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载沣,为何29岁选择退休?压根不是袁世凯对手

载沣是溥仪的亲生父亲,也是清王朝最后一位摄政王。
都说清王朝成也摄政王,败也摄政王,的确还真是这么回事儿。清朝刚入关那会儿,也是太后带着小皇帝顺治,由摄政王多尔衮带着八旗兵马入关。
到了清朝末年,依旧还是太后带着小皇帝,只不过太后从孝庄变成了隆裕,小皇帝从顺治变成了宣统,至于摄政王则由多尔衮变成了载沣。
载沣的能力和野心,显然无法跟多尔衮相比,所以在他手里丢了大清朝的江山,这也是可以预见的。他这个摄政王很特殊,因为他是皇帝的亲生父亲,所以准确来说应该是太上皇。毫不过分地说,这哥们才是清朝的亡国之“君”。
溥仪登基的时候,才不过3岁。他没有能力治国,隆裕太后也是个不懂政治的人,所有重担都应该由载沣挑起来才对!
图片
一、载沣25岁,就成了监国摄政王。
光绪和慈禧活着的时候,载沣还是在政治场上蹦跶了很长时间的。大概有这么几件比较显眼的事情:
光绪二十七年,德国公使克林德在义和团运动中在北京被宰了,所以清廷派遣了载沣以亲王的身份,前往德国道歉。这一年载沣18岁,他拒绝向德皇下跪,保住了清朝的颜面。
光绪二十九年,20岁的载沣被任命为随扈大臣。也就是有资格跟着皇帝出巡的大臣,陪在了光绪皇帝身边。
光绪三十二年,23岁的载沣,担任正红旗满族都统,并且手握锐健营兵马大权,锐健营是守卫京城的重要部队。
光绪三十三年,24岁的载沣,成为了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也就是预备军机大臣。这回载沣算是正儿八经担任了中央机关的重要职务。
此后载沣就在光绪三十四年,25岁的那一年,担任了军机大臣。同年出任了监国摄政王的职位。可以说载沣这些年的政治生涯顺风顺水,一路高升。
无论是超品级的亲王爵位,还是超品级的摄政王身份,亦或是正一品的军机大臣职位,都是载沣政治生涯中无比闪耀的光环。然而,他毕竟太年轻了。
图片
二、载沣远远不是袁世凯的对手。
早在袁世凯出卖光绪帝,导致戊戌变法毁于一旦的时候,载沣作为光绪的弟弟,已经恨透了袁世凯。
所以在载沣成为监国摄政王以后,他第一个要办的人就是袁世凯。这两个人的交锋也是比较有意思,几乎以载沣完败为结局。
第一次交锋,载沣刚上台,就联络上了张之洞和奕劻,希望他们相助灭了袁世凯。可是还没出手,段祺瑞就把自己的炮兵调到了城南开了几炮,显然是为了保袁世凯。所以这次交锋,以载沣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交锋,载沣将不少满洲的少壮派,安插到了朝廷之中。他认为这样便可以稳操胜券,可是他忘了手握兵权才是关键。而少壮派的贵族们,基本无法渗透到袁世凯手握的军队之中。所以袁世凯就算下野,载沣还是拿不到军权,这一次交锋袁世凯还是赢了。
第三次交锋,也就是武昌起义爆发以后,清廷的军队总是吃败仗。万般无奈之下,清廷一致决定启用袁世凯。先让袁世凯担任湖广总督,但是袁世凯不满足,不去!又让袁世凯担任钦差大臣,此后更是解散皇族内阁,让袁世凯担任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这才出手夺取了汉口。
第三次交锋也是载沣和袁世凯的最后一次交锋,可以说以载沣完败而告终。谁都没想到,载沣会将所有权力都转交给袁世凯,留下隆裕和溥仪,这对孤儿寡母在朝堂之中。
由此可见,载沣的性格中,是存在一定的懦弱特点的。此后载沣就卸任了所有权力职务,回到了自己的府上过上了小日子。3个月以后,溥仪在袁世凯的逼迫下,宣布退位。
图片
三、卸任后的载沣,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
载沣其实就不是个合格的政治家,至少是缺少历练的。他实在是太年轻了,25岁就让他成为内阁大臣,他能承担治理全国的重担吗?
没办法,当时的清朝贵族中,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要么是奕劻这种老到不行的人,要么就是载沣这种少壮派。
图片
因此慈禧只好勉为其难地培养少壮派代表载沣,毕竟当初二十多岁的慈禧,就通过辛酉政变,夺取了清朝大权,她认为载沣也该有这样的实力。可惜载沣并没有。
29岁便退休的载沣,开始过上了低调的退休生活。不管京城多么闹腾,他始终都不愿意参与任何复辟活动,反倒是他儿子溥仪年轻气盛,后来十分闹腾。
图片
载沣只希望民国能够保证清朝皇室的优待条件,可惜这一点,在冯玉祥入京后,也化为泡影。就算是这样,载沣还是极力反对溥仪前往东北。
溥仪到了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后,多次让载沣搬过去。可是载沣一直都没有下定决心回到老祖宗发家致富的地方去,后来在1934年只去了1个月,便匆匆返回了北京。
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载沣长长松了口气。虽然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但是载沣还是一个非常期待新事物的人。他知道和平解放意味着什么,所以高兴之余,载沣把自己的醇亲王府卖给了国立高级工业学校。
图片
总结:载沣认识到了清朝不可挽回的事实。
载沣的晚年,迎来了新中国。所以相对来说,他还是比较幸运的,他接受了子女的自由恋爱婚姻,也接受了新中国的和平安宁。在1951年,68岁的载沣安然离世,葬礼节俭,而且没遭什么罪。
其实载沣在29岁退休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了清朝不可能再有什么希望了。当初武昌起义的时候,那么多满清皇族,一个个都拿不出个合适的方案来。
居然还要靠下野多年的袁世凯来镇住局面。由此可见,清朝还有什么希望呢?所以此后载沣对复辟的事情也充满了冷淡情绪,就算复辟了,又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呢?当初手握皇权,不还是翻不起什么大浪嘛!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