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八千字长文盘点夏朝至清朝的经典战役

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曾说过,“人类的历史,本质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我国绵延数千年的历史上,曾爆发过数不清的战争,其中不乏一些经典的著名战役,如果要将这些战役全部盘点一遍,实在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在这里,简单盘点一下,历史各个时期影响极大的著名战役。
夏商周时期
图片
1、鸣条之战:商灭夏。夏朝末年,因夏桀的残暴统治,臣民纷纷反抗,周围方国也纷纷背叛,夏朝陷入内外交困局面。此时,夏朝东方的属国商,在征服邻近的葛国后,商汤选良车七十乘,敢死之士六千人,联合各方国军队,进行战略大迂回,从西部突袭夏都,夏桀仓促迎战,战败退守鸣条。双方在鸣条展开决战,夏军败退不止,夏桀率五百残军向东逃亡,最终病亡,夏朝灭亡。
图片
2、牧野之战:周灭商。商朝末年,商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摇摇欲坠,面临着与夏朝末年相同的局势。与此同时,商朝西部的周国逐渐强大起来,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一些方国,率军对商朝发动进攻。商纣王因主力仍在平定东方方国无法赶回,只得仓促间组织了一些临时军队前去迎敌,双方在牧野展开决战,结果这支临时拼凑的军队临阵倒戈,周武王率军大破商军,攻破商都,纣王逃回朝歌后于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图片
3、城濮之战:奠定晋楚争霸局面。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楚军与晋军在城濮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时许下的“退避三舍”诺言,下令晋军后撤,以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晋国自此崛起,开始与楚国争夺中原霸权。
图片
4、马陵之战:战国霸主魏国衰落。战国初期,魏国在魏文侯的统治下,任用李俚变法,使得魏国成功成为战国初期霸主。不过,地处四战之地的魏国,要维持霸主地位,只能通过不断对外征伐,这导致其陷入外交不利。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桂陵之战”魏国虽然落败,但魏国主力尚未受损。周显王二十六年(前343年),魏又攻韩,齐国孙膑又上演了一出“围魏救韩”,于马陵大败魏军,魏国主力损失惨重,魏国自此衰落。
图片
5、鄢郢之战:楚国彻底衰弱。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79年至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伐楚,白起分析了两军形势后,采取直捣楚国统治中心地区的战略方针,率领数万秦军沿汉江东下,攻取沿岸重镇,掠取汉水流域丰饶的粮草补给军需,出敌不意突入楚境,直逼楚国别都鄢城,久攻不下的白起于是引水灌城,继而又攻陷西陵,截断了郢与西面巫郡的联系。次年,白起再度率军攻楚,攻陷楚都郢城。此战之后,楚国不仅被迫迁都,更是丧失了江汉平原,自此日衰。
图片
6、长平之战:赵国自此衰弱。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成为了战国末期唯一能够抵御秦国的国家,两国关系日益紧张。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军攻占韩国野王,韩国于是割让上党于秦国,而上党郡守冯亭却将上党拱手让于韩国。秦昭襄王盛怒之下,命令左庶长王纥率军再攻上党,赵孝成王则令廉颇率军抵抗,秦赵相持于长平。双方对峙长达三年,赵国最终选择以赵括替代廉颇,秦国则秘密以白起取代王纥,结果赵军于长平惨败,四十余万赵军损失殆尽,赵国自此衰弱。
除了以上战役之外,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战役还有繻葛之战、长勺之战、泓水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鞍之战、麻隧之战、鄢陵之战、鸡父之战、柏举之战、晋阳之战、浊泽之战、桂陵之战、宜阳之战、垂沙之战、伊阙之战、即墨之战、阏与之战、邯郸之战等。
秦汉时期
图片
1、巨鹿之战:秦朝最后主力丧失。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二月,秦末天下大乱,章邯率领骊山刑徒平叛,并率军于定陶击败杀死项梁,后认为楚地叛乱已不足为惧,于是率军北渡黄河攻打赵地,击败并将赵王赵歇围困于巨鹿,赵王歇则派人向各地诸侯求援。楚王熊心派宋义、项羽率军六万赴援,项羽于安阳夺取军权后,以“破釜沉舟”之势击败王离军团、迫降章邯军团,秦朝最后的抵抗力量就此损失殆尽。
