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专家:福岛核事故本可避免,致力于内部改革

10年前东日本大地震所引发的海啸把东京电力公司(下称“东电”)推上了风口浪尖。10年后,东电依旧在为核事故中报废的福岛核电站奔波。
在福岛核事故10周年之际,第一财经记者专访了东电公司风控沟通专员高桥吉野(Takahashi Yoshinori)。在东电公司,风控沟通专员拥有丰富的核能方面的技术知识,接受过专门的风险防范训练。在进入东电之前,高桥也是一位核能领域的工程师。
高桥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对于10年前深受那场在当代世界仅次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灾难影响的人们深表歉意,“对没能避免一场本可以避免发生的灾难表示歉意,对至今仍深受影响的日本民众,以及给其他国家的人们造成的不便表示歉意。我们正致力于加强措施,确保核电站的安全,并致力于东电公司的内部改革。”
福岛核电站由福岛一站、福岛二站组成,共10台机组(其中一站6台,二站4台),均为沸水堆,母公司为东电公司。在福岛事故之前,东电运营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的6个机组为日本提供了近5GW的电力,约占日本电力构成的1.5%。
图片
设计隐患与安全意识缺乏
10年后在回顾当时里氏9.0级地震及其此后引发的海啸对福岛核电站造成的毁灭性打击时,高桥在采访伊始就表示,福岛第一核电站之所以在海啸中损毁严重,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核电站设计之初缺乏对诸如海啸、地震等诸多外部因素相结合而产生的影响。
福岛核电站是日本最早开始修建的核电站之一,其中第一核电站的6个反应堆机组均建于上世纪70年代核电大发展时期,修建于1971年的一号机组在事故发生时已经服役了40年,已经进入了寿命末期。
高桥表示,在福岛核电站正式投入运营后,缺乏收集、分析和借鉴国外实施的核电站安全改进措施的机制,公司内部持续改进设施安全的努力也不足,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因此,追根溯源来看,安全意识的缺乏、技术能力的不足以及内部沟通的不畅,均为10年前的那场灾难埋下隐患。”
据日媒报道,核泄漏事故发生后,东电于2012年9月成立了核能改革特别工作组,并在日本政府的核能改革监察委员会的监督下分析了福岛核事故的技术原因。“事故背后的原因、分析结果以及相关对策都在题为‘福岛核事故概要和核能安全改革计划’的报告中向公众告知。”高桥说。
10年来,高桥表示,在日本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下,东电不断努力,通过保持核电站稳定、实施多层次的污水对策和改善工作环境来降低风险。
高桥也强调,目前,东电内部对于核电站安全高度重视,“我们秉承着‘今天要比昨天安全,明天要比今天更安全’的理念。”
下一个十年如何走?
对于未来,东电在2020年3月出台了《中长期路线图》。这份路线图旨在“按计划推进多项工作,确保在更大范围内稳步开展福岛核电站的退役工作”。
据高桥介绍,东电的目标是彻底清除1~6号机组所有乏燃料池中的燃料,同时还将开始清除燃料碎片的试点工作,逐步扩大清除规模。在核固废对策方面,会继续减少风险,取消临时存放点等。目前,东电公布的信息显示,福岛第一核电站4号机组乏燃料棒在2014年12月被全部取出,3号机组乏燃料棒在今年2月也被全部取出。
东电计划继续移出1号机组和2号机组乏燃料池中的392根和615根乏燃料棒,以及三个机组堆芯熔毁后的数百吨核燃料残渣。但日媒认为,这项工作更艰巨,而且受疫情影响,今年的计划已被延期。而且按现在的工程进度,东电完成第一核电站中的废炉拆除工作还要花20~30年时间。
就当前备受争议的核污水处理对策而言,高桥表示,“东电将尽量减少污染水的产生量,并将其保持在最低水平。”
10年前核泄漏发生后,为了控制反应堆温度,东电朝反应堆内注入了大量冷却水。反应堆内的冷却水再加上雨水与地下水日复一日地涌入,福岛核电站内源源不断地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带有辐射物质的核污水。高桥举例道,10年来,东电通过建造陆海防渗墙、地下排水沟、饰面以及建筑物屋顶受损部分修复等工作,已大大减少了污水的产生量,并将污水产生量减少到大约150吨/天。
此前日本“排污入海”的决策经曝光后引发巨大争议,因此如何处置核污水依旧在争议中。
未来,高桥表示,进一步减少污水产生量、清除1~6号机组乏燃料池中的燃料、清除1~3号机组的燃料碎片、消除室外临时存放的核固废等,都是东电议事日程上的重要议题。
“我们将优先考虑安全问题,并在推进清除燃料碎片的工作时逐步克服每一项挑战,这是一个未知领域,也是核电站退役进程中最困难的挑战之一。”高桥说,“这在全球范围内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尝试。我们会根据退役的进程,以及掌握的最新知识,适时公布2031年及其之后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