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源地瓦窑堡

红色故事会
转折关头 谁主沉浮
——探访瓦窑堡会议旧址
图片
瓦窑堡会议旧址。
这里千沟万壑,山川梁峁起伏不平,曾是边塞要冲。
在这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政策,完成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转变。从此,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取得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现在,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走近那段浴血奋战的不屈岁月,聆听在这片土地上奏响的英雄凯歌——
在这里,中国革命焕发生机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呀,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2月25日,子长市栾家坪乡齐家圪崂村,一首《东方红》飘荡在这个狭窄的山沟沟里。
演唱者,是已有98岁高龄的老红军白成宝。曾经,这里家家户户穷得叮当响,吃了上顿没下顿,听闻谢子长率领着队伍专门为穷人闹革命,跟着他有饭吃,于是,父母早亡吃百家饭长大的白成宝在1936年6月加入了地方游击队。那时,他13岁。
“到处都是枪炮声,到处都是血……”老人耳朵听不太清楚,说话也不利索,但战争的炮火声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记忆里,“那时候,村民有的磨粮食,有的抬送伤员,有的纳鞋底,给了红军无私的帮助。”
白成宝加入游击队前夕,毛泽东和彭德怀联名发布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主张停止内战,号召爱国志士与红军联合一致抗日。时间倒退回一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妄图吞并华北进而灭亡整个中国。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高潮。
同时,自红军长征以来,国内局势变化很大,中国共产党还面临着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转变的新形势,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大祸”。
“当时中国共产党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反对最主要的敌人。”倚着被褥,瓦窑堡革命旧址纪念馆85岁的原馆长王志厚说。
为了对整个形势作出分析,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市)瓦窑堡召开了为期9天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十余人出席会议。
主题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报告。会议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提出要从关门主义中解放出来,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当时大多数人还没意识到党在政治路线上的错误,同时张浩带回了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要尽快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客观形势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策略。”子长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刘海珍告诉记者,瓦窑堡会议为中国革命再次指明了方向。
在这里,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临近3月的陕北,春寒料峭。
子长秀延河畔二道街前河滩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一排五孔窑洞整齐排列,这里是张闻天曾经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也是在这里,见证了国家在危难之际的重要会议——瓦窑堡会议。
“这孔窑洞就是当时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地方。八仙桌、长条木凳、煤油灯、茶壶以及其他陈设都是按照当时开会时的场景布置的。”走进最中间的窑洞,刘海珍摩挲着桌角介绍。
两张八仙桌一并就是会议桌,六条长木凳就是与会人员的座椅,窑洞后堂的火炕上放着一张小炕桌。就在这里,发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策略这振聋发聩的声音。
“在遵义会议中我们只解决了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瓦窑堡会议解决了政治问题,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刘海珍意味深长地说。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是绝不会为了战争而发动战争的。
在瓦窑堡会议上讨论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时,在如何对待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中间势力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会上,毛泽东表示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中间势力同样受着日本侵略的影响,有两重性,在这个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候有参加抗日的可能,甚至连大资产阶级营垒也有分化的可能,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王志厚说。
但是,博古仍坚持“左”倾关门主义的态度。
在他看来,根据苏联的经验,民族资产阶级这样的中间阶层是最危险的敌人,绝对不能团结。
在江西中央苏区,福建19路军曾要和我党联合反蒋,遭到当时的中央拒绝,使我们失去了同盟。注重实践的毛泽东用大家都知道的事实,说明了“左”倾关门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损害。
“这次会议让我们党重新站在了民族斗争的最前线。”刘海珍说。
