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顶级智库:如何看待中国经济?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GAMF)近日召开专题会议,分析后疫情时期的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展望全球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寻找投资机会。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Bert Hofman出席会议并发言。

核心观点

中国在2021年将实现全球30%的经济增长,这与所有发达经济体的总和一样多。但是,全要素生产率(TFP)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少,中国还需要在多方面发力以应对这种情况。

“双循环”新增长战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四个要点:第一,更加依赖内需,而不只是消费需求;第二,相对于国外供应链,更多地依赖国内供应链;第三,更加依赖国内技术和创新,即所谓的本土创新;第四,继续改革开放。

内需将在中国未来占更大比重,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国内的供应链正在扩大。中国出口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中间品在出口附加值中的份额是中国成长壮大的重要信号。这意味着中国的出口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其他国家出口中的一种投入,这也意味着中国正在向价值链上游移动。

依靠居民部门消费作为未来的消费需求增长要素是有问题的,而且解决起来也不容易。15年前中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然而目前仍然缺少足够有力的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在中国,主要缺失的生产要素仍然是教育。因此,如果要投资可以考虑投资中国的教育体系。

以下为发言实录。

关于中国潜在增长率

中国经济总量目前已经占到全世界的20%。如果以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在2021年将贡献全球30%的经济增长,这与所有发达经济体的总和一样多。从中期来看,中国将保持这样的经济增长水平,但问题是增长率将会达到多高?

关于中国中期的潜在增长率有很多讨论。目前的最新趋势从某种程度而言令人担忧。从最近十年(2009-2018年)的趋势可以看出,中国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人均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 per worker)。这对于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说并不算太坏,但是问题在于,最终人均物质资本作为增长要素的动力将不复存在。此外,关于人均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per worker)的担忧在增加——工人的数量已经在下降,并将在未来15年内成为拖累增长的负面因素。

全要素生产率(TFP)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少。这种情况令人感到惊讶:一方面,在中国,大家都在谈论创新、新的企业家、高科技和金融科技;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对生产力的贡献似乎并不那么高。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全世界都存在。但我认为,中国可以在多方面发力以应对这种情况。

“双循环”新增长战略

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新增长战略于2020年5月提出,并在秋季举行的中共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正式公布,这一新增长战略就是“双循环”。

我理解,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它有四个要点:第一,更加依赖内需,而不只是消费需求;第二,相对于全球供应链,更多地依赖国内供应链;第三,更加依赖国内技术和创新;第四,继续改革开放,虽然这已成为一个次要因素。

我们可以结合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发生的事件来解释这一战略。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需求疲软,最近几年对中国的增长没有发挥太大的推动作用。另外,特朗普政府所带来的难题使中国与外国技术隔绝的风险增加。因此,中国更多地倾向于寻求国内技术解决方案。正如之前的嘉宾所言,尽管方式可能会有所改变,但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将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技术将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也许在技术领域美国政府采取的行动的范围会更窄,但是中国以后要想获得外国关键技术将变得更加困难。

01

内需将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

我们先来看一下外部需求。许多人仍然认为中国一直以来严重依赖出口和外部需求谋求经济增长。坦白说,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这样的情况的确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如图1所示,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在2007年达到35%的峰值。但在2017年,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了20%,目前出口占GDP的比重为18%。尽管中国在全球出口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一直在增加,但是相对于国内需求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来说,出口的贡献度要小得多。如果从附加值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出口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在13%~14%,比外部需求的贡献度还要低。

图1:中国出口占GDP的比重及中国在全球出口中所占比重

2:中国的贸易依存度正在正常化

中国总贸易额占GDP的比重实际上已经正常化,目前的比重为30%,相当于欧盟的水平(见图2)。下一步将要和美国看齐,美国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为20%。造成这一情况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国内供应链在扩张,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鲍默效应”,即当一个国家变富裕的时候,该国的实际汇率升值,意味着该国非贸易品部门相对于贸易品部门变大,这种情况部分反映在了贸易额的数字上。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内需将在未来占更大比重是可以理解的。