图片
2、垓下之战:西楚霸王命丧黄泉。汉高帝五年(前202年),由于刘邦已经对项羽形成包围之势,而项羽在腹背受敌的同时,还要面临粮道被彭越切断的危险,项羽迫于形势,与刘邦“鸿沟议和”,后刘邦在张良建议下率兵追击,集合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军队,于垓下击败项羽,项羽率八百起兵突围逃走,最终自刎于乌江边。不久后,刘邦称帝建立西汉。
图片
3、漠北之战:西汉打击匈奴的顶点。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起兵和数万步兵,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并组织步兵数十万、马数万匹以保障作战。此战西汉虽然损失达到万余,但也歼灭匈奴军队9万余人,直接导致匈奴左右两王所部主力几乎全军覆没,由于大批有生力量被歼、大批物资丧失,匈奴单于不敢再在大漠北缘立足而向西北方向远遁,因而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
图片
4、昆阳之战:新莽政权走向毁灭。新莽末年,天下再度陷入战乱,其中尤以北方赤眉、南方绿林两大起义集团最为势大,绿林建立更始政权后,王莽便集中兵力意图率先歼灭绿林,要求各州郡挑选精兵于洛阳会合,聚集兵力多达四十二万人。此战之中,新莽军队虽然占据了绝对的兵力优势,但却惨遭战败。不久后,绿林军先破洛阳,后破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同时,绿林内部将领之间的矛盾也被激化,而刘秀则开始趁机积蓄力量,为此后东汉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图片
5、官渡之战:决定汉末北方局势的战役。此战位列汉末“三大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随着袁绍和曹操先后崛起于北方,两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此战之中,袁绍势力更大,但曹操却先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大破颜良,后又在官渡决战中,派兵奇袭袁绍设于乌巢的粮仓,结果导致袁绍惨遭战败。此战之后,一举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图片
6、赤壁之战:决定汉末格局的战役。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开始将战略重心转向南方,并于建安十三年(208年)率兵南下,其恰逢荆州刘表去世,刘琮则在蔡瑁建议下投降曹操,获得了荆州水军的曹操,遂又率兵东进,企图一举消灭江东孙权,却在赤壁被周瑜击败,再加上军中瘟疫肆虐,曹操最终只得率兵返回北方。此战之后,曹操短期内再也无力南下,而刘备则趁机夺取了荆南四郡,就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除了以上之外,秦汉时期的著名战役还有蒙恬北伐匈奴之战、定陶之战、陈仓之战、彭城之战、成皋之战、井陉之战、白登之围、马邑之战、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杜陵之战、宜阳之战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
图片
1、夷陵之战:三国局势变革。刘备夺取益州之后,孙刘联盟因荆州归属问题宣告破裂,先有湘水划界,后有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蜀汉丢失荆州,但由于蜀汉刚刚结束汉中之战,尚无力对东吴动武,此事得以搁置。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为重夺荆州,以“为关羽复仇”为名,率兵攻打东吴,却在夷陵惨被陆逊击败,蜀汉损失惨重。此战之后,基本奠定了孙刘消除矛盾、共同抗魏的基础。
2、宁平城之战:西晋最后主力毁于一旦。“八王之乱”后,司马越成为最后的赢家,但西晋的统治也就此摇摇欲坠,然而即使如此,大权在握的司马越与晋怀帝司马炽之间的矛盾却愈来愈尖锐,司马越为求自保,于永嘉四年(310年)率领西晋宗室和重臣及甲士4万人,出屯项城。次年,司马越病逝,晋廷朝臣、军队10余万护送司马越灵柩返回东海安葬,结果却被石勒率兵截杀,由于军队无统一号令,晋军几乎全军覆没。此战之后,西晋再也无力对抗崛起的少数民族政权,不久后洛阳失陷,西晋就此走向毁灭。
图片
3、淝水之战:前秦走向毁灭。前秦一统北方后,前秦天王苻坚于太元三年(公元378年)二月发兵南下,统率各路兵马共112万大举进攻东晋,东晋则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统率八万北府军前往抵御。此战,前秦兵力看起来很是吓人,但实际上抵达前线的军队仅仅只有三十万,再加上一系列失误,结果反倒被东晋打的落花刘硕。此战之后,前秦政权迅速崩溃,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机北伐将边界线推至黄河南部。
