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二处龙门之地,谁最正宗?

运城河津的龙门是4100年前大禹凿开的“龙门”。据地质专家考证,龙门形成于3000万年前第三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200万年前的地壳运动。
那时,自然形成的河道十分狭窄,浩荡的黄河水下流不畅,泛滥成灾。于是大禹率领先民经过四年苦战,终于将狭窄的山口开凿成现在的龙门,从此,河水畅通无阻,流向大海。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龙门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际尚存”
大禹当年凿开的“龙门”,形如门阙,大禹亲自命名为“龙门”,桥长144米,桥下最窄处95米,两岸岩石上镌凿的遗迹至今犹存,与《水经注》的记载相符。
图片
图片
后人为纪念大禹功德,尊称龙门为“禹门”,由于禹门是秦晋交通要冲的古渡口,因而也称其为“禹门口”。全国现在有12个地方以“龙门”冠名,但只有河津的龙门有“龙门”、“禹门”、“禹门口”多重称呼,是由大禹所凿,是正宗龙门。
河津龙门村就是以“龙门”冠名,向东3华里,辖于河津市清涧街道,总面积12.8平方公里,总人口3562人,被誉为“万丈龙门第一村,龙的故乡,大禹传人”
图片
图片
禹凿龙门的伟大创举,既给河津先民创造了优越的生存条件,更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大禹治水十三年,其中开凿龙门就费时四年之久。大禹献身于治水大业,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龙门文化的基因,也是龙门人的精神支柱。
图片
图片
“禹凿龙门”的伟大创举,成就了“鲤鱼跳龙门”的美好传说。传说大禹凿开龙门之后,大江大海的鲤鱼闻讯逆流而上,争相跳跃龙门,跳过的化而为龙,到达理想境界,跳不过的养精蓄锐,来年再跳。鲤鱼跳跃龙门时,第一批跳到半空,以自己的脊背作为跳板,让后来者踏跳而跃过龙门,自己却点额而回。
大禹“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精神和群鲤体现的“拼博精神、争先精神、团队精神、人梯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孕育了“争强好胜、勇为人先”的河津精神,由此,河津成为龙的故乡,河津人成为大禹传人,并衍生出绚丽多彩的龙门文化。
“禹凿龙门”已成为河津的光辉名片,国家邮政局于2000年在河津市举行《小鲤鱼跳龙门》邮票发行仪式,2009年“大禹治水传说”和“鱼跃龙门传说”均入选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片
图片
运城是“古中国”的中心,龙门是“古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战略要地,也是华夏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 龙门是“古中国”的军事战略要地。
龙门位于秦晋交界处,水急势险,是通往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古称龙门天堑,为历代兵家必争的军事战略要隘。东周时设“龙门关”,是三晋八大军事要塞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秦晋交战的主战场。公元前645年秦晋爆发韩原大战,秦从龙门东渡击晋,虏晋惠公。公元前624年,秦将孟明率兵由龙门渡河偷袭晋国,大获全胜。隋末李渊占领龙门,渡河西取长安。公元619年,李世民奉命讨伐刘武周,从龙门踏着坚冰过河,全歼刘武周军队。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将娄宿曾越龙门冰桥取陕西。明末李自成率部由龙门东渡黄河直捣幽燕,推翻了朱明封建王朝。1938年国民党新编第八师在龙门英勇抗日,粉碎了日寇西侵入秦阴谋。解放战争时期,贺龙元帅等曾率领二纵、四纵人民解放军西渡龙门,在瓦子街全歼国民党刘戡部。1948年,王震司令员率军从龙门西渡黄河,进军大西北,当地群众摇橹抢渡,踊跃支前,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谱写了光辉一页。我们龙门人祖辈以渡船为生,在摇橹护送王震大军的战斗中,5名船工献出宝贵生命,用热血谱写出壮丽的爱国篇章。
■ 龙门是“古中国”的经济战略要地。
龙门为秦晋交通要冲,古称“禹门渡”,春、夏、秋以舟楫摆渡,隆冬则踏冰过河。史称禹门为商贾云集之城,货物集散之埠,其水路由禹门口上行可至陕北、甘肃、内蒙,下行到潼关,并往东到河南灵宝,往西至陕西咸阳、草滩等,往来船只一千多条。
