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头独脑|诸葛菜

□赵健雄
是在西湖边上,一个旅行团过来,围着一种并不显眼的花儿向导游打听叫什么名字?导游答不出,等人流过后,顺便问正好走过的我。我也吃不准,于是拿出手机,请教“形色”。
或许在其他一些领域,自己不乏书呆子气,甚至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但植物学虽是早年热爱的学科,却满足于以不知为不知,绝大多数植物至今不识,即使能认出它们的相貌,也说不出其归属与分科。
“形色”告诉我,这种平时还算熟悉的野花,叫“诸葛菜”,看见跳出来这名字,先是吃了一惊,因为此前从不知道有哪种花被人们称为“菜”的,本能地觉得,这里面一定有故事。
图片
我先把这名字告诉导游,又向她约略介绍了此款软件的功用。然后在与她告别后,想起这种小花在西湖周边的空地上几乎随处都有,我也多次把它收入过镜头,喜欢它接地气、不张扬,却是早春耀眼的存在。
说到故事,深究起来竟是一系列误会的结果。世事有趣,于此可见一斑。
这俗称“二月兰”的植物,在《中国植物志》里正式的名字便是“诸葛菜”。相传当年诸葛亮在刘备手下管粮草,由于兵马数量不菲,百姓负担很重,难免影响人心向背。有一次,诸葛亮微服出巡,见一种称为“蔓菁”的菜,叶子和茎都能吃,也可以制成腌菜,青黄不接时助人度日,便向老农问了产量及种法,下令士兵开荒种植,一方面补充军粮,另一方面又可用作牲畜饲料,一举两得,后世称为诸葛菜。
尽管二者同属十字花科,基生叶也比较像,都是大头羽状分裂。但二月兰并非蔓菁,虽然嫩的茎叶也能吃,苦味很重,需要开水焯烫后反复用冷水漂洗才能入口。此外产量与季节适应性,都远不如蔓菁,以诸葛亮之聪明,如何可能弄错?而如果不是他的错,又是谁的错呢?
现在称为诸葛菜的正是二月兰。这兰,按说也不应当是兰花的兰,而是“蓝”,那是这种早春开花的植物,花瓣的颜色。
诸葛菜当下倒也确有人吃,食用方法如下:
一,凉拌以后食用,先用清水浸泡15分钟,取出以后洗净,放入开水焯烫一下,捞出过冷水,再切成段状,加入食用盐、醋和香油等调匀即可。
二,与牛肉或者羊肉一起剁碎,加入生抽、盐以及香油和五香粉等,调制成馅料,做包子或者饺子都不错。
三,亦可炒食。
如上种种,都合了美色可餐的说法。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据测定每100克诸葛菜鲜品中含胡萝卜素3.32毫克、维生素B20.16毫克、维生素C59毫克。种子含油量高达50%以上,又是很好的油料植物。特别是其亚油酸比例较高,具有降低人体内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功能,并可软化血管和阻止血栓形成,是心血管病患者的良好药物。
图片
行文至此,难免自己都觉得寡淡,人生当然是实际的,又应当超越实际,譬如季羡林老先生就在一篇叫作《二月兰》的文章里夸奖过此花:“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它们是纵浪大化中,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
如此文字叫人脱俗,然而于花又有什么意义?不过是在浇作者自己的块垒罢了。
最好从来不知道有这样的文字,更不知道什么“诸葛菜”命名的缘由,只为那些朴素又招摇的野花迷醉。
它们是春天的精灵!
作者简介:赵健雄,码了几十年字,有诗、随笔、若干专著面世。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