图片
4、邙山之战:东西魏经典之战。南北朝时期,东魏和西魏之间曾发生过很多场著名战役,其中邙山之战便是其中代表。东魏武定元年(西魏大统九年,543年)2月,东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据虎牢叛变,宇文泰率军接应,同年3月,两军在邙山决战,西魏军大败。宇文泰在退兵之后,上表自贬,但魏帝元宝炬没有接受。此战之后,东魏乘胜追击,收复虎牢,平定了北豫州和洛州。
除了以上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战役还有魏灭蜀之战、魏灭吴之战、幽州之战、刘裕北伐、浚义之战、统万之战、平凉之战、利州之战、始州之战等。作为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战争极多,著名战役着实不少。
隋唐时期
1、周槃之战:隋与突厥沙钵略可汗第一战。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突厥大举攻隋,同年十二月,沙钵略可汗率10余万众进至周槃,隋行军总管达奚长儒领兵2000抗击,转战三日,杀伤突厥兵以万计。四日,突厥人于战处焚尸恸哭而去。此役隋兵死者也多达十之八九,长儒多处受伤。
2、邙山之战:两虎相争便宜唐朝。隋末唐初,王世充和李密为争夺河南霸权,争斗十分激烈,虽然曾因共同对付宇文化及短暂联手,但当宇文化及被消灭后,双方便再度对立。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王世充趁瓦岗军久战疲惫军心不稳之际,率兵攻打瓦岗军,双方于邙山展开决战,结果瓦岗军遭遇惨败。此战之后,李密、王伯当、贾闰甫等率领两万参军降唐,其余李公逸、裴行俨、罗士信、周法明、程咬金、秦叔宝、杜才干、徐圆朗、周文举、王当仁、刘黑闼等在短暂归附王世充后,也大多转投唐朝或窦建德,魏征则在短暂归附窦建德后,又随徐世勣、张善相、张亮等投降唐朝,结果反倒为唐朝提供了大批人才。
图片
3、虎牢之战:唐朝统一天下的重要一战。唐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李渊命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王世充不敌,眼看李世民率军直逼洛阳,急忙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在刘彬建议下,率领精锐主力十余万前去支援,李世民仅用3500名玄甲精兵为前锋增援虎牢关,结果大破窦建德十余万众,窦建德被擒。随后,洛阳的王世充也被消灭。此战之后,天下的局势完全转向了对唐军有利的一面。
图片
4、唐灭东突厥之战:唐朝北扩的决定战役。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在唐与突厥的战争中,唐王朝为消除北方威胁而攻灭东突厥颉利可汗部的重要作战。颉利可汗率万余人欲逃过碛口,遭李绩军堵截,其大酋长皆率众投降。颉利逃往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西北的沙钵罗部落,欲投奔吐谷浑,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俘获送往长安。此战过后,突厥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削弱,从而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给后来的开元盛世创造了安定的环境,同时增广了唐的北方统治面积,为后来的北庭都护府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也为后来的歼灭西突厥创造了机会。
图片
5、白江口之战:日本就此臣服近千年。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8月,唐朝、新罗联军和倭国、百济联军在白江口发生的一次水战。此战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自白江口之战以后,直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在近一千年的时间里,日本始终生不出任何挑衅中原王朝的念头。
除了以上之外,隋唐时期的著名战役还有白道之战、隋灭陈之战、浅水原之战、泾阳之战、唐灭高昌之战、唐灭西突厥之战、唐灭百济之战、唐灭高丽之战、积石军之战、蔡州之战等。
五代十国两宋时期
图片
