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为什么你们说话要带着刀,一遍遍割得我遍体鳞伤?”

文章的开头,我们先来看一个获奖无数的公益视频“暴力语言会变成凶器”:

这个视频是艺术家解勇与沈阳心理研究所合作的,讲述了6名少年罪犯的真实故事,无一例外,他们都有一个痛苦的童年,都曾受到父母恶毒的言语攻击。而这些辱骂拼凑在一起,变成了他们行凶的‘武器’

“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呢?看看人家孩子怎么做的?”

“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猪脑子的都比你强!”

“废物,啥都不会!”

这些话,你熟悉吗?你有没有被这样说过?或者有没有这样说过孩子?

家庭暴力,在全球范围都是一个严重问题。世卫组织的相关报告指出,全球每4个2~4岁的儿童中,就有3个长期受到父母和照料者的身体虐待或情感虐待[1],尤其是情感虐待,非常容易被忽略。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把孩子们经常遭受的语言暴力话语做了海报

有数据指出统计,全球约36%的孩子都有过被情感虐待的经历,其中非洲47%,亚洲42%,欧洲29%,北美洲37%[2]。

在中国,情感虐待的现象更普遍——有报告指出,约60%~80% 中国儿童和青少年报告曾有过被情感虐待的经历,约67%的家长也说自己在过去的一年内, 曾对3-6岁的孩子进行过情感上的虐待[3]。

更让人揪心的是,很多家长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正在实施情感虐待”,类似于这样的话,经常出现在跟孩子的各种对话中:

“你怎么这么笨,怎么教都不会?”

“我生你有啥用,成绩怎么搞都上不去?”

我花那么多钱给你报这个,报那个,你不好好学,对得起我吗?

养你花了太多钱,我都穷都不舍得给自己买任何东西!

......

果仁妈今天的文章,就来具体聊聊什么是情感虐待遇到情感虐待怎么办,以及如何避免自己不知不觉成为情感虐待的父母

希望更多地人能看到这篇文,希望情感虐待被更多人意识并关注。

Photo by Sydney Sims, Unsplash

1

什么是情感虐待?

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是看护人的一种重复的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向儿童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他们没有价值、有许多缺点、不可爱、多余、无用,或只有在满足别人需要时才有用[4]。

具体行为包括:限制行动、贬低、威胁、恐吓、操纵、歧视、羞辱、责骂、孤立儿童和无视儿童需求等[5]。

儿童受到情感虐待后,会发出信号,可能会出现以下行为[6]:

婴幼儿:对陌生人或不亲近的人表现出过激反应;看起来焦虑或不自信;与父母关系不亲密;有攻击性等。

年长儿童:超过年龄的懂事或成熟,比如用不符合他们年龄的老练的语言与人沟通;很难控制情绪;缺乏社交技巧;很少有朋友;回避父母等。

2

如何区分情感虐待和批评?

批评和情感虐待是不同的,我做了一个表格,来帮助大家区分:

3

情感虐待:被忽视的多发事件

2020年7月,澎湃新闻“湃客·有数”基于微博“不好好说话”话题、知乎问答「如何应对家人的“语言暴力”」、「如何面对父母的语言暴力」、「父母语言暴力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和《人物》杂志「中国式“不好好说话”」征集稿中收录的共计 5243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7]:

父母是‘施暴’的主力军,大量的讨论都在描述或“控诉”着来自父母的语言暴力。

贬低和反问是‘施暴者’常用的语言形式,如果受害者反驳,会被认为就会被认为是“胡说”、“顶嘴”,诸如 “不要脸”、“连猪都不如”、“去shi吧” 这样的语言也会从亲密的人口中说出。

学习成绩是争议焦点,而针对女性,身材和长相则往往是是暴力的攻击点等等

“湃客·有数”2020年网络调查结果

情感虐待或语言暴力在有些家庭已经是顽疾,很难治愈。

电影《春潮》就揭示了这样的母女关系。电影中,亲妈说的话,句句如刀,割得女儿遍体鳞伤,电影甚至直接把“你和你母亲的关系,决定了你和世界的关系”这句话被用在了电影的海报上。

电影《春潮》海报

4

情感虐待,会带来什么伤害?