在这里,吹响了民族抗战的号角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长篇报告,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瓦窑堡会议后,党中央先后设立了东北军工作委员会、白军工作部,均由周恩来负责开展对国民党东北军、西北军和地方势力的团结争取工作,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旧址讲解员魏娟介绍。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就这样,里程碑式的瓦窑堡会议被载入了史册。
在纪念馆的展览室里,一幅名为《东征时的红军号兵》的照片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
照片中,一名年轻的号手奋力举起右臂,面对飘扬的抗日旗帜昂扬吹号,旗杆上“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标语异常醒目,似乎要“吹响”共产党人坚不可摧的抗战决心——
这张历史照片“吹响”的,不仅是在战争年代坚如磐石的抗战信念,更是新时代带领革命老区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决心。
80多年过去了,虽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党中央在瓦窑堡的壮举却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斑驳的历史痕迹,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瓦窑堡人牢记和继承当年艰苦奋斗的精神,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阔步前进。(记者 李旭佳)
访谈与点评
凝心聚力 砥砺奋进
——访子长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刘海珍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军事、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问题。瓦窑堡会议是中共中央落脚陕北后,结合国内形势和党的任务,从中国实际出发,把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创造性地运用来指导中国革命运动的一次重要会议。
此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遵义会议只对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作出决议,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它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策略问题,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并相应调整了各项具体政策。会议要求党的一切工作、一切任务围绕统一战线这个中心,通过纠正党内的“左”倾关门主义,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当前,我们应该进一步总结瓦窑堡会议中形成的历史经验,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同时,我们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凝聚起推动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强大合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心聚力,这是统一战线策略的时代价值,也是瓦窑堡会议精神的延续。(记者 陈宏江)
采访手记
做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取得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历史记忆不容湮灭。在子长召开的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党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奠定了政治基础。
行走在瓦窑堡街巷之间,重温中央红军在瓦窑堡的那段峥嵘岁月,抗日宣言今犹在耳。在这里,红色不仅是历史的底色,更早已融入子长人的血脉中。
有两位老人让记者动容。一位是98岁的老红军白成宝。“毛主席来瓦窑堡时,红军给老百姓担水、扫地,老百姓给他们纳鞋底、做袜子、磨粮食。老百姓都说中央红军到陕北,太好了……”回忆起炮火年代的军民鱼水情,老人湿了眼眶。他用颤抖的手抚摸勋章,寄希望于后人:“年轻人要艰苦奋斗,不能浪费,要发扬延安精神,给人民多做好事。”
另一位是王志厚。“你知道谢子长吗?”“你知道瓦窑堡会议的意义吗?”当记者踏入85岁的瓦窑堡革命旧址纪念馆原馆长王志厚家想汲取更多“红色养分”时,他放下手中的书籍倚在被褥上连问。他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传承红色精神,讲述红色故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聆听红色故事,用心体会长征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要争做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在红色基因中赓续奋进。(记者 李旭佳)
红色档案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西安定县(今子长市)瓦窑堡召开了为期9天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12月27日,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长篇报告,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时,人员损失80%以上,除军事机构外,大部分机构瘫痪。党中央进驻瓦窑堡后,迅速恢复,建立健全各个机构,积极开展工作。除恢复一些机构外,党中央还组建了许多办事机构和工作委员会。中央和陕北苏区党的工作、政府工作和军事工作很快融合到一起,迅速打开了新局面。
1936年6月21日,国民党军队突袭瓦窑堡。我党驻瓦窑堡机关干部和红大师生奋起抵抗。中共中央率机关安全撤离瓦窑堡,迁往保安(今志丹县)。(记者 李旭佳整理)
先锋与群众
用“文化之火”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记子长市安定镇魏家砭村第一书记崔祥
图片
魏家砭村第一书记崔祥展示自己收集来的老物件。
2月底的陕北,迎来了第一场春雪。
雪花缓缓落在子长市安定镇魏家砭村圪梁梁上,大地一片银装素裹,山峁上参差排列的26孔窑洞与传统古朴的村落被大雪勾勒成一幅唯美的乡村水墨画。
这里是魏家砭村以革命烈士白德胜旧居和崖堤传统村落为载体,正在打造的陕北民俗文化基地。打造民俗文化基地,是魏家砭村第一书记崔祥近期忙的头等大事。