1、柏乡之战:梁晋争霸决定战役。五代初期,后梁太祖朱温与河东晋王李存勖矛盾日益加剧,朱温怀疑成德节度使王镕串通李存勖,便趁着卢龙节度使刘守光于天祐七年(910年)十一月攻打王镕的机会,佯称助王镕拒刘守光,派供奉官杜廷隐等领兵3000进驻深州和冀州,企图消灭成德、义武两镇势力,于是成德、义武两镇与李存勖联合抗梁,并最终大破梁军。经此一战,晋军威大振,使后梁在河北的势力退至魏博以南,为尔后南下攻后梁建立后唐创造了有利条件。
图片
2、宋灭南唐之战:宋朝攻灭南唐。北宋开宝七年(974年)10月,宋太祖赵匡胤以南唐国主李煜拒绝入朝,违抗宋天子之命为由,令曹彬等率水陆军10万人伐南唐。南唐国主李煜以为宋政权离金陵城远隔千山万水,宋军不可能马上就到,因而防守懈怠。宋将曹彬受命后,由荆南沿江东下,伺隙攻惰,乘其无备,越过湖口,在池州以西峡口寨登陆,迅速歼灭南唐沿江各地守军,攻占池州、铜陵、芜湖、当涂等地。次年十一月,曹彬攻破江宁,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图片
3、岐沟关之战:宋朝最后一次北伐。雍熙三年(986年)春,北宋三路攻辽,主力东路曹彬部求功心切,孤军进至涿州后,因粮草不继,被迫撤回雄州,不久虽又裹粮再进,但部队疲劳,战斗力下降,辽军则以逸待劳,全力对付东路宋军。辽军先以偏师骚扰宋军,绝其粮道,随后乘其疲惫而决战。四月,宋军被迫自涿州败退,辽军乘势夹击。五月,辽圣宗与萧太后亲统大军追击宋军至岐沟关,两军决战,宋军大败,伤亡惨重。残部夜渡拒马河,又被辽军追及,溺死者甚众。曹彬退至易州东面沙河宿营,风闻辽兵追至,士兵惊溃,争渡沙河,溺死者过半。宋军全线溃败。东线的溃败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中路军和西路军全部陷入不利,最终引发了全线溃败,此战后宋对辽失去了战略进攻能力,被迫转取战略防御。
图片
4、澶渊之战:奠定宋辽百年和平。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对北宋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前锋直指靠近黄河的澶州城,直接威胁北宋都城的安全。宰相寇准反对迁都退让的主张,坚决请求皇帝亲自率兵征讨辽军。澶州跨黄河南北为二城,宋真宗率军到达黄河南岸后不愿过河,禁军统率高琼用鞭子驱赶给宋真宗抬轿的卫士。当宋真宗的黄色龙旗插上澶州北城时,宋军欢呼之声在方圆数十里内都能听得到。士兵阵前掀动付弩,射死出帐督军的辽军统率,宋军士气受到鼓舞,重挫辽军。次年,宋真宗在有力的条件下接受了《澶渊之盟》(条约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给辽银绢等钱物史称“岁币”),澶州之战落下帷幕,这场战役结束了唐朝以来百余年来的动乱局面,使宋辽两国之间维持了大约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局面。
图片
5、崖山海战:古代少见的大海战。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在蒙古铁蹄之下,南宋王朝已经是退无可退,被逼在崖山进行最后的抵抗。此时的南宋军队已经难以抵挡元军的进攻,虽然宋军将士拼死作战,却仍然难以扭转战败的局面。同年三月十九日,崖山海战结束,大宋王朝宣告灭亡。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除了以上之外,五代十国两宋时期的著名战役还有三垂冈之战、幽州之战、象牙潭之战、百胜军之战、高平之战、君山之战、宋灭北汉之战、好水川之战、宋金联合灭辽、和尚原之战、顺昌之战、郾城之战、陈家岛海战、采石之战等。
明朝时期
1、鄱阳湖之战:明王朝建立的关键一战。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出兵攻打朱元璋,率领60万大军围攻江西洪都,然而却始终拿不下朱文正驻守的城池。同年七月,朱元璋亲率20万大军救洪都,陈友谅得知消息后撤围,选择在鄱阳湖以自己最擅长的水战迎战朱元璋。双方交战数日,朱元璋在郭兴建议下先败后胜,大败陈友谅,陈友谅中箭身亡。朱元璋乘胜追击,陈友谅之子陈理投降朱元璋,朱元璋的势力得以迅速延伸至江西、湖南、湖北,为大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开平之战:元朝被彻底赶出中原。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在徐达、常遇春率领北伐军,连下德州、通州之际,眼看大都不保,元顺帝慌忙携后妃、太子等逃奔上都开平,徐达、常遇春一举攻克大都。之后,明军挥军西进,而元顺帝则趁机率军向北平反扑,常遇春于是和李文忠率领步卒八万、骑士一万驰救北平,元军闻讯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军追奔千里,大获全胜。为了覆其巢穴,最终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常遇春又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顺帝逃到应昌府,常遇春夺取开平,全歼留守元军。一年后,元顺帝病逝,明朝则于此设立开平卫,俯瞰整个蒙古草原。