情感虐待带来的伤害,远比想象中的要大得多。

1、对大脑造成永久性伤害

有研究表明,童年期周期性或经常受到情绪虐待的成人,与从未受到虐待的成人相比,大脑中对情绪调节起重要作用的内侧前额叶皮质,明显减少;应对压力的部位,如下视丘-垂体-肾上腺轴,也一定程度的失调[8]。

这些研究都从认知神经层面解释了,情感虐待会一定程度上造成负责调节情绪和压力脑部的损伤。而这些功能性的失调,会增加出现抑郁或焦虑等情绪问题的风险[9]。

与无情感虐待经历的人比,童年期周期性或经常受到情绪虐待的成人内侧前额叶皮质明显减少[9]

2、对个体发展有负面影响

还有多个对国内儿童、青少年和大学生研究表明,经历过情感虐待的人,更容易表现出低自尊、社交焦虑、抑郁、情绪管理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残、自杀和伤害他人的犯罪行为 [10;14;15]。

更可怕的是,长期受到语言伤害的孩子,会把外界的批判慢慢转化为“内在的声音”就算长大后没有人再批评自己了,也会习惯性地自我否定,容易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湃客·有数”2020年网络调查结果

3、代际传递

除了对个体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情感虐待也会代际传递,也就是说童年期遭受过情绪虐待的成人,在做了父母后也更容易对自己的孩子‘施暴’

对北京市207名妈妈和婴儿的研究表明,妈妈的消极表达与她们在童年期情感虐待的经历相关,而使用消极表达的频率越高,他们的孩子在14个月时也越有可能出现行为问题 [11]。

Rich Johnson在《 Weapon of Choice》项目中将语言暴力带来的无形伤害展示了出来

4、给社会带来很大的损失

受到过情感虐待的孩子,未来很可能会出现心理或精神疾病甚至是自残或伤害他人的行为,而这些疾病或反社会行为,正在给整个社会带来负担并造成损失。

世卫组织对68份针对中国18岁儿童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8岁以下的儿童,有19.6%都曾遭受情感虐待。2010年,因情感虐待造成的精神疾病和自残行为导致的损失,就高达约280亿美元 [12]。

5

如果你曾经历过情感虐待,

怎么做才能自愈?

情感虐待经历不是个案,虽然没有办法选择童年的经历,长大后我们可以尝试自愈和自爱。

首先要说明的是,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没有一种万能的方法可以用来疗愈自己,以下方法可能会帮助到你:

找个好的倾听者

找一个你信赖的,也愿意倾听你的人,倾诉你的苦闷。也许只是一顿饭的时间,你会觉得轻松一些。

不要压抑你的情绪

我们的文化不擅长表达,特别是负面的情绪,我们习惯于把所有的情绪都小心翼翼地收藏好,但情绪也是需要出口的,适当适时地释放,把它们发泄出来。

杨紫扮演的单亲少女自白式哭诉母亲的控制|《听见她说》第二期

通过锻炼释放你的愤怒

你也许有很多愤怒、难过和委屈,锻炼,比如跑步或者力量训练,对释放你的这些负能量有一定的帮助。

呼吸练习

呼吸练习或者冥想可以帮助你集中注意力在当下的时刻,让心灵暂时‘忘掉’对过去的怨恨,同时冥想也可以让你放松,平静下来和增加积极情绪。

自我慈悲

从事该领域的研究者Kristin Neff教授认为,当你觉得痛苦时,与其忽视这种痛苦或是批评自己,不如慢慢地接受事实,不完美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而不是挣扎于沮丧、焦虑和自我批评。

用正念去观察你的负面情绪和想法,提高你的觉察力而不是压抑和忽视负面的东西,不要过度地解读你的情绪和想法。

求助专业人士

如有需要,请求助专业人士,不要让自己承受所有痛苦。

6

如何避免对孩子使用

语言暴力/情感虐待?

