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莲那么臭,为什么很多人爱吃?知道真相后,你肯定也想试下!

较真要点:我们的嗅觉有鼻前嗅觉和鼻后嗅觉的区分。榴莲的臭味飘散出来,我们的鼻腔闻到了“臭”,这是鼻前嗅觉的体验。而当我们吃榴莲时,舌头会感知到榴莲中的氨基酸等物质的“鲜味”,鼻后嗅觉会觉得“不臭”。相对来说,鼻后嗅觉过程远比鼻前嗅觉来得更强烈,于是就觉得香了。
榴莲,水果界谜一样的存在。
不爱它的人,大老远闻一下,就会干呕。
图片
(来源:网络)
表情逐渐扭曲
爱的人,吃它一口,快乐似神仙。
图片
(来源:网络)
越吃越嗨
榴莲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魔力,明明这么臭,又让很多人欲罢不能?是时候说明白了!
某平台上有这么一个关于榴莲的“重口味”话题:
图片
榴莲VS shi,这样的关系谁能顶得住?
科学家们也一直尝试弄清榴莲为啥这么“臭”。终于在2017年,新加坡研究人员首次完成榴莲的全基因组测序:原来,榴莲包含了挥发性含硫化合物臭鸡蛋味、臭鼬味、金属味、橡胶味、腐烂洋葱味、香草味、奶油味等五十多种气味[1]。
说白了,这货就是一个“臭+香”的怪味收藏者。
图片
(来源:自己拍的)
而大部分不喜欢榴莲味道的人,大多反感榴莲中的硫化物味、腐烂的洋葱味、臭鸡蛋味等错杂的齁鼻的味道。
但相反,也正是这股“狂野的味道”,让喜欢它的人欲罢不能。
其实香和臭本来就是一念之间的事。啥意思?香到极致就是臭,臭到极致就是香。
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shi臭中的吲哚分子用酒精稀释400~1000倍后,这股味道竟然变成了茉莉花的香气[2]。
臭,其实就是一种独特的风味。有人喜欢,有人讨厌,这可能和大脑中的一个“反应”开关有联系。
法国里昂大学研究人员曾用臭奶酪进行研究,通过脑功能成像(fMRI)技术观察,那些反感臭奶酪的人在闻到气味时,大脑中和享乐动机相关的一部分关键节点没有激活,说人话就是“对奶酪没兴趣”。而不反感臭奶酪的人,就没有这种现象[3]。
对于榴莲,也是一样的道理。
至于榴莲闻着“臭”,吃着却“香”,和人类“嗅觉”方式的不同有关。
我们的嗅觉有鼻嗅觉和鼻后嗅觉的区分
榴莲的臭味飘散出来,我们的鼻腔闻到了“臭”,这是鼻前嗅觉的体验[4]。而当我们吃榴莲时,舌头会感知到榴莲中的氨基酸等物质的“鲜味”,鼻后嗅觉会觉得“不臭”。
相对来说,鼻后嗅觉过程远比鼻前嗅觉来得更强烈,于是就觉得香了……
榴莲这货除了臭,最出名的就是“贵”了!
毕竟一斤榴莲少则几十块,多则上百块,还是带皮的价格。
图片
(网友总结的榴莲“排位赛”,其实就是价格排位赛)
可这么贵的榴莲,榴莲肉里面有什么营养,吃进去有什么好处呢?
● 榴莲的热量
一般的榴莲,算上带刺外壳,重量在2千克~3千克不等,里面的果肉只占到37%左右[5]。
就拿我们手中的这颗榴莲来说:
图片
图片
(来源:自己拍的)
带皮重量约2.7千克 ,如果一次性将这样大小的一整颗榴莲的肉(按照可食部37%来算)全部干掉的话,就相当于你吃下:
热量:1498千卡≈6碗米饭
糖分:271克≈60块方糖
脂肪:33克≈2两多(107克)猪肉(后臀尖)
注:1碗米饭的热量是按照4两蒸熟的米饭核算
1块方糖=4.5g
这颗胖胖的榴莲,真的是个热量、含糖量的“王炸”小能手。
图片
(来源:soogif)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天吃200~350克的新鲜水果就足够了[6],吃榴莲最好少于这个量,毕竟它的含糖和热量都偏高(热量是香蕉的1.61倍,含糖量是荔枝的1.59倍)。
是不是听到这儿,对高热量、高脂肪的榴莲都要粉转黑了?等等,别划走!“榴莲本榴”还是有很多大招的!
多看医典
● 榴莲的营养
榴莲热量高,营养也不错,它的钾含量丰富,每100克果肉含钾261毫克,和钾含量出众的香蕉(256毫克)有得一比。
当你想吃甜品的时候,来块榴莲肉替代(推荐每天不超过100克,大概1瓣大小的分量),健康又营养。
图片
(来源:soogif)
重点考察这4点[7]:
1.颜色
挑颜色黄一点、体型相对大的榴莲。表皮青色表示成熟度还不够,而底部平坦的榴莲,里面的肉会多一点。
图片
(来源:自己拍的)
2.声音
成熟度高的果肉和果壳之间会产生空隙,用刀背敲击,会有清脆中空的声音发出。
图片
(来源:自己拍的)
3.开口程度
榴莲成熟后会开口,一般选一个小口的最佳。(开口过大的话,露出来的果肉容易受到污染而变质)
图片
图片
(来源:自己拍的)
4.看榴莲刺
榴莲刺又短又粗的比又长又细的肉更多。
图片
(来源:自己拍的)
如果家里有矿的,每次都是买一整颗榴莲带回家吃,注意开榴莲的时候沿着榴莲壳的接缝处,由浅入深地来一刀,再用力一掰,就可以了。
切忌徒手切,因为真的很痛!
图片
(来源:自己拍的)
最后,希望大家且吃且珍惜。毕竟摘榴莲看起来像是高危职业,接不住就真的……
图片
(来源:网络)
审稿专家:谷传玲 |注册营养师
参考文献:
[1]Bin Tean Teh,Kevin Lim,Chern Han Yong, et al. The draft genome of tropical fruit durian (Durio zibethinus). Nature Genetics (2017) doi:10.1038/ng.3972
[2]林翔云.(2013). 调香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3]Jean-Pierre, R. , David, M. , Nicolas, T. , Anne-Marie, M. , & Tao, J. . (2016). The neural bases of disgust for cheese: an fmri study.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10.
[4]Ni, Rui, et al. "Optimal directional volatile transport in retronasal olfac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47 (2015): 14700-14704.
[5]杨月欣. (2019).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6]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7]潘永贵.榴莲果实采后生理品质变化和贮藏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08(04):45-47.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