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族村的追梦人:颜值不输丁真,靠跳舞改变命运

在青海海东市化隆县金源乡,坐落着一个安静的小山村--科巴村。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藏族村,相传,这里的先民曾经是吐蕃军队的将军,他们的职责便是屯守军边,而历史的际遇,却使将军的后人成为纯粹的农牧民,于是在山峦和沟壑中有了一个叫科巴的村落。
图片
这里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地带,村子四周是赤色的丹霞。有三百户人家,自古就生活在这么偏僻的环境里。
贫困山区里的舞蹈艺术团
2012年,贫困山区迎来了一位热心人士--王洪波老师。王洪波曾在北航教书十多年,后下海从事金融业。2012年,西安广仁寺的僧人告诉王洪波,自己的家乡“科巴”需要小学支教老师,后来王洪波应承了下来。
图片
一心改变科巴孩子命运的王老师,在没有任何辅助知识和基本要素作为教学支撑的困境下,通过与外界联系筹集教材及开办博物课,为孩子们搭建现代文化体系,充实常识扩展认知。
曾经多年从事高校教学的工作,但是面对这群山里的藏族孩子,想要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却是难上加难。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王洪波老师,发现了这群孩子们的特长和优势。
图片
从小生活在科巴村的孩子们,骨子里就带有音乐和舞蹈的天赋,就这样,王洪波老师把科巴村的适龄儿童集中起来,在教授他们文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从舞蹈的基本功和声乐的基础开始学起。
和城市里的艺术团不同的是,科巴艺术团,位于大山深处,这里没有专业的练功房,只有一座被土坯墙包裹起来的院子,这里没有炫彩夺目的舞台,只有露天的泥土地,这里没有五颜六色的灯光,有的,只是简陋院子里的风吹和日晒。
图片
踢腿,下腰,翻跟头,无论是在土坯墙的院子里,在小河边上,还是在牛圈场地,在土沟坡坎,在科巴村,随处可见孩子们练功的场景。他们经历了冬天的爬冰卧雪,经历了夏天的风吹日晒,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舞蹈基本的训练。
图片
训练时,满身的泥巴,练功时,艰难的动作,在科巴艺术团,没有一个孩子说过放弃。
2014年,王洪波充分利用孩子们扎实的舞蹈基本功,深度挖掘了当地藏族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积淀,将二者完美的结合起来,编成了一部歌舞剧《热梦科巴》。
图片
歌舞剧《热梦科巴》打造成功,让孩子们走出茫茫大山,走出青海、走到北京深圳香港,走向国际的舞台。成就了一个个孩子的梦想与人生崭新的道路!
在赤裸贫瘠的土地上撒野的藏族小孩,通过艺考改变命运。让孩子们的天赋得到施展,直到20个孩子全部考上大学、走出深山,孩子们在这里实现脱胎换骨。
其中就有这样一名学生,他叫才让东智,现在就读于山西传媒学院。
被艺术改变的命运
图片
才让东智幼年家境贫寒,两个姐姐还是聋哑人,山大沟深,学习资源匮乏,让他产生厌学一度退学,犹如无知的羔羊,被爸爸到艺术团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交给王老师,学生成绩差,调皮贪玩,如何将这块“废石雕琢成玉”让王洪波一度费劲心思。
图片
从文化课到艺术课,舞台剧排练,他苦练基本功,补习文化课。不畏严格酷暑。2020年,才让东智考上了大学。
随着一部部剧本的出炉,孩子们前后去往深圳,北京,西安,香港演出,跳着原汁原味的科巴舞蹈,讲着自己土生土长的科巴故事,登上了一个个灯光绚丽的舞台,也一次次的开拓了不一样的眼界。
正如才让东智所说的:“如果没有艺术,也去就和父辈一样,打工或者做体力活,人生也就这一条路。而艺术,让自己的终于走出大山,而且也为以后的人生,带来更多种的可能。而上大学,就是学艺术最好的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