蒋勋先生曾在《孤独六讲》中说:

我们不断被别人伤害,也伤害着别人,而这种伤害,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有生疏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语言孤独。

老一辈的语言暴力有些是有时代性的,我们不能回到小时候去改变,甚至很难要求父母/祖父母意识到说话的问题,但我们可以不让情感虐待代代相传,从而避免我们的孩子“重复”自己的不幸。

第一步意识到语言暴力的伤害

情感虐待是看不见的,正因容易别人忽视,情感虐待的伤害才更应该被正视 [13]。

第二步找到合适的解压方法

虽然我们理解很多家长自己也承受着很多压力,所以一次次失控,但这不是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的借口,也不是谩骂和嘲讽孩子的理由。

第三步非暴力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指出,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而与非暴力沟通相悖的异化的沟通方式则是:道德评判,比如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别人、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如要求和命令别人。

第四步就事论事,形成良性沟通

每个小孩都会犯错,也需要大人的引导。遇事时就事论事,可以批评,但不要进行人身攻击。

最后,果仁妈也想呼吁整个社会去重视儿童保护及对儿童虐待的危害

- END -

作者丨夏唯逸,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博士,荷兰VIPP-SD(提高积极养育和敏感管教的视频反馈干预)认证干预师,运营公众号「 丫猫小馆」。

策划/编辑丨章鱼妈,一个两岁半男孩的妈妈,享受陪伴孩子的时时刻刻。

参考文献

[1]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hild-maltreatment

[2]Stoltenborgh, M., Bakermans‐Kranenburg, M. J., Alink, L. R., & van IJzendoorn, M. H. (2015). The prevalence of child maltreatment across the globe: Review of a series of meta‐analyses. Child Abuse Review, 24(1), 37-50.

[3]UNICEF, R. (2012). Child maltreatment, 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consequences in the East Asia and Pacific Region. New York: UNICEF.

[4]APSAC (1995). Psychosocial evaluation of suspected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ractice Guidelines, American Professional Society on the Abuse of Children (1995).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9). Report of the Consultation on Child Abuse Prevention, 29–31 March 1999, WHO, Geneva. Geneva Switzerland: Author.

[6]Emotional abuse | NSPCC. (n.d.). Retrieved January 21, 2021, from https://www.nspcc.org.uk/what-is-child-abuse/types-of-abuse/emotional-abuse/

[7]有数 | 原生家庭之殇:从5243条数据看家庭语言暴力. (n.d.). Retrieved January 21, 2021, from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250520

[8]Carpenter, L. L., Tyrka, A. R., Ross, N. S., Khoury, L., Anderson, G. M., & Price, L. H. (2009). Effect of Childhood Emotional Abuse and Age on Cortisol Responsivity in Adulthood. Biological Psychiatry, 66(1), 69–75. 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2009.02.030

[9]Van Harmelen, A. L., Van Tol, M. J., Van Der Wee, N. J. A., Veltman, D. J., Aleman, A., Spinhoven, P., Van Buchem, M. A., Zitman, F. G., Penninx, B. W. J. H., & Elzinga, B. M. (2010). Reduced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volume in adults reporting childhood emotional maltreatment. Biological Psychiatry, 68(9), 832–838.

https://doi.org/10.1016/j.biopsych.2010.06.011

[10]Chen, C., & Qin, J. (2020). Emotional Abuse and Adolescents’ Social Anxiety: the Roles of Self-Esteem and Loneliness.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35(5), 497–507. https://doi.org/10.1007/s10896-019-00099-3

[11]Liu, S., Zhou, N., Dong, S., Wang, Z., & Hao, Y. (2019). Maternal childhood emotional abuse predicts Chinese infant behavior problems: Examining 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processes.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88(23), 307–316.

https://doi.org/10.1016/j.chiabu.2018.12.006

[12]Fang, X., Fry, D. A., Ji, K., Finkelhor, D., Chen, J., Lannen, P., & Dunne, M. P. (2015). The burden of child maltreatment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93(3), 176-185C. https://doi.org/10.2471/blt.14.140970

[13]Woudstra, M. J., Emmen, R. A. G., Alink, L. R. A., Wang, L., Branger, M. C. E., & Mesman, J. (2021). Attitudes about child maltreatment in China and the Netherlands.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12(April 2020), 104900. https://doi.org/10.1016/j.chiabu.2020.104900

[14]Chen, Y. lin, Liu, X., Huang, Y., Yu, H. jie, Yuan, S., Ye, Y. ling, Li, Q. xiao, & He, Q. qiang. (2017).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 Abuse and Health Risk Behaviors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6(5), 1380–1387.

https://doi.org/10.1007/s10826-017-0659-y

[15]Liao, M., Lee, A. S., Roberts-Lewis, A. C., Hong, J. S., & Jiao, K. (2011). Child maltreatment in China: An ecolog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33(9), 1709–1719. https://doi.org/10.1016/j.childyouth.2011.04.031

|作 者 招 募 & 投稿|