图片
3、捕鱼儿海之战:间接促使北元分裂。洪武二十年(1387)9月,明太祖遣永昌侯蓝玉为大将军率军进攻北元。次年四月,蓝玉率兵至庆州,闻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遂掩旗息鼓,兼程而进,元军无所觉察。大军到后,元太尉蛮子仓促拒战,被杀。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遁去,却在逃跑途中被也速迭儿所杀。至此,黄金家族彻底丧失了对蒙古各部的统治,导致蒙古各部纷纷离心离德,北元不久便分裂为了鞑靼和瓦剌两部。
图片
4、北京保卫战:挽救亡国之危。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率军亲征瓦剌,却惨遭“土木堡之变”,明军不仅几乎全军覆没,随行大臣、功勋、将领也几乎损失殆尽,就连皇帝本人也沦为了俘虏。消息传回京城,在于谦等大臣力主下,郕王朱祁钰被扶上皇位,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同时抽调两京、河南的备操军,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的官军,以及浙江兵入京。由于明廷应对得当,当瓦剌裹挟明英宗南下之时,在北京城外遭遇惨败,只得仓皇逃回草原。
图片
5、屯门海战:中国与西方的早期海战。屯门海战又称珠江口海战,是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由广东道副使汪鋐指挥,明军在屯门地区抗击佛朗机(葡萄牙)人发生的战争。此战明朝出动南头寨和东莞守御所士兵四千多人,战船和渔船攻击50多艘;而葡萄牙则出动士兵和船员千余人,武装福船五艘。此战汪鋐最终使用火攻击败蒲军,葡萄牙人最后只剩下三艘大船,蒲军士兵则纷纷逃亡,而明廷则收回了葡萄牙人盘踞的“屯门岛”和被经常滋扰的“屯门海澳”及“葵涌海澳”。
除了以上之外,明朝著名的战役还有沈儿峪战役、曲靖之战、真定之战、白沟河之战、朱棣五次北伐、安南之战、鸣梁海战、明平杨应龙之战、平壤之战、萨尔浒之战、松锦之战、西草湾之战、澎湖之战、料罗湾海战等。
清朝时期
图片
1、郑成功收复台湾:捍卫了主权和领土完整。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三月,南明抗清名将郑成功亲率2.5万名士兵,分承百余艘战船,从金门出发,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人听说后,将军队集中于台湾、赤嵌两座城堡,并在港口沉船阻止郑成功率军登岸,但还是没能阻止郑成功的军队。次年,荷兰人被迫在投降书上签字,沦陷长达38年的台湾就此被收回。
图片
2、雅克萨之战:两次围歼入侵俄军。从十六世纪开始,沙皇俄国便开始疯狂对外扩张,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由于清廷忙于国内战争,俄国趁机侵占尼布楚和雅克萨等地,平定三藩之后,康熙派人奔赴关东巡查,同时命令萨布素率部在黑龙江瑷珲修建城池,开始积极备战。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派人驱离俄国侵略军,被拒绝后,萨布素将黑龙江下游沙俄侵略军建立的据点全部焚毁,使得雅克萨变成了一座孤城,并于同年四月攻打雅克萨,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战败投降。不久,托尔布津再次侵犯尼布楚,康熙于次年再度下令反击,清军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深挖战壕围困俄国侵略军,侵略军被围困,由最初的八百多人到最后只剩下六十多人。无奈之下,俄国只能与清廷议和,双方最终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签订《尼不楚条约》。
图片
3、高楼寨之战:清朝著名的伏击战。同治三年(1864年),捻军起义纵横各地,清廷派僧格林沁率马步万余跟踪穷追,企图将捻军一举扑灭。次年5月初,捻军数万进入山东,驰抵菏泽西北的高楼寨地区,利用当地河堰纵横、柳林密布的优势,设下伏兵。5月17日,僧格林沁率军追至,扎营于菏泽西面的解元集,次日拂晓督军向高楼寨进逼,捻军小股部队则诱敌深入,促使僧格林沁兵分三路追击,结果却被捻军诱入伏击圈,被团团围住。当夜三更,僧格林沁率部突围,遭捻军截击,死伤惨重,僧格林沁虽冲出长壕,但已身负重伤,在菏泽西北的吴家店被捻军战士杀死。
除了以上之外,清朝的著名战役还有山海关之战、扬州之战、豪格平川陕之战、桂林之战、衡州之战、衢州之战、岳州之战、保宁之战、澎湖之战、乌兰布通之战、布尔哈屯之战、黑水营之战、大小金川之战、浑河之战等等。
以上便是历史上各个时期爆发的一些著名战役,由于古代大小战争爆发频率极高,其中难免有所遗漏,欢迎评论补充。此外,元朝历史实在不怎么了解,如果有比较经典的战例,也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