春秋战国时期,禹门渡曾经是秦晋之交的通衢要渡。唐宋时的清涧渡、明清时的清涧码头、禹门渡曾经辉煌多年。据史料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龙门水运码头年粮食吞吐量在500吨以上;民国时期,禹门口运煤船只常年在500艘以上,煤炭吞吐量高达4万吨。禹凿龙门开辟了河津水文化的先河,带来了造福人类的水利工程的兴修。春秋时秦穆公运粮济晋;汉代河东太守番系修建引汾灌溉皮氏的“番系渠”;唐代龙门县令长孙恕开凿三峪引泉灌田,使粮食大丰收,唐朝由此设立“龙门仓”。解放后,在大禹精神激励下,治理黄河、汾河,筑堤护河,建设禹门口提水工程,对汾河截弯取直等,有力促进了河津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
■ 龙门是“古中国”的文化战略要地。
后人为纪念大禹功德,汉代在禹门东岩创建了大夏禹王庙,即东禹庙,吸引了古今中外众多游客,俚语云:旅河东,必到河津,到河津,必游龙门。大夏禹王庙当时被誉为全国七祠八庙之首,六代帝王、八朝墨客和诸多志士学子、游客骚人,纷纷前来瞻仰大禹功绩,饱览龙门壮观,体味“鱼跃龙门”神韵,憧憬锦绣前程。
公元前11年,汉成帝曾到龙门一次,感叹这里的形势险要。前秦世祖永兴年间(357——358),宣昭帝苻坚登龙门,顾谓其群臣曰:“美哉!山河之固。类敬有言,关中四塞之固,真不虚也。”(见晋书)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太武帝巡狩至此,改皮氏为龙门县。北魏孝文帝元宏,于公元479年路过龙门,派人祭祀大禹。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97)夏四月,幸龙门,以太牢祭夏禹,命修其庙。元太宗元年(1229),太宗窝阔台由龙门西渡。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世祖忽必烈命重修大禹庙,庙成,命臣阿脱合代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胡耀邦、赵紫阳、乔石、李德生、董必武、杨汝岱、郭沫若、谢觉哉等都先后到龙门视察,并留有笔迹纪念。
图片
隋大业元年(605),大儒王通携门人贾琼登龙门山,发出“壮哉,山河之固”的感叹。著名诗人王绩、王勃、杜甫,文学家苏轼、欧阳修,史学家司马光,理学家薛瑄,著名学者顾炎武等文人墨客,都曾登龙门吟诗作赋,流下了不朽的诗联和文章。
薛瑄的《游龙门记》,对古龙门的壮观作了生动的描述。顾炎武的《龙门》诗“亘地黄河出,开天此一门。千秋凭大禹,万里下昆仑。”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等诗篇,都为龙门天堑锦上添花。
河津古八景“禹门叠浪”、“云中烟寺”在龙门,龙门八景“层楼倚汉、曲栈连云、鸣泉漱玉、飞阁流丹、悬崖挂月、空谷惊雷、秋水归帆、春鳞汲浪”更是闻名遐迩的古龙门人文景观,它们同大夏禹王庙一样,都是“古中国”在龙门的文化标识。
东禹庙春秋有古庙会,十分壮观。庙会春季在暮春三月二十三日,演戏两台,东西各一,东台系神前村(今龙门村)家户写戏演出,西台则为龙门镇商人写戏演出。
每逢开演,东起西落,所谓东起西落就是东台先开,西台先止。迎神赛会,每五年一轮,届时,神驾下庙,名曰:“迎神”。神前村人民村歌社鼓,旌旗蔽日,红火非凡,名曰:“赛社”,极为热闹,远近来观者众多,又有陕西、河南、甘肃等省商客助兴。秋季则在三秋九月初一,演戏两台,犹如春季,唯不迎神。东禹庙曾经有三个戏台,每逢庙会,唱对台戏是一绝。对台遗留的楹联,生动概括了当时的盛况。
● 东台的楹联是:一传楚舞,一唱吴歌,一一争奇谁第一;双奏鸾笙,双吹凤管,双双斗巧自成双。
● 西台的楹联是:左右奏新声,左啸月,右吟风,声达左右;东西传雅韵,东阳春,西白雪,韵满东西。
可惜的是龙门东禹庙这处千年胜迹于1942年毁于日寇炮火,庙会也随之销声。
为了传承大禹精神,弘扬龙门文化,2012年春,龙门村仿照汉代大禹庙在龙门村西建造了龙门大禹庙。龙门大禹庙总体布局和建筑风格既保留原制,又别开生面。中轴线上,自北而南依次为禹王殿、财神殿、娘娘殿、献殿、仁贵殿、药王殿、钟楼、鼓楼、山门,山门外为大型祭拜广场。整个庙宇气势恢宏,环境幽雅,为民众休闲娱乐铺路搭台,为河东胜景壮观锦上添花。特别是以大禹文化为底蕴,融根祖文化、龙门文化、和谐文化、民俗文化等为一体,凸显出龙门人独具特质的人文内涵和一脉相承的精神品格,必将焕发出不可估量的精神动力。
来源:运城文旅
原标题:遥想“禹凿龙门”之壮举,希望未来可期
你若喜欢,可点在看分享行走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