏联和德国都渴望能占据整个欧洲,所以苏联和德国的大战在所难免,剩下的只不过是谁先开战和谁最终获胜而已。
此时的德军已经横扫了欧洲,甚至是连一个像样的对手都没碰到,看到了如日中天、战斗力正处于巅峰状态的德军,所以希特勒才狂言“苏联就像一座破房子,只要在门框踹上一脚就会倒塌”。
接下来的事情就举世皆知了,希特勒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苏联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被德国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然而当德军突入苏联境内之后,同样是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因为到处都是兵力密集的苏军,例如在基辅,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就不得不求助于中央集团军群,请古德里安的第二装甲集团军协助他们款待那些望不到边的苏军,最终光俘虏就抓了近70万。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苏军会在西部边境地区聚集了如此数量惊人的部队?如果说只是为了防御德军的入侵,为何其兵力部署是如此的靠近边境线?要知道,在当时的苏军之中并不乏名将,而斯大林本人更是一位卓越的战略家,为何如此兵力密集的配置却又明显的缺乏战略防御和战略纵深?
德军元帅曼施泰因在其著作《失去的胜利》第八章之中,曾对苏军的战略意图进行过分析:“关于俄国部队的部署究竟是防御性的还是攻击性的,如果考虑到在俄国西部所集中的兵力数量,以及在比亚威斯托克和腊瓦两个地区附近所集中的强大装甲兵力,那么我们也许应该附和希特勒的说法,那就是俄国迟早会采取攻势”。
一位参加了整个苏德战争的德国老兵狄科(据说在战后还获得了博士学位)曾深信不疑地说“我从攻击的第一天就参加了,在苏联所看到的一切使我相信,俄国人已经做好了进攻的准备。我们在苏联一个接一个地打大包围战,遭遇的苏联军队简直是无穷无尽,开战短短两个月内,光是俘虏的俄国士兵就有300多万人,那简直就是人海。后来我才知道,俄国人在临近德国的西部各军区一共部署了170个师,超过他们陆军总数的半数以上,这么多的军队放在德国边境附近仅仅是为了防御?我不相信。
作为军人,敌手是处在防御状态还是处在攻击状态,这是可以在作战中感觉出来的。要知道,没有任何一只军队会同时处于这两种状态,因为俄国人在全力准备攻击,他们缺乏防御的准备和部署,防御纵深更是非常薄弱,所以才会在突然打击之下溃不成军”。
根据2005年前苏联中央档案馆的一份解密文件显示,早在德军发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之前,苏军就已经策划好了攻击德国的"大雷雨"行动计划。
事实上苏联的野心丝毫不次于德国,早在1941年的3月,苏联最高统率部就完成了旨在针对德国的西线扩张战略计划,即"大雷雨"行动计划,并定于1941年6月12日,对德国发动毁灭性的进攻。
按照苏联最初的预计,德国是不可能在西线取得速胜,毕竟英、法也是军事强国,更大的可能是德军将陷于西线泥潭。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两线作战乃是兵家之大忌,德军在西线没有取得决胜之前,根本就不可能挥师东进。
所以,苏联一面与德国合谋瓜分了波兰,一面囤重兵于苏德边境,准备在德军陷入了西线的泥潭之时,从背后猛刺德军一刀。
根据"大雷雨"行动计划的部署:苏联准备投入绝对的优势兵力,用152个师对抗德国的100个师,并选择西南为主攻方向,其主力在切断了德国与巴尔干半岛的联系之后,直扑向波罗的海沿岸,围歼驻扎在波兰的德军,从而对德国形成包围之势。为此,苏军甚至还在6月4日组建了红军波兰师,以备在占领华沙后供阅兵之用。
为了"大雷雨"行动计划得以顺利实施,苏联从1940年6月开始大规模组建机械化部队,并于1941年1月举行了两场大规模的战役和战略演习。
同时,斯大林还将苏军将领之中最擅长进攻作战、指挥了苏日诺门坎战役的朱可夫,从蒙古调往西线兵力最强大、装备最精良的基辅特别军区任司令员,不久朱可夫出任了苏军总参谋长。
此时的斯大林认为红军的规模不但明显强于德军,而且还拥有更多的坦克、飞机和大炮。因此,手握雄兵的斯大林有恃无恐,他之所以调集重兵于苏德边境,决不是因为他预见到希特勒的东进,否则他也绝不会在德国不宣而战时显得手足无措。
至于说双方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实苏联和德国的态度都一样,那只不过是一张废纸,一旦时机成熟就毫不迟疑地将其撕毁。
可以说,苏联准备对德国发动的"大雷雨"行动计划,其规模丝毫不亚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
"大雷雨"行动计划发动的日期原定为1941年6月12日,但由于当时苏联的运输能力有限,无法保障在6月12日前集结所需要的足够部队、燃料、弹药和其他补给品,所以苏军不得不将发动进攻的日期推迟到了7月初。
然而令斯大林万万没有想到,希特勒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赌徒。众所周知,希特勒是在没有彻底解决了英、法联军的情况之下,于6月22日突然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比苏军进攻德军的"大雷雨"行动计划整整提前了十天。
于是乎,全世界都认为苏军是在遭到突然袭击之下,才在战争初期败得一塌糊涂,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继2005年前苏联中央档案馆解密的绝密文件之后,前苏联著名的军事研究专家索科洛夫,在其《二战秘密档案——苏联惨胜真相》之中,对"大雷雨"行动计划以及苏、德两军的战斗力都做了详细的分析:
"即使苏军真的抢在敌人前面动手,比如像先前计划的那样在6月12日发动进攻,那么他们所遭受的损失也不会比'巴巴罗萨'计划实行过程中遭受的损失更小"。
众所周知,1941年的德军战斗力如日中天,战术素养也正处于巅峰状态(尤其是陆军),在战场上很难碰到一个像样的对手,而苏军连打个小国芬兰都是惨胜,两军的战斗力高低立判。
基于德军这种不可动摇的优势,无论苏军是否先动手,即便是"大雷雨"能够赶在"巴巴罗萨"之前下起来,也无法改变在战争初期遭受的惨败。然而随着苏德战争进入了持久战,正如斯大林所预料的那样,苏军的规模不但明显强于德军,而且还拥有更多的坦克、飞机和大炮,因此,胜利的天枰最终将会倒向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