02

中国国内供应链迅速扩张

中国国内的供应链正在扩大。这更多地反映在出口数据而不是国内数据上(见图3)。我们看国内附加值在出口中所占的份额。加入WTO之后,中国为了能出口而首先增加进口,即在出口附加值中,外国份额增加而国内份额下降。但是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中的国内附加值份额呈明显上升趋势。到目前为止,就出口中的国内附加值份额而言,中国现在的情况很像美国,这就意味着供应链在延伸。这不仅涉及中国公司,也涉及在中国投资的外国公司。这就是自2020年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的原因。2021年可能与去年有所不同,但2020年中国的确是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且中国国内的供应链有所扩张。

图3:中国国内供应链扩张趋势

与此同时,中国出口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中间品在出口附加值中的份额是中国成长壮大的重要信号。这意味着中国的出口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其他国家出口中的一种投入,这也意味着中国正在向价值链上游移动。中国出口更高端的零部件、机械等,而不是为在中国的公司提供出口品的组装。

中国在供应链方面情况不错,但在需求方面则不是那么理想。自2007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中国经济存在“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问题”以来,依靠内需就成为了一大主题。而图4中体现的最大的缺失要素就是居民部门消费,居民部门消费仅占GDP的39%。这对于中国人均GDP来说是非常低的。因此,依靠居民部门消费作为未来的消费需求增长要素是有问题的,而且解决起来也不容易。15年前中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然而目前仍然缺少足够有力的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4:中国消费需求趋势

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改变户籍制度。让人口自由流动到他们能发挥最大生产力的地方,这对消费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但中国似乎不太愿意彻底改革其户籍制度。二是注重社会安全。在新冠疫情危机中我们看到仍然有很多人没有被纳入保护范围,尤其是中国的流动人口。三是注重社会保障。现在养老金制度覆盖了大多数工作人群。但坦率地说,非缴费型农村养老金每人每月120元的额度是不足以阻止居民部门尽其所能地进行储蓄的。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因此,我认为居民部门消费作为一个消费需求增长要素是会拖后腿的。不过目前的一个积极因素是,从工资在GDP中的占比来看,居民部门的份额正在稳步提高。工资的增长速度超过GDP,这最终可能会拉动消费。

03

中国在研发方面的进展

如图5所示,中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看起来发展势头良好。就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而言,中国正在赶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2018~2019年,这个数字是2.3%,2020年大概会达到2.4%。目前,中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与欧元区相当。研发的构成仍主要集中在开发上,这对于基础科学来说是个问题,但至少是个好的趋势。

图5:世界各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

不过,中国在研发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图6显示的是以不变美元计算的累积研发支出。左侧是2018年的数据,右侧是过去1996~2018年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研发支出占比仍然比较低,仅占所有经合组织国家的10%。因此,就研发资本存量和随时间推移各国累积的研发经验而言,中国仍然远远落后。

6:世界研发支出存量(1996-2018年)

这不足为奇,因为中国的研发才刚起步。不过,这显示出中国的一大弱点。因此,我认为中国是不得不期待依靠本国创新来应对国外创新的封锁,中国在国内创新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7:世界各国25~34岁人口教育情况(2019年)

我要讲的最后一点是,创新不一定在经济中能够全面转化为生产力。在中国,主要缺失的生产要素仍然是教育。如图7所示,年龄在25-34岁之间的人群所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不断提升,其中大约一半是大学教育。但仍然有60%的青年劳动者仅受过高中以下教育,城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异也非常大。在农村地区,很多未来的劳动力正在上学。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看到其成果。在中国,目前18~24岁的人群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非常高,但是中国在教育方面仍需做出很大努力。因此,如果要投资,我的建议是投资中国的教育体系。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论坛立场。转载或引用,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来源信息。

全球财富管理论坛(GAMF)是在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背景下,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共同发起成立的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质的全球性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行业交流组织。论坛旨在加强全球资产拥有者、资产管理者、政策制定者的沟通与交流,对中外资产管理、财富管理行业重点问题和重要政策开展研究,为行业参与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专业建议,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和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中国金融机构更好地融入全球金融合作体系,推动全球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行业的协同共赢发展。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于 2012 年成立,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质的学术智库组织。论坛致力于为关心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高端交流平台,推动理论、思想、创新和经验交流,为相关决策与研究机构提供理论与实务经验参考,进而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最终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