“我们利用村里现有的百亩核桃园和拱棚葡萄园,准备通过‘采摘+旅游+观赏’的模式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我还收集了不少‘宝贝’哩!”2月25日,拍拍落在头顶的雪花,崔祥迫不及待地介绍。
煤油灯、飞鸽牌自行车、簸箕、农耕用具……走进一孔孔“华丽变身”的窑洞,这里“藏”着的300余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让人目不暇接。
这些老物件,就是崔祥通过征集和农民自发捐赠而来的“宝贝”。
它们,承载着一代代陕北人的共同记忆,也承载着崔祥想带动全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这里,游客不仅能看到具有陕北特色的土窑、尖口窑、石窑、砖窑等六代窑洞变迁,通过老物件了解具有深厚底蕴的陕北黄土文化,还能体验采摘的乐趣。”崔祥笑着介绍。
站在窑洞集群的坡上朝下望,干净的巷道边随处可见蕴藏着美好寓意的手绘墙,川地里一座座设施拱棚整齐排列,山地核桃和棚里的葡萄是村民脱贫致富的“香饽饽”。崔祥回忆道:“入村第一天,农户说这个年轻人肯定是来‘镀金’的,我知道我不是。”
“崔书记你来啦!”一踏进村民白随娃家,白随娃便热情地招呼着崔祥。白随娃的妻子正在灶台上包饺子,白随娃乐呵呵地说家里的母猪刚下了一窝小猪崽。
白随娃是魏家砭村的老党员,常年有病的他仅靠种地维持生计,后来通过发展露地葡萄和养殖母猪脱了贫。
新建拱棚32座,硬化巷道23条,修建便民铁桥1座、过水桥2座、高抽站4座、文化广场1座、垃圾屋9个,安装路灯24盏,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细数着崔祥的驻村工作,白随娃对这位年轻的书记赞不绝口:“他是个干实事的好干部,为我们村民出了大力!”
驻村的800多个日日夜夜,崔祥工作从不含糊。不仅让村民摆脱了多年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的困境,更解决了村民耕种出行难和拱棚葡萄灌溉难问题。
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幸福的笑容绽放在魏家砭村每个村民的脸上。
“除了发展种植核桃、葡萄等长效产业和养猪、养牛等‘短、平、快’产业外,我们还要多条腿走路,今年计划通过发展蚕桑业增加一条致富路。”驻村两年,崔祥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在魏家砭村的山坡上,这句标语异常醒目,这也是触动崔祥一直出发的动力。
雪一直下,早已打湿了崔祥的衣服,他也不理会。
谈及下一步计划,崔祥目光坚定:“我是农民的儿子,当前脱贫攻坚全面收官,我们要做好乡村振兴这个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用文化留住乡愁,让老百姓日子过得红火的同时,精神也得以滋养。”(记者 李旭佳)
追赶超越正当时
以“硬实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子长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图片
在子长市人民医院MMC中心,医护人员正在为群众检查。
子长,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落脚点,抗日东征的出发地,素有“红都”和“将军县”之称。
千百年来,沟壑纵横的地貌导致这里并没有发展农业的天然优势,但黄土之下熠熠生辉的“黑色宝石”却奠定了这里坚实的工业基础。
2019年子长撤县设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子长市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抢抓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不断开创新时代建设富裕、文明、宜居、幸福子长新局面——
保民生 老区人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以前看病没条件总要往大城市跑,路远折腾还费钱,自从有了MMC中心就能在‘家门口’看病了,又方便又省钱,真是好!”2月25日,在子长市人民医院MMC中心,有近20年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孙建胜说。
孙建胜口中不停夸赞的MMC中心,是子长市人民医院2020年7月投用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
“MMC中心专门用于处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在中心内可以完成所有糖尿病涉及全身各个器官与系统疾病的检测、诊断和治疗。”子长市人民医院代谢中心负责人贺瑶介绍,进行全面筛查后,患者可以进一步得到专科医生的指导,诊疗方案得到规范化、标准化调整。
截至2月,子长已经有264名糖尿病患者在家门口受益。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在这座小城,“子长模式”医改已连续6年荣获“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先进县(市)”称号。
建立陕北首家基层胸痛中心、省级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国家级综合防治卒中中心,上联三甲、下联乡村的医疗就诊网络,使子长基层首诊率达到50.1%,市域就诊率达到90.09%,初步实现把90%的患者留在县域内就诊。荣获第一届“白求恩模范医院”称号的子长市人民医院已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样板。
“政府长效投入为医院搭建发展平台,我们也通过内部管理机制创新实现了由‘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子长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谢杰说,老百姓已经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医改带来的红利。
民生福祉,作于细,落于实。贫困村全部退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顺利通过验收;城镇新增就业8065人次,劳动力转移就业12.78万人次;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69个;实施扶贫易地移民搬迁2930户9247人;延子、清子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民生工程逐个落地,老区人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强监管 “一票通”破解“舌尖安全”难题
“只要小作坊的商品有‘一票通’,就可以进入我们超市销售。”2月25日,在子长市人人家购物超市,店长王淳告诉记者,无法提供票据的食品不得进入超市,这从源头上杜绝了黑作坊商品进入市场。
何为“一票通”?
