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施其昌:不能忘记那些牺牲的战友

抗美援朝老兵施其昌。
在泾县泾川镇高村村一栋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屋里,住着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传奇老人。他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抗美援朝战场,曾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近日,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这里,拜访89岁的施其昌老人,回顾他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懵懂少年 踊跃参军
1951年,18岁的施其昌在家务农,他在村里的土改大会上,听说了美国借入侵朝鲜之名,窥伺中国的事情。施其昌立刻和村里的13位年轻人一起报名参军保卫祖国。经过乡里和县里的两级挑选并体检合格后,1951年6月施其昌在宁国光荣参军。
到宁国没几天,施其昌就跟着部队坐了七天七夜的火车来到沈阳,编入了第20兵团67军200师600团3营8连3排8班。到沈阳后,新兵们很快地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之中,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训练,施其昌掌握了作为一名战士的基本技能。“记得那年中秋节的时候我们还在训练,沈阳已经很冷了,站岗的时候要裹着棉被取暖。”施其昌告诉记者,当时听说美国已经侵占了朝鲜,大家都非常愤怒,纷纷写下了请战书要求去朝鲜参战。“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不去朝鲜,美国就会把朝鲜占领,进一步来侵略祖国,所以我们去朝鲜就是保卫祖国。”
1951年10月,施其昌随着部队一起从丹东进入朝鲜。入朝后,由于白天有敌机在不间断的轰炸不能出行,施其昌和战友们只能在夜间行军,步行了大半个月才进入战场。
战火纷飞 茁壮成长
“我们在朝鲜行军的时候已经是天寒地冻,背着几十斤重的武器装备在雪地里跑步前进也是常态。我这个从南方过去的兵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厚的雪。”施其昌回忆,由于朝鲜的冬天雪大,他经常会和战友们一起清理道路上的积雪,保障车辆的通行,由于照明条件不好,有时候还会发生交通事故。
为了避免敌人的空袭,在部队转移或者是驻扎的时候,每隔三四里就会安排一个哨兵,一旦听到飞机的声音,岗哨就鸣枪示警,听到枪声后步兵立刻卧倒,卡车熄掉车灯,直到飞机飞走了再继续活动。
抵达战场后,施其昌和战友们开始挖掘战壕,修筑工事。当时的朝鲜,环境十分恶劣,气温零下30多度,地表被冻得异常坚硬。志愿军一无空中优势,二缺工程机械,战士干活大部分靠肩扛手抬。施其昌说,虽然挖掘的时候很辛苦,但是这些坑道和战壕,在躲避美军的空中轰炸和消减敌人的炮火威力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最让施其昌难忘的是战友的牺牲。一次挖战壕的时候,遇到了敌军的轰炸,值班排长在敌人的轰炸中不幸牺牲。“敌机飞到阵地上丢下了几枚炸弹,等飞机飞走了,我们看到排长被炸得血肉模糊的遗体,当时眼泪就出来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施其昌几近哽咽,悲壮的场面让老人永生难忘。
浴血奋战 荣立战功
1953年6月,施其昌和战友们来到了十字架山战场,担任连长的通讯员。除了负责保护连长的安全,他还负责将连部的指令传递到阵地上的各个排。战场上枪炮声震耳欲聋,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可能,如果信息传递不畅,那后果不堪设想。“由于美军的轰炸和炮火,不少战友都牺牲了,我到排里传达命令的时候,看到一名河南的战友,一只手断了,就用另一只手抱着枪射击。”
第二天下午战斗结束后,施其昌和战友到一号阵地的指挥所清扫阵地,搜索的过程中,他看到了一个人影一闪而过。他学着用朝鲜话喊了几句缴枪不杀,又打了一梭子子弹,就看到几名敌军举着手从地道里钻了出来,经过鉴别,其中有一个是敌人的营长。
1953年7月14日,早上五六点钟,施其昌和战友们参加了轿岩山的总攻,由于敌人在山上有三个碉堡,而且拉了很多铁丝网,志愿军的攻势一度受阻。“当时的阵地上到处都是牺牲的战友,看着敌人的碉堡,我抱着冲锋枪想沿着地上的沟滚到河边,冲过河去打掉敌人的碉堡。”施其昌告诉记者,没想到他刚刚站起来就被碉堡的机枪扫射到了左腿。“当时天下着大雨,我看着腿上的血喷涌而出,但可能因为战争太紧张了,当时并没有什么疼痛的感觉。”施其昌倒下后爬到了附近的沟里,拿出了急救包对自己的伤口进行了包扎。当天下午连队的卫生院赶到了战场,安排担架将施其昌抬到了安全区,随后施其昌到收容所坐火车从通化回到了国内。1954年,施其昌被安排到安徽省革命残废军人速成中学进行学习。
在战场上,施其昌先后两次负伤,并荣立三等功两次。“和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还能坚持到战争胜利,看到祖国的强大,就是最大的幸运。”施其昌说,我们不能忘记战争的惨烈,更不能忘记那些牺牲的战友。(全媒体记者 余庆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