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还是“女神节”?听她们说

图片
如果要歌颂母亲,请在母亲节;
如果要赞颂爱情,请在情人节;
如果要打折促销,那便可以是任何一天。
请将“妇女节”还给它真正的主人——妇女(14岁以上的全体女性)。
就在妇女节即将到来的前几天,两年前的一则“高校女生烧毁女生节宣传横幅”的新闻悄然爬上了热搜。
据报道,该女生因抗议在校园内悬挂的“以男性口吻书写的女生节庆祝横幅”,烧毁了两条“女生节”宣传横幅。
事后,这名女生在社交平台发文道歉,表示自己纵火是暴力抗议行为,未考虑到消防隐患。女生还表示,自己的行为是希望引起大家的追问和反思。
在这条微博下,褒贬之声兼而有之。
但这条2019年发生的“旧闻”,能在2021年的妇女节前夕引发网友广泛的讨论和思考,想必已经达到了女生的目的——正视妇女节的真正意义
“女生节”是什么?
妇女节的前一天,半路杀出来一个“女生节”。
女生节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一般定义在3月7日,即三八妇女节的前一天,起初,由个别高校以“关爱女生”的名义发起,目的为展现高校女生风采
20世纪90年代,中国妇联号召女性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国内部分高校响应妇联号召,举办 “女生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身全面才能的舞台,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代表品牌之一。(摘自百度百科)
对于高校女生来说,“女生节”逐渐取代了以往妇女节的地位,高校中的女生节,大多采用对女生赠送礼物,举办校园活动,悬挂标语、横幅等。
如果是单看这一层解释,许多人会觉得,“女生节”的发起和庆祝活动并无不可。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名女生的愤怒,以及众多和她一样的女性的支持与声援?
那些污名化妇女的条幅
到底在说些什么?
请先来看几条这些天被推上微博首页,被“女生们”反复批驳的标语横幅:
以上横幅中的一些标语,乍一看并无问题,但看来看去,总觉得有那么一丝不对。
结合条幅的内容,悬挂这些条幅的场所,俨然成了一个大型的“表白现场”
众所周知,三八妇女节,即国际女性权益日,是纪念全世界女性争取选举权、投票权、参政权、同工同酬、女性工人权益等等争取一切女性人权的节日。
而本意上重在“引导广大女生关注自身道德修养、文化内涵、心理健康,帮助女生正确看待和审视自己,展现青春风采,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三七女生节”,却被这些庆祝标语偷换概念,其表达的不是对女性处境或节日价值的反思,而是各种各样的“示爱”或对于女性的男性视角下的评价。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被女生们极力排斥的标语中,不乏也有许多“定义类”“评判类”的标语,而“赞扬类”则难免与“外貌”等评价词汇挂钩。更糟糕的是,以上所有的标语中,几乎全部标语都是以“男性角度”书写,这个名义上以女生为主体的节日,却让女生在标语中成为了被描述,被定义的客体。
还有许多人认为,“三七女生节”,粗暴地将“女生”与“妇女”做了区别,这本身就带有明显的焦虑情绪和歧视意味,是对“妇女”的污名化
图片
而近年来,在消费主义的热潮冲击下,“女王节”“女生节”“女神节”这些所谓的节日,正在逐渐取代妇女节,而这一节日的政治性和历史性意义也在逐渐削弱,在消费性和娱乐性占据高位的一系列话题中渐被忽略。
“妇女节”的由来
“三八妇女节”又被称为“国际妇女节”。
图片
19世纪1857年3月8号,美国纽约的纺织厂里的女工们,因为不满恶劣的工作环境和低廉的工资待遇,大家组织起来走上街头举行了游行抗议,这样的活动持续了很多年。
到了20世纪1917年3月8号,俄国的妇女们,受到了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和号召,举行了示威游行。
时间到了1921年的9月,第二届国际共产主义妇女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在这次会议上把每年的3月8号定位“国际妇女节”,从此以后全世界妇女们就有了自己的节日“国际妇女节”。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绵延不断的世界妇女解放运动推动女人的做人之权从边缘进入主流。