“一票通”是子长市针对市内获取许可的食品小作坊设计统一格式的销售票据。票据正面为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日期等内容,背面为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相关许可证照。采购者只要索取“一票通”即可达到索证索票的双重目的。
“实行这一制度使小作坊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风险可掌控,责任可追究’,形成强有力的市场‘倒逼’机制,促使商家主动改善生产条件和环境。”子长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委专职副书记武占斌说。
食品药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关系到国计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大事。
“我们为全市188个行政村各聘用农村食药安全协管员1名,作为网格监管的补充力量,确保了监管工作不留死角和空白。”武占斌告诉记者,面对食药监管量大而执法人员不足的实际,子长市积极探索推行“定片定区、定岗定责、定人定位”网格化监管模式,切实夯实三级网格责任。
当前,子长市以政府主导、市监牵头、部门协作、企业自律、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已经形成,截至目前,已建成食品安全示范镇4个、示范村47个,各类食品安全示范店367个。
“我们就是要让监管的触角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织密食药监管这张网,为群众托起健康梦。”武占斌坚定地说。
促发展 煤炭交易跨入“电商时代”
一直以来,煤炭产业都是子长市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0%以上。因煤质优良,子长煤炭被称为“煤中瑰宝”。
但子长煤炭一直存在供销不成规模、品牌效应不强、储运成本高、定价机制缺失等问题,让子长煤炭并没有走太远。
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该如何依托特色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助力子长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思维,整合各方资源,加强煤炭运销服务与管理的创新发展,让子长煤炭走得更远。”子长市市长刘凯说。
1月20日,子长市煤炭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该平台将实现煤炭生产、洗选、经销以及现有下游采购企业全部“上线”交易的目标。
这意味着子长煤炭交易跨入数字化智能时代,这也是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在革命老区的生动实践。
“我们平台包括线上交易、智慧物流和供应链金融三大核心功能,可以实现线上结算、电子签章、开具电子合同与票据等功能。”子长市煤炭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项目负责人王君介绍,该平台通过在线公开竞价实现市场化价格发现,通过智慧物流降低运输成本,通过供应链金融解决上下游融资难问题,极大解决了子长煤炭在运销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行走在“红都”大街小巷,处处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片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景象。
“站在转型升级的突破期,我们有信心、有基础、有底气凝心聚力育先机,蓄能起势开新局。”子长市委书记雷兴平信心满满地表示,下一步,子长将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国家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等重大战略机遇,锚定建设“延安北部副中心”目标,按照“高端能化支撑、特色产业引领、文化旅游推动、公共服务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记者 李旭佳)
成绩单
“十三五”期间,子长市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成绩显著。
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97.56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31倍,年均增长5.3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4338元,是“十二五”末的1.3倍,年均增长5.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44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33倍,年均增长5.3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01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34倍,年均增长6.02%;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3.2%,新增市场主体10502户,累计达到1.8万户。
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贫困村全部退出,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荣获“2020年中国全面小康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子长模式”医改连续6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先进县(市)”称号;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顺利通过验收,被省政府授予“双高双普”县荣誉称号;荣获“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记者 李旭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