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虽身有残缺,却愿将光明和大爱留在人间——呼兰残障女士登记无偿捐献遗体

ZAKER哈尔滨记者 阴祖峰 文/摄/视频制作

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

谢谢你,感谢有你,世界更美丽。

3月29日早9时许,51岁的二级肢体残疾人崔波身着一件红色的大衣,在丈夫王家伟的陪伴下,来到呼兰区卫生健康局,在家人和工作人员的见证下,一笔一划地填写了《黑龙江省遗体眼角膜捐献志愿登记表》。

“每个人都有离开人世的那一天,我决定把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国家医学科研事业,让我的眼角膜给需要的人带去光明和希望。”崔波淡淡地说:“大家不用钦佩我的境界和决心,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做到,我只是比别人早下了这个决定而已。”

突发意外 无奈告别三尺讲台

1970年,崔波出生在呼兰区双井乡双井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她中学的时候,父母不幸先后去世,兄妹五人相依为命。从小,崔波就笃信“知识改变命运”,并如愿考上了吉林师范大学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2年冬,崔波在骑车上班途中发生意外摔伤,造成股骨头脱臼,虽然经过手术,但再也不能像健全人一样运动。“我只能终日与轮椅为伴,也因此告别了心爱的同学们。”

纵然生活万般无奈,但崔波始终没有对人生失去信心。三十多年来,她拖着残肢先后从事过服装加工、财务会计和个体经营。王家伟也由于脑梗后遗症,被鉴定为三级肢体残疾人。但在生活中,崔波夫妇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自强不息,与人为善。得益于国家的相关政策和社会人士的爱心救助,崔波和王家伟这个两口之家精神富足而和乐融融。

以梦为马 潜心进行文学创作

2015年,崔波的身体每况愈下。由于无法工作,她只能待业在家。从学生时代开始,文学的种子就在崔波的心中萌芽。于是,她开始以“荷塘悦色”“淡忘”为笔名,尝试文学创作。

经过不懈努力,她的部分诗作在多个网站平台和《文化范儿》《萧乡诗词》《萧乡文学》等期刊杂志和丛书发表,多次在全国各类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中获奖。崔波克服身体障碍,勇于追梦的人生故事感染了大家,引起了读者们的钦佩和共鸣。

近年来,她先后成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是黑龙江省残疾人作家协会、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呼兰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自强之翼”文学社副社长、呼兰萧乡诗社会员。

崔波在作品《轮椅上的微笑》中写道:“多么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重新站起来,再次把恬淡的笑容编织出来,重新戴在脸上,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只要勇敢啊,风雨过后就是彩虹。只要有勇气啊,就能再次创造生命的奇迹。只要跳动的心不停息啊,就永远感恩关爱我的人。坚强的人,永不言败。让微笑永恒,让爱永存。”

回馈社会 无偿捐赠遗体器官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群人。崔波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与生活的苦难顽强抗争的过程中,崔波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回报来自社会各界、残联组织长期的关爱。一次偶然的机会,崔波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一位爱心人士去世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院校,用于医学科学研究。崔波被此事深深打动,她希望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延续,用大爱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作出贡献,报答社会上所有帮助过他们的好心人。

随后,崔波心中揣着捐献遗体的念想,不时通过书籍和电视节目了解捐献器官的事例。2017年,崔波经诊断患脓毒性休克、低蛋白血症和肺炎,反复的病情让她痛苦不堪,也坚定了她捐赠遗体的心愿。于是,她跟丈夫王家伟商量,想在身后将遗体和器官无偿捐赠给需要的人。

“小波向我提出了捐献遗体的想法,我的第一反应是‘舍不得’。”崔波的丈夫王家伟说,起初他并不同意,崔波就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小波的心灵始终充满阳光,她总是尽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经常和我说,要知恩图报,努力回馈社会,把生命的所有热量化为大爱留在人间。我没想到她平日那么温柔,能作出这么大的决定。既在情理之外,也在意料之中。”王家伟缓缓说着,眼圈有点泛红。

“我不能左右别人,但我可以主宰自己。”牵着丈夫温暖的手,崔波微笑着说,生活赋予她的困苦和磨难让她不断领悟生命的意义。“我的一生,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社会的关爱始终滋润着我的心田——逢年过节,残联组织和志愿者们都会来看望我们,给我们送上生活用品和粮油食品。他们对残疾人的关心就像一盏指路明灯,引领我们走向幸福生活。我是个残疾人,能力十分有限,我把遗体捐献出来,让更多的人得到健康,得到活下去的希望。希望在我的带动和感染下,会有更多的人奉献爱心、造福他人。”

夙愿得偿 珍惜当下迎接明天

崔波是2021年度呼兰区首位捐献遗体和器官的残障人士。呼兰区红十字会秘书长任晓峰向崔波表示感谢:“遗体捐献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贡献,对个人来说,遗体捐献也是一种高尚人格的体现,让自己的生命光辉照亮别人的生命,您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李晓峰说,随着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去世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和器官。”每一位遗体捐献者奉献的不仅是遗体,还有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了却一桩心事,‘石头’终于落了地。”崔波眼中闪烁着夙愿得偿的光芒,她说:“今后我更要珍惜生活,努力做一个对国家有用、对社会有益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编辑: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