1919年11月,长沙青年女子赵五贞被父母强迫出嫁,反抗无效后自尽。此事引起巨大社会反响,长沙《大公报》为此先后发表了20多篇文章,26岁的青年毛泽东在12天中连续发表9篇文章,指出婚姻问题是个社会问题,赵五贞事件根源在于社会,并号召人们向吃人的旧社会发起斗争。
1919年11月21日《女界钟》特刊第1号刊印《女子自立问题》——毛泽东
图片
1949年7月,毛主席给《新中国妇女》杂志题词:“团结起来,参与生产和政治活动,改善妇女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1953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的申纪兰因争取男女同工同酬而知名。毛主席在接见申纪兰时,握着她的手说:“很好,你是农村妇女的带头人,妇女是半边天,你这个头带得好。”
图片
1955年,“男女同工同酬”写入了宪法。
1968年,毛主席又一次明确地指出:“妇女能顶半边天。”
回顾世界与中国女权发展史,可以说是一路斗争争取来的。没有这些斗争就没有权益。
致敬新时代的“她”力量
图片
“阿姨,你的声音好像我妈妈!”今年1月,辽宁沈阳一小区护士刘沫涵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听到7岁女儿对自己说出这句话她却不敢和女儿相认刘沫涵说,她怕女儿不让她工作哭喊着要她回家也怕女儿冲上来抱她碰到可能已经被污染的防护服。
图片
没有喜宴宾客,没有接亲队伍没有婚车司机甚至连新郎都远在3500公里外1月30日,在河北衡水新娘崔哲拜别父母独自一人驾车从娘家出发去往婆家驻守新疆的新郎周硕则全程通过视频“云”陪伴崔哲说,“他不能过来娶我我就自己去嫁给他”。
图片
去年12月,辽宁大连一组背影照触动了无数人的心身穿防护服的志愿者刘莹辉坐在封闭管理小区的楼下从白天坚守到黑夜每天早上六点,她便准时到岗为封闭楼宇内的居民提供帮助采购统计、传递信息、订菜、分发抗疫物资、安抚小区居民……常常忙到深夜才离开
图片
除了我们看到的这些,“她们”还有很多很多......
最后,祝愿所有女性妇女节快乐。
希望有一天,所有的“她们”可以不用刻意庆祝这一天。
希望这一天成为所有女性的每一天。
Oh what, oh what, oh what are our girls made of?
女孩是由什么做成的?
Made of flowers, and of rings.
是鲜花?是戒指?
Made of gossip and of marmalade.
是留言?还是果酱?
This is what our girls are made of.
这些就是一般人认为的女生。
Made of iron and of striving of self-dedication.
不,是钢铁做的,是努力认真与自我奉献做的。
And of battles.
是可以直面挑战的。
This is what our girls are made of.
我们就是由这些东西组成的。
Made of perseverance and of grace.
是坚持,是风度。
That gives pride to the entire nation.
是使整个民族感到骄傲的精神。
This is what our girls are made of.
我们就是由这些东西组成的。
Made of bruises and of punches.
是伤痕,是锤炼。
Made of bravery and of clenched fists.
是勇气与握紧的拳头。
Made of independence and of skill.
是独立,是技艺。
Of passion and heart and of dignity.
是热情,也是尊严。
Made of will that’s harder than stone.
是比石头还坚毅的意志。
Made of strength and of fire.
是力量,是火焰。
Made of freedom from other people’s opinions.
是不受他人意见的影响。
Made of accomplishments and of achievements.
是成就,也是功绩。
This is what our girls are made of.
我们就是由这些东西组成的。
——俄罗斯创意短片“女孩是由什么做成的”
来源:央视新闻、新京报、腾讯视频、哔哩哔哩,图片来源于微博和网络,如侵删。
编辑:长谣
监制:李璨
责任编辑:戴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