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3月22日消息(记者李子娇 谷林飞)讲起自己每天的工作流程,空勤机械师、一级军士长杨金秀滔滔不绝,什么时间、在什么战位、完成哪些任务,几乎精确到分秒,对工作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杨金秀告诉记者,自己这辈子最幸运、也是最难忘的事,就是1991年12月的那个冬夜,他搭乘一列绿皮火车,开始了他的军旅人生。
杨金秀: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坐着闷罐车,看不到外面,大约凌晨时分到了新兵连。一下车,觉得周围黑咕隆咚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不知道在哪个位置,感觉很神秘。
杨金秀检查直升机
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杨金秀被分到了机务维修岗位,当时只有初中文化的他,第一次面对密密麻麻的飞机电子元件、纵横交错的油气管路和如蜘蛛网一样的电路图时,心理压力非常大。但不服输的个性让他告诉自己:“拼命学,一定能行!”
杨金秀:领导念名单的时候,我听到自己被分到了工程处。起初还以为是和工兵一样,去山上打石头。报到后,才知道其实我们是航空工程,也就是现在的陆航部队。毕竟自己文化底子比较薄,很多东西从没有接触过,所以就虚心向别人请教,逐步适应岗位的需要。
杨金秀检查直升机
就这样,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勤学苦练,杨金秀从普通一兵成长为优秀的空勤机械师,拥有了一手机务维护的绝活,对直升机的主要系统、常用部件、各类仪表、技术参数,达到了“一口清”;对液压、燃油、滑油、冷气等系统的原理图达到“一笔成”;对几百种航材和机务维护工具,蒙上眼睛能够“一摸准”。
杨金秀:我的生命跟飞行员的生命紧紧地连在一起,责任重大。所以我会认真对待每一个故障,飞行后的检查要认认真真,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同时,我要多学一些业务知识,学习空中特情的处置,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特情,但自己在地面该演练的还是会演练。如果发生这个情况,该动哪个电门,该如何提醒飞行员操作,心中要有数。我们空中机械师也算是空中小组长、安全小组长,有责任提醒监督他们,共同处理飞行中遇到的问题。
从2002年到2017年,杨金秀和他的战鹰一起参与了伞降、海训、打靶、阅兵、抢险救灾等多项重大任务。杨金秀说,之所以能圆满完成使命,除了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和战鹰有深厚的感情。
杨金秀:你亲近它,它就不会出故障。我们老领导说了,你对战鹰越好,它对你就好。要用心对它,要跟它对话,虽然它是无声的。
为灾区运送物资
在杨金秀看来,战鹰无声却有情。他守护战鹰翱翔蓝天,战鹰也在助他建功军营。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他和战友们接到紧急命令,驾驶战鹰赶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
杨金秀:那天是5月15日,我们转场。大清早起来,就准备好相关工作,准备飞到成都邛崃机场。
记者:大概要飞多长时间?
杨金秀:在空中飞行时间需要8个多小时,早上起飞的,晚上到。
记者:您到灾区第一眼看到了什么,现在还能回想起当时的画面吗?
杨金秀:那天的天气不是很好,我们飞的高度比较低。因为太高了,视线就不好。那边属于山区,雾气比较大,又因为刚下完雨,的确有些看不清。我记得,当时地面上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房子好多都倒了,从空中看白花花的一片。包括堰塞湖那个地方,山体滑坡,把湖挡住了,水位特别高。还有里面的小村庄,房屋都被淹了,只露着个屋顶。
记者:当时咱们主要执行什么任务?
杨金秀: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搜救,后来就是转运物资,把帐篷、粮食、食品、饮料等生活物资运过去,分给当地的群众。
记者:去之前您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杨金秀:说实话,没有。当时接到任务时,就想着去灾区能尽一份力,心情很紧张。去了灾区以后,就一门心思想着赶紧救援,用飞机多拉出一些伤员。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准确的伤亡数字。我们到了之后,还要搭帐篷,晚上睡在帐篷里,一个帐篷二十多个人。夜里有余震的时候,感觉不仅大地在晃动,还有非常大的声音在你耳边回响,基本上睡不好觉。
记者:任务很重吧,一天大概能休息多长时间?
杨金秀:休息不了几个小时。我们为了能多装物资,不停地飞,一天能飞二三十次。到灾区上空一般停留一个小时左右,将物资运进去之后,赶紧回来再拉第二趟,一直不停地循环。当时我们的想法,就是把抗震物资赶紧送进去,让人民群众早日得到保障。
记者:前期主要是做搜救工作?
杨金秀:对,我们那架飞机,拉了三十多个人。为了腾出机舱里的空间,来装担架、运伤员,我们把飞机上的两个副油箱都拆掉了。有时候,飞机降落的地方不平整,还需要下去警戒,帮忙把伤员拉上来。因为飞机后面有一个尾桨,当时担心群众不知道那个地方危险,万一碰到,就会造成二次伤害。那些天里,飞机货舱里面基本上挤得满满的,我们把伤员救回来,拉到机场,再由机场的医护人员送到成都各大医院去。
抗震救灾现场
在灾区连续奋战65天,杨金秀和战友们夜以继日运送货物和伤员,心理和体力的极大消耗,让他整个人都瘦了一圈。杨金秀至今还清楚记得,抗震救灾中经历过的惊心动魄。
杨金秀:汶川那边都是山区,给群众送物资的时候,飞机要从一定高度悬停下去,需要的功率很大。而当时是夏天,气温很高,发动机功率也不够,操作起来有很大难度。有一次,我们正在飞行过程中,前面突然出现高压线,非常危险,我赶紧提醒飞行员,躲了过去,否则就挂线出事故了。
都说战机飞行员驾机离开地面,任何突发情况都可能是生死考验,其难度不亚于“刀尖上跳舞”。对于空勤机械师来说,也是如此。然而,在飞行中遇到的这些危险,杨金秀从没想过要告诉家人。
记者:当时去灾区也是相当危险的,有没有跟家里人说过在执行这个任务?
杨金秀:一开始确实没说,到了灾区之后,给家人打电话时才说的。家里人挺担心的,说让我保重自己,注意安全。我说行,没问题。
在杨金秀的记忆中,自从他当兵后,父母每次看到直升机就会格外激动,只是远远地望着,就感觉好像离儿子更近了一点。
杨金秀:我父亲说,从没有见过你们的飞机。我说有时间了,您来我们部队看看。但是这个约定,一直没有实现,很遗憾。父亲病危时,我正好在外面出差,也没有见到最后一面。后来家人给我打电话,说父亲已经去世了。
杨金秀与记者分享自己维修飞机的经历
完成任务,急匆匆赶回家后,杨金秀抱着父亲的遗像长跪不起。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说自己最想回到2015年,接父亲来部队,让老人家看上一眼儿子守护的战鹰。
如今,每周固定给母亲打电话,是杨金秀力所能及的一点孝心,也是他和母亲之间的又一个约定。
杨金秀:离开家乡这么多年,回去的次数屈指可数,家里好多人都不认识我了,毕竟快三十年了。
记者:后悔来当兵吗?
杨金秀:不后悔,绝对不后悔。既然选择了当兵,就应该坚持下去。
查看原图 45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